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三)
阳和汤在呼吸病上的应用
虚哮
刘某,男性,68岁,工人,长沙雨花区人。年1月16日初诊。喘促反复发作0年加重5天而就诊,每遇劳遇冷则喘甚咳逆倚息不能平卧,本次患者因淋雨而致哮喘发作。咳喘息胸闷,其气不得续。经服多种中西药物(具体不详)均未缓解。于年1月5日求诊。,
刻诊:呼吸短促,每以深吸为快,咳嗽频作,喉间辘辘,痰稀色白,肢冷面青,腰困如折,舌苔白滑,脉沉细缓。
中医诊断:虚哮。此为肾阳虚衰,下元不固,气失摄纳,水饮不化,上逆于肺,故而作喘。
治宜:温阳蠲饮,宣肺纳肾。予以阳和汤加减:
熟地*30g,鹿角片15g,炙麻*10g,肉桂10g,干姜15g,杏仁10g,白芥子15g,法半夏10g,北细辛5g,五味子10g,菟丝子0g,淫羊藿0g,甘草10g。服药5剂。
其喘明显减轻,又以本方加用附子0g(先煎60分钟),其喘平咳止,四肢转温,面色泛红。服药后,其病随访至今未复发。随访患者如法服用大剂量附片后无不适。
按:阳和汤载之《外科证治全生集》,为治阴疽的名方。用于阳虚阴寒之证。秦君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述及“常用外科的阳和汤治疗顽固的痰饮咳喘,效果远胜于小青龙汤”。患者呼吸短促,每以深吸为快,咳嗽频作,喉间辘辘,痰稀色白,肢冷面青,腰困如折,舌苔白滑,脉沉细缓。年老素体阳虚,为外有寒邪,内有伏饮,寒饮内扰于肺,肺失肃降所致。饮为阴邪,易伤阳气,并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凡五脏皆能至之。在急性发作期以汤剂荡尽阴邪,在缓解期以丸散固本培元,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如逐重寒痼疾须重用附子取其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之功,前人之所以不敢重用附子,乃因畏惧附子之毒性。但附子为回阳之主将,患者年老体虚,全身功能衰竭,阳气虚衰,阴寒之气伏肺,非破格重用附子,以其纯阳之品,大辛大热之性,不能温阳逐出阴寒。故陈教授认为在治疗该病中宜重用附子。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能通行十二经脉,温一身之阳气,善于补火助阳,凡肾、心、脾诸脏阳气衰弱均适用。张介宾提出阳非有余论,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用温法的前提是“无热证可据”,所以附子应用很广。附子应先煮至口无麻辣感为度,注意附子量小补气,量大耗气。体质稍强者可加大用量至0g,体质一般以10g为宜。附子在各方中的用量应该依患者体质、环境和不同病证特点来决定。另外附子药性峻猛,大剂量使用应该先煎至少60分钟,以缓解药物毒性。[苏俊,陈新宇.陈新宇教授治疗哮喘病案举隅.光明中医,,8(4):-]
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
吴某,男,60岁,农民。年1月4日初诊。患咳嗽发作1月余,以清晨时为甚而就诊。患者素体羸瘦,以躬耕为生,常劳形于田野。屡受风寒外邪,致罹咳嗽,延经十载有奇。每于冬季严寒时辄加重发作。1个月前因劳累过度、起居不慎,致咳嗽宿疾举发。曾在当地医疗机构就诊,服用一般消炎及止咳西药(具体药名不详)未应,而来求治。
刻诊:咳嗽频作,以清晨为甚,痰多、色白而稀、有泡沫,较易咯出,形寒而以背部畏寒为甚,得温则舒,腰脊酸痛,面色萎*,目胞浮肿,口中和,舌质淡暗,苔白,脉象弦大而滑。
胸部X片示胸廓呈桶状,两中下肺透亮度增高,纹理增粗,心影垂位,两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心电图无明显异常,血常规正常,拟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辨证属肾督阳虚,痰浊阻肺。
治以温补肾督,化痰宣肺。
方用阳和汤加味:
熟地*30g,鹿角胶15g(烊化),炮姜炭3g,肉桂g(杵,后下),人参10g(切片),炙麻*3g,白芥子6g(杵),炙甘草6g,杏仁10g,薄橘红10g,款冬花10g,紫菀10g,生姜3片,红枣7枚(破)。4剂。
年1月9日复诊,咳嗽显减,背寒、腰痛亦好转。唯觉口中淡而无味,目胞尚有浮肿,继以原方加茯苓15g,续进8剂。
年1月16日三诊:咳嗽大减,背恶寒已除,目胞尚有微度浮肿,舌苔白,质淡暗较前稍荣活,脉弦滑。原方不更续进1剂,咳嗽、背寒诸症咸安。
后遂以岳美中老中医创制之固本丸(*芪、*参、白术、防风、茯苓、陈皮、半夏、补骨脂、紫河车、甘草等)巩固疗效。
按:督脉行身之背,为阳脉之海。肾为水火之脏,内寄真阴真阳。肺为清虚之脏,位居胸背阳位,为阳中之阴脏,有赖肾督阳气温煦,始克有宣发肃降之权。今患者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肾督之阳虚馁于内,风寒之邪屡犯于外,由之肺失宣降之职,是以上气咳嗽频作,咳甚则气息喘促。肺之津液无以布化,反凝聚而成浊痰,阻于肺脏,发为咳嗽。诚如清·林珮琴所谓:“水冷金寒故嗽。”明·张景岳曾谓:“平旦者,阴阳之交也。”平旦为人体阳气之始。今肾督之阳既虚,则阳气欲长而难长,阴气当消而难消,故平旦咳嗽为甚。腰脊疼痛,背寒,显系肾督阳虚之征。舌苔白,质淡暗,脉弦大而滑,又为阳虚寒盛、浊痰阻肺之象。审证察机,探求标本,是以肾督阳虚为本,痰浊阻肺为标,故方用阳和汤加人参,以温补肾督之阳气。其中麻*与白芥子同用,又有宣肺祛痰之效。以久咳伤肺,故又合以杏、橘、款、菀,以增强其宣肺化痰止咳之功。姜、枣以调和营卫。咳喘、背寒诸症好转后,转用岳老治顽固性慢性支气管炎经年不愈之固本丸,理肺健脾补肾,益气固表,以御外邪,化痰止咳,以蠲痰浊。本方实为增强体质、蠲除痰咳宿疾治本之法,对防止慢性支气管炎复发,辄收良效。[张荣春,张蕙.张德超应用阳和汤医案四则.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5):-,]
慢性湿疹李某,女,56岁。于年4月就诊。自诉于10年前患湿疹,当时服用中药以及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但此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查体:湿疹主要分布于双上肢,以手部尤重,双下肢散在。现手背部皮色暗,皮肤增厚变硬,表面粗糙,血痂、及色素沉着明显,鳞屑密布,并伴有甲沟炎,手指缝间有糜烂、渗液。此外患者自诉大便溏薄,喜暖恶寒,舌体偏胖,舌质淡暗,边有瘀斑,舌苔薄,脉沉。查看患者既往的方药,多含*连、*柏、泽泻、木通等清热解毒除湿之寒凉药。
故四诊合参,辨证属阴证。
拟阳和汤方加减:
熟地*30g,鹿角胶1g,肉桂6g,姜炭6g,白芥子5g,麻*5g,*芪60g,防风10g。
二诊:患者自诉瘙痒减轻,手掌部糜烂、渗液减轻。效不更方,继投原方7剂。
此后患者共服用汤药35剂而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慢性湿疹阳气受损的原因大致可由以下三个因素导致:
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妄投寒凉伤及阳气,久而伤阳。
③病程漫长,正邪相争,阳气耗散。
因此“久病为阴”并不单指病程,还应考虑病邪的性质,以及治疗是否伤及阳气而出现阴证的表现。患者慢性湿疹急性发作,疹色红,此为标;患病10余年,病程长,病情反复,长期以来服用寒凉药物,湿邪长期为患,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阳气不足,此为本。虽舌苔淡*,但舌质暗淡,有瘀斑,脉虽数但按之细,喜暖畏寒,大便溏薄亦阳虚之兆。以上症状都提示了患者属于阴证,应以温阳散寒以治其本。[梁静,陈波.李志道教授运用阳和汤治疗慢性湿疹经验.四川中医,,9(9):8-9]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方剂医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主编/高秀兰,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153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