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虐待(nuè)怂恿(yǒng)尻尾(kāo)温驯(xùn)
B.羞怯(qiè)惩戒(chěng)俯冲(fǔ)蜷伏(juǎn)
C.怅然(chàng)污秽(huì)褴褛(lǚ)狡黠(xié)
D.哺乳(bǔ)缀行(zhuì)大窘(jiǒng)禁锢(jìn)
D
A项“虐”应读nüè;B项“惩”应读chéng,“蜷”应读quán;C项“黠”应读xiá。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晖
消耗
忧郁
神采奕奕
B.蓬松原委倾刻大相径庭
C.匍匐预警假寐怪涎不经
D.安祥懒惰叮嘱畏罪潜逃
A
B项“倾刻”应为“顷刻”;C项“怪涎不经”应为“怪诞不经”;D项“安祥”应为“安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1)要解决对食品市场监管______的问题,就必须改革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2)这部小说感人至深,作品主人公的______,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3)学生没打好基础,______,即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远大目标,难成大事。
A.不力原型拔苗助长
B.不利原形拔苗助长
C.不利原形好高骛远
D.不力原型好高骛远
D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首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然后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还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等。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进行比照,把明显有错误的选项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1)句中修饰“监管”,应选择“不力”。(2)句中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应为“原型”。(3)句中后面已有提示“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远大目标”,应为“好高骛远”。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
B.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C.春回大地,福满人间。喜迎己亥猪年的除夕之夜,普天同庆演绎时代精彩。
D.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B
呕心沥血比喻穷思苦索、费尽心血。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不用于学习知识。对象用错。
5.按要求修改下面的观察日记。(8分)
×月×日
星期三
小雨转多云
①今天早晨,我在小区的运动场上玩,忽然看到双杠上挂着一幅蜘蛛网。②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仔细观察后我发现:它看上去像是一个自行车车轮,从“车轮”的中心伸出了许多细丝。③我数了数,哇,有25条!它们又被一圈圈蛛丝连起来。就成了漂亮的网。④谁能说蜘蛛不是不厉害呢?
(1)第①句中量词使用不当。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啰唆。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处标点不当。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句有语病。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幅”改为“张” (2)将“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改为“我以前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或“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 (3)把“连起来”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 (4)改为“谁能说蜘蛛不厉害呢?”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B.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C.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曾获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等。
D.蒲松龄是清朝著名的小说家,著有《聊斋志异》。鲁迅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背诵。D项,表述错误,这是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
7.综合实践活动。(12分)
近日,全市各地正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你们学校也在行动。
(1)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
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上联已拟好,请你根据上联拟出下联。(4分)
上联: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语,你的同桌写的是“让寂寞的花朵也在春风中微笑”,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3)寒假时,妈妈准备让你自学下学期的课程,你想邀请留守学生晓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么和妈妈说?(4分)
示例:(1)学生认真学习报师恩
(2)期待每一位同学都能参加活动,尤其是平时比较孤单、自卑的同学也要绽放自己的美丽。
(3)妈妈,我想邀请晓华同学来家里和我一起学习。一方面,我们一起学习,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一起讨论;另一方面,晓华的父母不在家,他一个人在家,和我一块儿学习他就不会孤单了,您同意吗?
符合语境,说话简明、连贯、得体即可。
二、课内外比较阅读(26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⑴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聊斋志异》)
昔有医人,自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知曲环者,延①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⑵驼者随直。亦复遂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③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选自《雪涛小说·庸医治驼》)
①延:邀请。②履:鞋子,这里作动词,践踏。③业:把……当作职业。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8分)
①缀行甚远()
②顾野有麦场()
③昔有医人()
④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8分)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驼者随直。亦复遂死。
10.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甲文中“狼”的狡诈本性。(6分)
11.乙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那位“医人”的庸医本性?(4分)
8.①紧跟着走②看③从前④只
9.(1)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
(2)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就死了
10.“目似瞑,意暇甚”体现了狼的伪装,“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体现了狼想攻人不备。
11.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本题考查实词的翻译。
①句意为:紧随着他走了很远。缀行:紧跟着走。
②句意为: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顾:看。
③句意为:从前有个医生。昔:从前。
④句意为:可以早上治傍晚就像箭一样笔直了。如矢:像箭。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1)已,已经;尽,没有;而,表转折;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
(2)驼者,驼背;随,随即;直,形容词作动词,弄直;亦,也;复,又;遂,就。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文中通过写一只狼像狗一样坐着装睡迷惑屠户,所以“目似瞑,意暇甚”体现了狼的伪装;一狼在后面打洞来攻击屠户,所以“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体现了狼想攻人不备。这两句体现“狼”的狡诈本性。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文章通过写一位“医人”用不当的方法给人医治驼背,只负责将驼背治好,但不负责人的死活,所以“但管人直,哪管人死”最能体现“医人”的庸医本性。
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从前有个医生,自己夸耀自己能治驼背,他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环一样的人,如果请我去医治,可以早上治傍晚就像箭一样笔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就让这个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到门板上践踏。驼背人的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医生说:“我治驼背,只管让人挺直,不管人死。”
三、拓展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①横空②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选自《圣师录》)
①鹳(guàn):一种凶猛的鸟。②横空:横越天空。
12.解释文中加点字词。(6分)
(1)鹊巢其上()
(2)悲鸣不已()
(3)俄而扬去()
13.下面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与“群醇见而噪”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相委而去
C.家无井而出溉汲D.曲脓而枕之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着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鹘果,衔一赤蛇吞之。
15.“忽有二鹏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二鹘在商量什么呢?请结合文中语句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4分)
12.(1)筑巢,安家(2)停止(3)不一会儿,不久
13.B
14.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就俯身向下冲向鹊巢,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下了它。
15.二鹊在商量如何如何赶走毒蛇,解救朋友,最后决定去请鹳来帮助朋友。从“未几,一鹳横空而来,二鹊亦尾其后”或“盖二鹊招鹳援友也”可以看出。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喜鹊在上面筑巢。巢:名词作动词,筑巢,安家;
(2)句意为: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已:停止;
(3)句意为:一会儿便扬长而去。俄而:不一会儿,不久;
“群醇见而噪”的“而”表承接关系;
A.表转折关系;
B.表承接连词;
C.表因果关系;
D.表修饰关系。故选B。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遂”,于是;“衔”,叼出;“之”,代词,指代赤练蛇。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展开想象,概括即可。根据“未几,一鹳横空而来,二鹊亦尾其后”或“盖二昔鸟招鹳援友也”可以看出:二鹊在商量如何解决问题,最后决定去请鹳来帮助朋友。
参考译文: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二)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22分)
神秘的大黄猫
①母亲正操起扁担要劈我,却突然惊喜地叫道:“是他莲姨吧?他莲姨吧!”
②我好奇地停下逃命般的脚步,回头看,母亲已站在远处的大路边,抓着一位妇人的手兴奋地喊着我:“国子,过来,叫你莲姨。”母亲从来没这么和我说过话,嘴里像含了蜜。我犹豫着,因为我把两桶水挑泼了,母亲刚才没劈到我,现在是不是想把我诓过去劈?“来呀国子,你莲姨,还有弓子,你们小时候在外婆家玩得可好呢。”母亲拉着妇人身旁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孩子,极力向我献殷勤。
③我突然意识到母亲是要留这位莲姨在我家吃饭,于是走过去。莲姨快步迎上来,气喘吁吁:“呀!国子,都这么高啦……”“国子,把弓子肩上的袋子接下来,背家去。”母亲一边吩咐我,一边弯腰挑莲姨刚放下的担子。
④“翠姐,我家也不远了,不去,不去你家……”莲姨阻止母亲挑地的担子。“就你见外!都吃饭时间了,都到我家门口了,你走啊!走了就不是姐妹!”母亲气冲冲地推开莲姨挑起担子,“我晓得,你每次赶集都绕着我家走,生怕喝我一口水。今天要不是你挑着担子,小路不好走,你又绕过去了……”母亲的语气很不满,但脸上含笑。“哪里哪里哟翠姐,我是穷忙,家里丢不开……”莲姨跟着,也笑着。
⑤弓子一口气灌下我家两大碗井水后,坐在门口,低着头,不和我说话。我也没心情和他说话,只琢磨着母亲今天会烧什么好菜招待客人:肉,家里没有,但菜里的香油一定会倒得多。想到这,我就激动起来,但又不能把激动表现出来,不然下午等客人一走,母亲轻则又要骂我没出息,重则又要用扁担劈我,顺带着把刚才没有劈的也劈了。“每次客人走后我就要倒霉,今天要出出她的丑。”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对付母亲的基调。
⑥“他莲姨,你坐会儿,我出去抱些柴草。”母亲说看就走出院子。我心里一笑,母亲又开始装了:灶边柴草满满的,哪里还要再抱?不过是干那种事罢了。我有了主意。
⑦我坐在门口弓子的对面,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着莲姨热情的问话,眼睛不时地瞟向身后。“谁!干什么!”我突然的大叫吓得莲姨和弓子猴子般地蹿起来,更吓得身后的母亲大跳。“想死啊你!”看到莲姨,母亲的声音又立即柔和起来,“他莲姨你看,我家这调皮的东西……”母亲捡起被我吓得掉在地上的一块腊肉,放到窗台上。“一样的,我家这东西更调皮,更调皮……”莲姨笑着,还轻轻揪了揪弓子的耳朵。弓子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们俩一笑,在院子里玩起来。
⑧不一会儿,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我似乎忘了先前的不快,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进了厨房。母亲笑着关上门,却突然用胳膊将我的颈子死死一箍,手掌紧紧捂住我的嘴,另只手似乎用尽全力拧我的屁股,眼珠子就要跳出来,声音低却异常凶很:“拿出来!不然客人一走,我就要你命!”我疼得叫不出声,也不敢叫出声,只疑惑、无助地看着母亲。“肉,窗台上的肉,藏哪去了?”母亲的两只眼珠子恨不得要蹦出来砸死我。我急切地摇头,惨兮兮地看着母亲,泪水大滴大滴地滚落。
⑨“翠姐翠姐!大黄猫!一只大黄猫叼走了肉!”莲姨在门外急切地叫起来。母亲急忙丢开我,低声说句“不许哭”,就打开门和莲姨一起去追大黄猫。母亲和莲姨没有追回那块肉——那块刚刚被母亲从邻家借来,并且当母亲做贼一般悄悄往窗台上放时还被我的恶作剧吓得要死的那块肉。
⑩这天的饭桌上虽然没有肉,但多放了香油的韭菜和白菜尤其香,我和弓子一人吃了三大碗饭。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母亲接过那块肉,看了看:“他莲姨,你这么帮我……”
?莲姨他们走后,我见母亲看着那块肉直抹眼泪,就恨恨地说:“哼!大黄猫,下次让我碰上非打死不可……”“傻孩子,什么大黄猫?”母亲苦笑了笑,“大黄猫叼肉,哪有丢下的道理?哪有连一个牙印子都没在肉上留下的道理……”
?十二岁的我,不懂母亲在说什么。
(文/张爱国)
16.(梳理故事情节)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①________→②________→肉失而复得。
17.(分析人物形象)(1)勾画第⑧段中与母亲有关的主要细节,分析它们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并结合全文探究母亲有这种心理的原因。(8分)
(2)结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