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保护骨骼健康,相信很多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几种方法,比如服用钙片,钙片加维生素D,或者加骨化三醇等等。比如一度被某些人吹捧的骨头汤、牛奶,再比如爱美女士很难做到的,多晒太阳……
骨质疏松到底是怎么回事?
骨质疏松从医学上讲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性疾病。骨质吸收速度大于骨质生成,导致骨质丢失而骨质疏松。它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个特征是骨量的丢失;另一个特征就是骨微细结构的破坏。
正因为这两个原因,造成骨的强度降低,脆性增加,就容易引起骨折。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古木陈变朽,人老骨变脆”。
骨质疏松中医是如何治疗的?
骨质疏松是西医的说法,中医叫“骨萎”或“骨枯”。从中医理论来讲,骨质疏松症与肾虚有关系,中医理论中有“肾主骨生髓”说法。
骨质疏松虽然病变部位在骨,但骨乃肾所主,肾中精气是否充足,关系到骨骼的生长,与骨骼的密度。
肾中精气充足,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分滋养而坚固有力;如肾中精气,骨髓生化不足,骨髓虚少,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而出现骨萎。即我们现在常说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常见症状如腰背、肢体疼痛,严重者可致骨折,甚至驼背,身高缩短等等。
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强弱与肾有着关系的密切。肾中精气盛,骨髓受到滋养则强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逐渐亏虚,骨骼滋养不足,就开始出现一系列的骨骼问题。
肾阴为人体一身阴液的根本,能滋养全身脏腑组织骨骼,骨质疏松也是肾阴虚表现的主要症候。
中医的阴,指的是身体的物质基础,血液、津液甚至肌肉、皮肤、骨骼,都属于阴的范畴。
治疗骨质疏松,首先要滋补肾阴
那么,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基本法则便是“滋补肾阴”为主。说到滋补肾阴,没错,首当其冲,就是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名医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由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名方“八味肾气丸”减去附子、桂枝二味药物,并以熟地黄替代干地黄。方中只有六味药物为: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
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山茱萸--滋养肝肾、涩精益血;
山药--补肾固精,又补脾以助后天生化之源;
泽泻--渗利湿浊,防止熟地黄滋腻;
丹皮--清泄相火,并制约山茱萸之温燥;
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补脾。
全方六药配伍,以补为主,肝脾肾三脏兼顾,以滋肾阴为主。用于肾阴精不足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因肾虚日久,虚火内生,“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这句话意思是说肾虚如果一直没有得到治疗,身体会产生虚热,进一步加重肾阴的亏耗,而肾主骨生髓,肾阴亏虚骨骼失去充养,引发骨质疏松。对同时伴有的腰膝酸痛,夜间盗汗,潮热,失眠多梦等肾阴虚症状也能得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