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通讯员喻文龙记者江跃中)冬至节气刚过不久,昨天又逢小寒,天气已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冬”,这段时间也是进补的最佳时节。有句话叫“冬令进补,春天打虎”,意思就是在冬天通过调补,能使“精气”储存于体内,到了来年春天就不容易得病。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冬令进补”究竟应该怎么补?如何补?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朱晓宏就此提醒大家:“不论是食补、药补还是药食同补,都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体质合理地进补”。
图说:朱晓宏主任深入社区给居民上中医养生课。/李晓玲摄
补不对症
家住彭浦新村街道的李阿姨的孩子孝顺,入冬后送了她不少人参、阿胶。李阿姨开心的不得了,服用了一段时间后,却开始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大便干结、牙龈肿痛等症状,自行服用清火的药物也无效。朱晓宏给李阿姨号脉后,发现她是阴虚内热体质,不适合服用温热类补品,属于补不对症。
朱晓宏介绍,该患者体质为阴虚。该类人群如果单独服用补阳药,容易出现火上浇油的现象。常见的补阳类药物有杜仲、锁阳、肉苁蓉、补骨脂、核桃肉、蛤蚧、鹿茸、紫河车、海马、海参等。补阳药适用于阳虚体质的人群。阳虚体质的典型表现为形寒肢冷,腰膝酸痛,尿清便溏,神疲乏力,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弱等。
还有一部分人群属于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朱晓宏认为,“药补一定要遵循医嘱,在服用补药前要到正规的中医科进行中医体质的鉴别,不好自行决定,想当然乱补。”
图说:朱晓宏主任(右)正在给市民号脉。/李晓玲摄
虚不受补
“医生,为什么我吃了补药之后胃口越来越差,还容易出现恶心、腹痛、腹泻”。面对居民的提问,朱晓宏主任说,进补还要注意顾护“胃气”,若脾胃功能虚弱者不能妄加补益,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虚不受补”。脾胃虚弱时,不能运化滋补类药物,这类补药以补气药为主,有人参、红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甘草等。待脾气健运后,再服用其他补药,利于药效吸收。“就像冬令进补膏方时,部分病人需要先服用‘开路方’。”
还有一种属于“实不受补”。饮食或湿浊中阻脾胃,此时过用滋腻的补药,会出现消化道反应。需要消除食积、祛除脾胃湿浊之后,方可滋补。
图说:朱晓宏主任深入社区给居民上中医养生课。/李晓玲摄
药食同源
“冬令进补时不要一味只认名贵药材。”朱晓宏介绍,中医一直认为“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因为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增加一些食物的摄入。比如偏胖的人,应该多吃一些橙黄色的蔬菜和水果,比如南瓜、胡萝卜、橘子等,可以补充维生素和β-胡萝卜素,帮助降血压、降血糖,调节体重。还应该适量吃瘦肉,减少主食。而体质虚弱的人,需要补血益气,可以多吃鸭血、排骨和动物肝脏。此外,还要多吃能保暖驱寒的食物,比如羊肉、韭菜、萝卜、生姜等。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一般营养充足、身体健康的人不需要另外加餐,只要调整食谱即可,也不需要天天吃。”
朱晓宏表示,食补不是越贵越补,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可能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证,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不要凭贵贱来分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