中医课程汇总
01
倪海厦全部课程
02
所有常见病中医治疗大全
03
中医专题集中学习
04
中医学习书籍在线阅读
导语:胃癌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包括贲门、胃体、幽门。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主要见于中医文献“胃反”、“反胃”、“翻胃”、“膈症”、“积聚”等范畴。今所举两个病案,病机完全不同,一为痰气互结,气阴两虚,在此从略,主要介绍一下第二个病案的用药思路。在此要先说一下重点:食入即吐者为热,朝食暮吐者为寒!
01病案
(一)
患者孙某,男,68岁,年7月3日初诊
主诉:吞咽困难、呃逆1月余。
病史:患者年做了胃小弯大切手术,残胃壁明显增厚。后查出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以药物维持至今。年6月,出现呃逆,打嗝严重,吃饭吞咽困难,饭后打嗝更明显,医院进行治疗,经检查为低分化胃腺癌。按医院医生建议做了2个疗程的化疗,作用不明显,医生再次建议进行放疗,如放疗效果再不理想就只有进行手术治疗。家属听后毅然拒绝进行放疗。患者的一个亲戚是中西医结合科医生,对我有所了解,推荐其到我们诊所诊治。
诊见:患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面色晄白,嗝声不断,自述吃东西难以下咽,食入即吐,寐差,大便干,夜尿5-6次,舌体胖大,舌下瘀阻,脉滑涩,左关小豆。
西医诊断:残胃癌
中医诊断:噎膈
证型:痰气交阻,脾虚痰凝,气滞血瘀,气阴两虚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理气化瘀,气阴两补
处方:沙参麦冬汤合启膈散加减
方药:沙参10克、丹参10克、浙贝母15克、砂仁3克、柿蒂3克、郁金10克、灵芝30克、炒五仙各10克、太子参10克、炒酸枣仁30克、茯神15克、合欢皮15克、车前子10克、玄参15克、元胡10克、人参10克、西洋参10克、铁皮石斛10克、乌药10克、山药10克、益智仁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玫瑰花10克、红花10,7付。
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配制丸药一个疗程,配合水药治疗。
二诊,患者吃了七付药以后复诊,打嗝明显好转,只是偶尔还会有打嗝,睡眠大好,饭量明显增加,夜尿明显减少,一夜只有2-3次,精神状态转佳,进了诊所笑呵呵地和工作人员打招呼,就象变了一个人一样。自吃中药开始,停了降压药和降糖药,而血压和血糖竟然全部正常了。现惟大便稍干,双腿有点麻,活动以后减轻。在上方基础上玄参加到30克,加*芪30克、鸡血藤15克、川芎10克。
(二)
患者刘某,男,72岁,
主诉:朝食暮吐2周余。
病史:患者一年前诊断为胃癌,看了很多地方也不见起色,近2周出现早晨吃的东西,到了晚上就会都吐出来,而且一点也没有消化,人也变得越来越消瘦,属于典型的“朝食暮吐”。
到诊所的时候虽然是11月份,天气虽已转凉,但他穿的衣服差不多是别人的一倍。常干哕,自觉气机上逆,矢气少,大便也少,寐差多梦,舌体胖大苔腻稍腐,舌下脉络严重瘀阻,左脉滑涩小结代,右尺滑小豆,关重按弱。
西医诊断:胃癌
中医诊断:反胃
证型: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火不暖土。
治则:温脾暖胃,补肾温阳,降气止呕,益火暖土。
拟方:吴茱萸汤,理中丸,四逆汤合橘皮汤加味
处方如下:
吴茱萸10克、人参10克、生姜25克、大枣6枚、干姜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黑附片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炒枳壳10克,柿蒂3克,5付,水煎服,一日三次。
患者吃了一付反馈,吐得更厉害了,原来是白天吃的东西到晚上才吐,现在是吃了就吐了!此是药力过猛了,病情由寒转热的好现象!于是让他减量,一付药吃两天,药量减半后,明显好转!
吃了几付药之后,不仅吐好转了,而且消化也好了,能吸收了,大便也正常多了,于是二诊时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炒五仙加强健胃消食之功。患者进一步治疗中。
02按:
胃癌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包括贲门、胃体、幽门。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主要见于中医文献“胃反”、“反胃”、“翻胃”、“膈症”、“积聚”等范畴。
胃反之病名首见于东汉《金匮要略?呕吐啰下利病脉证治》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胃反。”明确指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脾胃损伤,不能腐熟水谷。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胃反候》对《金匮要略》之说有所发挥,“荣卫俱虚,其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胱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胃反也。”强调了荣卫俱虚,血气不足在致病中的作用。
金元时期,朱丹溪《丹溪心法?反胃》提出“反胃大约有四:血虚、气虚、有热、有痰”之说,治疗上主张根据气、血、痰、热偏重不同辨证选方,“血虚者四物为主,气虚者四君子为主,热以解毒为主,痰以二陈为主”。
明?《景岳全书?反胃》有:“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阳……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
明?李中梓根据临床实际,对反胃的病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在《医宗必读?反胃噎膈》中曰:“反胃大都属寒,然亦不可拘也。脉大有力,当作热治,脉小无力,当作寒医。色之*白而枯者为虚寒,色之红赤而泽者为实热,以脉合证,以色合脉,庶乎无误。”丰富了反胃的辨证内容。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噎塞反胃关格源流》对反胃的病机作出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反胃原于真火衰微,胃寒脾弱,不能纳谷,故早食晚吐,晚食早吐,日日如此,以饮食入胃,既抵胃之下院,复返而出也。若脉数,为邪热不杀谷,乃火性上炎,多升少降也。”
六淫外邪,从皮毛及脏腑,稽留不去,脏腑受损,阻滞气机,痰湿内生,瘀血留滞,脾胃升降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则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而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恼怒伤肝,肝火横逆犯胃;脾胃升降失和,受纳运化水谷失常,而引起进食噎塞难下,或食入良久反吐。
饮食失当,或饥饱失调,或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饮食停留,终至尽吐而出。但不管是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终由素体虚弱,脾胃虚寒;或劳倦过度,久病脾胃受伤,均致中焦受纳运化无权,水谷留滞。
《医宗必读?反胃噎膈》曰:“大抵气血亏虚,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受伤……脾胃虚伤,运行失职,不能腐熟五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虽入胃,复反而出,反胃所由成也。”
胃癌的病变在脾胃,与肝肾两脏密切相关。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因六淫外侵,七情受困,或饮食所伤,或素体不足,均致脾胃运化失常。
肝主疏泄,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疾病日久,脾肾阳虚,无法腐熟水谷,均致饮食停留。而气滞血瘀,痰湿内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
今所举两个病案,病机完全不同,一为痰气互结,气阴两虚,故用启膈散加减治疗,因启膈散在前已做介绍,在此从略,主要介绍一下第二个病案的用药思路。在此要先说一下重点:食入即吐者为热,朝食暮吐者为寒!
这个病案,看似简单的十几味药,实是蕴含着几个经方,更包含着临证灵活加减化裁的思路。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其中有几个经方:一是吴茱萸汤,二是理中丸,三是四逆汤,四是橘皮汤。都是治呕哕的经方,
吴茱萸汤。伤寒论中的组成是: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分别见于阳明篇、少阴篇和厥阴篇。
伤寒原文: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现多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
理中丸方组成为: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
伤寒论原文: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主治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及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四逆汤组成:附子、炙甘草、干姜。四逆汤大家都知道是回阳救逆的名方,《伤寒论》中但凡是肾阳虚或整体阳虚都,都用附子,而关于呕的见于霍乱篇,原文为: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而橘皮汤则见于《金匮要略》的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原文如下: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橘皮汤方:橘皮四两生姜半斤。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这四个方子都是治呕哕的,我为什么选择这几个经方呢,看其舌脉并不完全符合条文,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点,学习经方甚至是学习中医的关键,那就是病机,重要的说三遍:病机、病机、病机!!
因为患者虽然自己不觉得冷,但穿的衣服比正常人厚,是有阳虚,而他的症状是典型的朝食暮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反胃)。”朝食暮吐者是胃中有寒,致使胃失和降,吃的东西也不能消化,即宿谷不化。而与之相对的是“食入即吐”,这种情况就是胃中有热了。
虽然患者有很多症状,而其主症就是朝食暮吐,而这个病的病机就是胃中虚寒,我们抓住了这个病机,故用吴茱萸汤、理中丸和四逆汤合方。
而患者还有自觉气机上逆,矢气少,大便少,所以就加了理气的香附、陈皮、炒枳壳,柿蒂。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可用于脾胃气滞,脘腹痞闷,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在这里又与生姜合为橘皮汤,治呕。
而枳壳,更是宽中下气之品,《药性赋》中有: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在这里用枳壳就是用它宽中下气之力较缓,因病人久病正气较虚。
至于柿蒂,取其降气止呃。众用合用,即可治胃虚寒之本,又可理气降逆,治呕哕之标。至于第一付药,患者吃了之后,由朝食暮吐,变成了食入即吐,是由于本方大热,骤然入胃,胃所不纳,而药热在胃,胃气上逆而吐。于是改为减量服用,则不再呕吐,由于胃阳恢复,患者胃口好转,也能够消化食物了。
03常用中草药
(1)吴茱萸
出于《神农本草经》,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可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可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如鸡鸣散。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常与干姜、甘草同用,可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
与半夏、生姜等同用,可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配伍*连,可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
《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本草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本草经疏》:“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2)生姜
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生姜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
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若胃热呕吐者,可配*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辛散温通,本品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
平时感受风寒之初,如及时喝一碗生姜红糖水,可预防风寒感冒。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生姜汁冲服。
《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
《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3)干姜
出自《神农本草经》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干姜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多与*参、白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呕吐;
可与*芩、*连、人参等同用,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者,如干姜*芩*连人参汤;治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与*参、白术、甘草等同用。
干姜辛热,守而不走,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本品辛热,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等同用,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如小青龙汤。
《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
《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4)附子
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
本品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附子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
本品能回阳救逆,人参能大补元气,二者同用,可治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
附子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配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
配*参、白术、干姜等,可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可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
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麻*、细辛同用,如麻*附子细辛汤。
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多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颈肩腰腿痛就贴黑百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