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年兽到底是什么
TUhjnbcbe - 2023/4/6 22:11:00
儿童白癜风该怎么办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04/6302936.html
                            

原创瑶华物种日历

每逢农历春节临近,“年兽”传说便被重新提及。

在许多人心目中,它是一个能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这样的:

相传,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平时生活在海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便爬上岸吃人,然后在新年的第一天离开。

绘本中的“年兽”一般画成类似舞狮的造型

陈凯蒂/WikimediaCommons

家家户户在除夕夜不敢睡觉,还要吃丰盛的年夜饭,因为很可能这是此生的最后一顿了。大年初一大家才敢出门走亲访友,庆祝没被年兽吃掉。这就是“过年”一词的来历。

或者这才是海底“年兽”的真面目?

BenduKiwi/WikimediaCommons

后来,在一位神秘老人的指点下,人们终于知道“年兽”怕响声、怕红色,便在除夕这一天放鞭炮,剁饺子馅,在大门口挂红灯、贴春联和福字,把年兽吓跑。从此就有了过年吃饺子、张灯结彩、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年兽传说”并没有想象中久远

如果仔细琢磨,这个故事的bug其实不少,就算不考虑纸和火药出现的时间,单说过年必须吃饺子这一点,南方的小伙伴就不服气。

它还有一个衍生版本,里面吃人的怪兽叫“夕”,因此一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意思是把怪兽除掉。(按此逻辑,如果人们决定和“夕”拼了,岂不是这一天要叫“拼夕夕”?)

事实上,“年兽”传说是近代才出现的,关于它的由来学术界已有相当翔实的考据。

据祝淳翔《年兽传说探源》一文考证,目前能够查到的关于“年兽”的最早记述,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报纸《金刚钻》。一篇署名为“海上漱石生”的文中提到,作者小时候见过以“紫微星”为主题的年画:

“紫微高照”年画版拓片(局部)

ChenJian/HongKongBaptistUniversityLibraryArtCollections

“画家每绘一石柱,柱上锁一似狗非狗之兽,或云是兽即天狗星,或云是兽名年,常欲食人,紫微星故锁系之。”

这一故事在现代媒介的推广作用下广为传播,并不断补充细节,最终成为现代人所认可的“新民俗传说”。

“过年”的真正由来

甲骨文中的“年”是一个人背负着禾穗的形象。这代表了它的原始含义:“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

甲骨文的“年”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先民将谷物的播种、成熟、储藏周期,作为重要的时间单位。《尔雅释天》记载了周代之前的时序周期划分:“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

“过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的“蜡(zh)祭”,是在旧岁新年更替时,庆祝丰收、祭祀八位农神的盛大仪式。

年终另有一个重要祭祀活动“腊祭”,“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一年中的最后一月故得名“腊月”。汉代以后,二者基本合一。

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贡感叹举国上下沉迷蜡祭狂欢,他却没看出来有什么乐趣。孔子的回答成为后世著名成语的来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里的“文武”指的是西周文王、武王,不是现在说的“文武双全”。

要赶的是“疫*”,而非“年兽”

古代腊月除了祭祀,必不可少的是“驱除疫*”的仪式,也就是“大傩”。“年兽”传说的主线其实是这一仪式的变体。

东汉方相俑

Sailko/WikimediaCommons

仪式主持者叫“方相”,原本是上古神话中驱除疫*和山川精怪的神灵,后来演变成主持驱疫辟邪仪式的官职,在仪式中的造型为“掌蒙熊皮,*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的镇墓神,据说为方相

WikimediaCommons

钱锺书小说《围城》的男主角方鸿渐曾经吐槽自己父亲给孙子取名“方非相”:“《封神榜》里的两个开路*,哥哥叫方弼,兄弟叫方相,方非相的名字好像在跟*兄弟抬杠。”

自周代到唐代,宫廷大傩仪式的主体形式变化不大,由方相率领着“侲子”,即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童子队伍,手持桃木弓和苇箭,奔走宫室之间,呼喊驱疫。

唐代宫中驱傩队伍相当庞大,包括戴着面具、穿朱色下裳的五百名侲子,身着朱衣、带麻鞭的十二名执事,还有方相、唱帅和敲鼓、吹角者各十人,在宫中鼓吹歌舞后,要在宫门及城四门各杀一只雄鸡祭神。

《大傩图》

故宫博物院

王建《宫词》中描述的“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沈香火底坐吹笙”即是驱傩场景的复原。民间则在庭中燃烧竹子,竹节爆裂开的声音较响,认为也有恐吓*怪的作用。

宋代的宫廷驱傩盛况空前,驱傩队伍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不再设置方相、侲子和执事,而是由上千皇城亲事官、诸班直,佩戴面具,身着绣衣,手持金枪龙旗,扮演门神、判官、钟馗、钟馗小妹、土地、灶神等神灵。

傩戏

xiquinhosilva/WikimediaCommons

元代以后,宫廷主办的傩仪逐渐衰落,清代彻底消失。但在民间不少地区,如贵州安顺、江西南丰、安徽池州、湖南湘西等地仍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驱傩风俗。其表演方式以佩戴面具歌舞为主,有的地方叫“傩戏”,也有的地方叫“打夜胡”“跳钟馗”。

此外,驱傩仪式还传入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半岛、日本、越南。

日本《都年中行事画帖》中的“吉田神社追傩”场景

WikimediaCommons

韩国松坡山台戏

WikimediaCommons

越南春节树立幡杆,悬挂辟邪物,并在杆下地面上用石灰洒成弓箭形状,可能是驱傩习俗的残余

WikimediaCommons

中国这么多*,“疫*”又是谁?

自汉代起,宫廷大傩仪式上侲子都会合唱《吃*歌》。其主要目的是恐吓疫*,警告它们如果不快速逃跑,可能会成为神兽的口中餐:

“甲作食(歹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一十二神追恶凶,赫汝躯,拉汝干,节解汝肉,抽汝肺肠,汝不急去,后者为粮!”

《东京赋》里进一步给出了被驱赶的疫*的类型:

“捐魑魅,斮獝狂,斩委蛇,脑方良。囚耕父于清冷,溺女魃于神潢。残夔魖与罔象,殪壄仲而歼游光。”

这其中,魑魅是山泽之神,獝狂是恶*,委蛇大如车毂,方良是草泽之神,耕父、女魃是旱*,夔魖、罔象是木石精怪,壄仲、游光也是在人间为害的*怪。虽然它们几乎都来自于古人的想象,但有的也可能具有现实原型,例如“夔”。

山魈

m66roepers/WikimediaCommons

关于夔的一种解释是“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山缫”也写成“山臊”“山魈”,但它和现在所说的猴科山魈属动物山魈(Mandrillussphinx)并不是一回事。

这类山魈原产于非洲,从顺序上来说,是先有古代传说里的“山魈”,近代才用这个词给这种外形奇特的猴科动物命名。

古籍中描述的山魈具有“身长尺馀,袒身捕虾蟹。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岭南所在有之,独足反踵,手足三歧。其牝者好施脂粉。于大树中做窠”等特点,很可能是分布在我国南方的灵长类动物,如食蟹猕猴(Macacafascicularis)。“一足”或许是猴子栖息在树上时垂下的尾巴给人造成的错觉。

食蟹猕猴

Pradeep/WikimediaCommons

此外,关于“夔”的另一个更常见描述是“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出入则有风雨,其声如雷。*帝得之,以其皮冒鼓,声闻五百里”。文物中的“夔纹”一般近似龙纹,与爬行动物较为相似。因此也有人认为“夔”可能是鳄鱼,“一足”指的是粗壮的尾部,“出入则有风雨”则弄反了因果关系,是鳄鱼在有风雨时活动,而不是它的活动带来了风雨。

还有一个脑洞大开的版本,因为《山海经》记载夔在七千里外的东海流波山,位置和现在的大洋洲较为接近,所以居然有人提出观点,“夔”其实是先民眼中的袋鼠,它不仅头部有点像牛,而且发达后肢的跳跃动作会让人误以为是“一足”。

《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夔”

WikimediaCommons

灰袋鼠确实符合“苍身”

PanBK/WikimediaCommons

“年兽”传说之所以碾压各路“疫*”,成为主流“爆款”,不仅和现代纸质媒体的发展有关,还有一种可能是近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深感“年关难过”,所以对“年兽”的恐怖性取得了普遍认同。

作者:瑶华

编辑:阿墩

给日历娘来信

新年快乐!此刻,你身边是不是充满了#年味#呢?

疫情肆虐之下,也许很多人在这个春节无法阖家团圆,但不管是和家人一起度过,还是在他乡独自过年,为生活添一丝#年味#,都是为过去一年的努力画上句号,用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先来看看日历娘的同事们发来的年味吧:

白鹳:过年不吃橙,就一事无成!过年不吃柑,来年很一般!

翻翻:我们家的年味也太可爱了吧,都舍不得吃了!

阿为:来看看我家的四川传统年夜饭。

你的#年味#又是什么呢?

原标题:《什么?今年不仅没有大年三十,连年兽都没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兽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