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第六版
TUhjnbcbe - 2024/7/29 17:23:00

我姓丘名平,江西铜鼓西向村人,年过半百。自幼家贫,勤奋好学,素不得志。年冬一次偶然的机缘,我读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我觉得非常好懂。自年元月在天涯论坛发第一篇帖子到现在,我在福建石狮一带一边打工(中途短时去过柳州和成都修地铁,做的是维修电工)一边对帛书老子甲乙本进行点校,转眼间快六年了。由于身体健康等原因我已无力对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将第六版录于此以作纪念。帛书本《老子》在断句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也”字是可以作为语气助词放在句子中间的,而不是非要用逗号将“也”字断开不可。比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等等。全文如果不要这些“也”字,朗读起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也”字它的语气才会这么舒缓从容。帛书本《老子》中也存在一些错误,但这些错误都不影响对整部作品的理解,这些错误通过分析都是很容易判别出来的。主要是字形字音上造成的通假,其次则是抄写时记忆上的混乱,或者不慎出现的错误。楚简本《老子》是一个摘抄本,它和帛书本《老子》一样都是没有经过存心修改的原本,它们之间的差异是限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技术条件等原因,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对内容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流行本《道德经》虽然是一个全本,但它不仅打乱了章与章之间的顺序,内容也出于避讳和立教的需要对原本进行了修改或曲解。帛书本《老子》可以清晰地看出经书论述的原理和主要思想,简单来说就是“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世界固然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但这种变化和发展始终是由平衡和谐来主导的,万物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总是要回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平衡和谐是世界的第一性,变化发展是世界的第二性是正确的世界观,道的应用就是平衡和谐主导下的变化发展是正确的方法论。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01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

道可道,前一个道指道路,后一个道指道路的作用。

可,kě,适合;例:不现可欲。

名可名,前一个名指名称,后一个名指名称的作用。

恒道,不分阴阳的虚无混成。

恒名,八种阴阳的不平衡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无名,指虚无混成而不分阴阳。

有名,指八种阴阳的不平衡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名万物之母也,与三生万物同义;例如:三体重生万物张。——北宋张伯端《悟真篇》

欲,yù,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例:欲望。

妙,miào,美好,微妙,原文“眇”。

缴,jiǎo,纷乱,纠缠;例:缴绕。原文“噭”。

之,到。

妙,miào,精微,奥妙,原文“眇”。

玄,xuán,深奥,与现代语“抽象”类似;例如:玄牝,玄德,玄同等。

玄之又玄,指无名和有名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道路有行走的作用,但我这里说的恒道不是道路的道,而是不分阴阳的虚无混成,可以为天地母。名称有命名的作用,但我这里说的恒名不是名称的名,而是八种阴阳的不平衡体(八卦),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生成万物。无名是万物的起始,有名是万物的生母。所以恒无欲看到的是世界的美好和微妙,恒有欲看到的是世界的纷乱和纠缠。无名和有名两者虽然名称不相同,但都是万物之间相互作用时所呈现出来的两个根本属性。无名和有名之间不断转化,这是探索世界众多奥妙的大门。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0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

恶,è,不好;例如:丑恶。

已,yǐ,停止。

始,shǐ,谋划。此处引申为干扰。例: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诗·大雅·緜》

恃,shì,依赖,仗着。

居,jū,当,占;例:居功。

去,qù,抛弃,舍弃。

解:天下人都知道什么为美好,那么丑恶就会终止;都知道什么为善良,那么不善也会终止。和谐就是美好,弗盈就是善良。有与无相生、有所生而不占有,难与易相成、猷难之终于无难,长与短相形、有所为而不恃,高与下相盈、有所长而不宰,音与声相和、身教胜于言教,先与后相随、后其身而身先。所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兴起而不干扰,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成名就而不自居,正是因为不自居所以才不被上天所抛弃。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03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现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治矣。

注:

上,shàng,抬高。此处引申为高高在上。

贵,guì,崇尚,重视。此处引申为占有。

现,xiàn,出现,显露。

可,kě,适合;例:道可道;名可名。

知,zhī,知识,观念。这里指不良社会现实使人们心中产生的错误生存观念。

而已,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犹罢了。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治矣,原文: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解:一个社会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高高在上,那么基层的平民就不会为了不受欺凌而去争名夺利。一个社会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占有那些难得之货,那么基层的平民就不会因为迫于生存而去偷盗。一个社会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放纵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那么基层平民的生活就不会因此而变得混乱。所以圣人之治就是: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做到弗盈自已、知常知止、处下不争、无入无间,保持社会上下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基层的平民不产生错误的生存观念和放纵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上贤、贵难得之货、现可欲,然后却通过刑罚等手段使基层的平民不敢去做那些争、盗、乱的事,这样效果就不会好甚至最终导致无法治理。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04章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

注:

冲,空虚。

又,yòu,原文“有”。

挫,cuò,折伤。

湛,zhàn,清澈;例:清湛。

或,huò,用作虚词,表示选择或列举。

存,cún,蓄积,聚集;例:绵绵啊其若存。

帝,dì,天;例:帝青(青天)。

先,xiān,时间或次序在前的(跟“后”相对)。

解:道是虚无是混成,用它来治理天下就是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做到弗盈自已、知常知止、处下不争、无入无间,保持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它如渊潭一般深邃幽静像是万物的根本。挫伤恒有欲形成的骄横和锐气,排除恒有欲带来的纷争和干扰,和着恒无欲的光同去恒有欲的尘,它清澈见底又像是在不断蓄积一样。我不知道这是谁的孩子,其出生时间像是在天之先。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0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注:

不仁,对偏离过度的情形不讲仁爱,不放纵。

刍,chú,喂牲口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

刍狗,折中之物,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人家作祭祀时用的牲畜,后来出于经济的考虑,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它既省去了用真狗做牺牲,但又起到了祭祀必须用狗的折中效果。刍狗虽然是草狗,但由于它是用来祭祀的,所以人们是用虔诚、敬畏的心来看待它的。用刍狗的意境来形容守中执一是非常恰当的。

百姓,春秋时平民无姓,百姓指有姓氏的贵族和士大夫。

橐,tuó,口袋,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

籥,yuè,古代乐器,有三孔,形状像短笛。

橐籥,一种带有外套便于随身携带像短笛的乐器。

出,chū,偏离,超出。

解:天地不讲仁爱,将万物当成刍狗来对待,使其与整体之间保持平衡与和谐;圣人不讲仁爱,将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当成刍狗来对待,使其思想和行为不会出现偏激过度。天地之间它不正像我身边带的这把橐籥吗?虚而不屈、中空而直,动而愈出、不宜偏激,多闻数穷、变化规律,还不如就守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为好。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06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啊其若存,用之不堇。

注:

谷神,gǔshén,指谷水。水由溪入谷,由谷入川,由川入海,长生不死。

牝,pìn,雌性的鸟或兽,与“牡”相对;例:牝牛。

绵绵,miánmián,微弱安静的样子。例:緜緜翼翼,不测不克。——《诗·大雅·常武》

若,ruò,如,像。

存,cún,蓄积,聚集;例:湛兮似或存。

堇,jìn,通“尽”,完毕;例:取之不尽。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是“玄牝是谓天地之根之门”的句式变换。

解:天下的谷水知荣守辱、处下不争、长生不死,这叫做玄牝。玄牝是为道者通往天地之根之门,它微弱安静像是在不断蓄积,用之不尽。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07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注:

不自生,不独为自己而生,以其无私而成其私。

身,shēn,自己,本身,此处指个人的私利。

欤,yú,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原文“舆”。

解: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间万物都不独为自己而生,保持着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以其无私而成其私。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基层平民的利益之后而身先,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基层平民的利益之外而身存,这不是因为圣人无私保持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的缘故吗?所以才能够同时也成就他自己的私利。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0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又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

恶,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例:好恶。

几,jī,接近,达到。

居,jū,当,占;例:居功。

予,yǔ,给予。

治,安定。

尤,yóu,过失;例:效尤。

解:上善若水:水的作用非常大,万物的滋润都离不开它,而它却静静地待在每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保持着自身与整体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所以说水的德行最接近于道了。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功劳应该像大地一样从不自居;心胸宽厚应该像渊潭一样深邃而又幽静;返本回报应该像上天一样慷慨而又真诚;说话则信守诺言说到做到;公正则能保持社会上下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做事则精益求精,尽心尽责;行动则善于掌握时机,应时而发。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保持不争所以就不会有差错过失。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09章

持而盈之不若自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

已,yǐ,停止。

揣,zhuī,捶击。

保,原文“葆”。

咎,jiù,灾祸。

解:执持盈满不如自我停止:用捶击去维持锐利是不能长保的;金玉盈室从来没有能守得住的;富贵后变得骄横灾祸是自己留下的;功成名就处下不争保持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是合乎天道的。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10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注:

营,yíng,围绕,缠绕;例:以朱丝营社。——《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

魄,pò,人的思想或精神。

抱一,bàoyī,执一。

毋,wú,不。

离,lí,违背,背离;例:偏离。

槫,tuán,聚结,运转。

监,jiān,牢,狱。

疵,cī,缺点或过失;例:瑕疵。

阖,hé,关闭。

知,zhī,知识,观念。这里指不良社会现实使人们心中产生的错误生存观念。

解:(问一下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坚持守中执一的思想能不偏离吗?运转平衡阴阳之气以致柔顺稳定,能达到像婴儿一样的和谐纯真状态吗?修除违背自然的欲望的监牢,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活国能不破坏社会上下之间的平衡和谐吗?正义之门的开启和关闭能用守雌的正确方式吗?明白四达能不执持和传播错误的生存观念吗?德用道去生发它、积蓄它,有所生而不占有、有所长而不主宰这叫做玄德。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11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

卅,sà,三十。

辐,fú,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wǎng)的一条条直棍儿。

毂,gǔ,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

埏,shān,用水和(huó)土;例:埏埴。

埴,zhí,黏土。

户,hù,一扇门,门;例:门户。

牖,yǒu,窗户。

利,lì,可用来满足人自身物质或精神需求的产品。

用,yòng,物质使用的效果;例:功用。

解:用辐条和车毂拼装成轮子,可以制造出车子。用黏土和水制成坯子放在窑中加热,可以烧制出陶器。将原材料凿镶成门窗,可以建造出房屋。对于这些难得之货的拥有者来说,车子、陶器、房屋是有是利,而充分发挥出它们的作用才是无是用。所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12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注:

畋,tián,打猎。

妨,fáng,妨害。

为,wèi,为了。

为腹而不为目,因五色排在句子的第一位,为目是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的代称。

解:沉湎于五色,使人不愿看事情的真相。陶醉于五音,使人不爱听正确的意见。贪恋于五味,使人嘴巴越来越馋。喜好打猎驰骋,使人心变得凶狠发狂。占有难得之货,使人的行为越来越乖张。所以圣人之治,返本为腹而不逐末为目,因此去彼而取此。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

注:

贵,guì,值得看重,重视。

身,shēn,自己,本身,此处指个人的私利。

若,ruò,如,像。

若,ruò,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

汝,rǔ,文言代词,你;例:汝将何往?

解: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君王没有原则去宠爱自己的臣子,那么必定得宠是惊失宠也是惊,这叫做宠辱若惊。君王治理天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他以公谋私破坏了自身与整体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等到他公私分明保持自身与整体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那又还有什么大患呢?这叫做贵大患若身。所以君王以自己的私利为贵来治理天下,又怎么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你?以自己的私利为爱来治理天下,你又将用什么寄命在天下?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14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啊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

捪,mín,抚,摹。

诘,jié,问也。

谬,miù,差错。

名,míng,说出;例:不可名状。

沕,mì,隐没。

望,wàng,希图,盼;例:欲望。

执,zhí,相当于“用”、“凭”。

御,yù,驾驭。

纪,jì,记载;例:纪年。

解:看它看不见于是把它叫做微,听它听不到于是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着于是把它叫做夷。这三者都无法去追问,所以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往上不会有什么差错,往下不会有什么恍惚,可是找不出什么可以来形容它,到头它复归于什么也没有,这叫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叫做隐没欲望。跟着它看不见它的终点,迎着它看不见它的起点。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做到弗盈自已、知常知止、处下不争、无入无间,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会出现偏激过度,保持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这叫做“道纪”。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15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啊其若冬涉水,犹啊其若畏四邻,俨啊其若客,涣啊其若凌释,敦啊其若朴,湷啊其若浊,旷啊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注:

志,zhì,文字记录;例:县志。

与,yǔ,跟随;例:善胜敌者弗与。

俨,yǎn,恭敬,庄重。

释,shì,消散,融化。原文“泽”,古同“释”。

敦,dūn,厚道。原文“沌”。

湷,hún,古通“浑”,混同,混合;例:浑融。

蔽,bì,障也。

解:古代善于为道的人虽然明白了其中的微妙,但为道的过程过于深奥不好表达。因为不好表达所以古人勉强对消除恒有欲的情形作了形容,书上是这样的说的:紧跟其后啊就像冬天踩着水过河;踌躇疑惧啊就像怕四邻;恭敬庄重啊就像招待宾客;涣散啊就像冰遇热融化;敦厚啊就像没有经过加工的木料;浑融啊就像水不清;空旷啊就像幽深的山谷。其中的道理就好比是浑浊的水,沉淀下来慢慢就清了,怎么可以去搅动它呢?善于以此道来养护生命的人总能不放纵自己的欲望,正是因为不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总能保持着身心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16章

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注:

极,jí,准则,目标。

芸芸,yúnyún,形容众多。

解:致虚就是保持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是为道者行动上的目标;守静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会出现偏激过度,是为道者思想上的督促。万物在我们周围不停地变化和发展,我看到它们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最后都会自行复归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天物芸芸各自复归到它们的根本,即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平衡和谐的状态叫做静,静叫做复命。事物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平衡和谐的状态是常态,所以说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事物脱离它的根本,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激烈斗争的状态是异态,它必然在斗争中灭亡,所以说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则能容,能容事必公,事公能为王,王者因顺天,顺天合乎道,合道就能久,终生都不会有什么危险。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17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啊?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注:

知,主持,管理;例:以知知邦邦之贼也。

亲,qīn,泛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例:亲,九族。——《左传·昭公十四年》注

次,顺序,等第;例: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史记·陈涉世家》

安,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原文“案”。

猷,yóu,计谋,打算,谋划。

百姓,春秋时平民无姓,百姓指有姓氏的贵族和士大夫。

解:现在国家实行的宗法世袭分配制度,封地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都是依据君王的宗亲关系来确立的。而宗法世袭分配制度是无法构建社会的信任体系的,无法构建社会的信任体系就意味着要时时防范别人的图谋。造成人人坚守的处世立足信条是:所谓我自然就是成功遂事之后能成为一个高人一等的贵族和士大夫。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18章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知快出安有大畏,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贞臣。

注:

安,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原文“案”。

知,zhī,知识,观念。这里指不良社会现实使人们心中产生的错误生存观念。

快,kuài,锐利,锋利,与“钝”相对。

出,chū,显露;例:出现。

畏,wèi,敬服;例:畏天恤民。

大畏,对正义的敬畏;例: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原文“大伪”。

解:所以大道被上面废除怎么会有仁义,错误的生存观念横行怎么会有对正义的敬畏,六亲之间不和睦怎么会有孝慈,邦家之中昏乱不堪怎么会有贞臣。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19章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现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注:

绝,jué,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例:绝妙。

圣,shèng,聪明,才智胜人;例:是故圣愈圣,愚愈愚。——韩愈《师说》

知,zhī,知识,观念。这里指不良社会现实使人们心中产生的错误生存观念。

巧,qiǎo,巧妙,精妙;例:巧者有余。——《史记·货殖列传》

绝圣、绝仁、绝巧: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的代称。绝圣从事着政治,绝仁从事着文化,绝巧从事着经济。

文,wén,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

现,xiàn,出现、显露。原文“见”。

绝,jué,停止。

学,xué,模仿,仿效;例: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

解: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如果不执持和传播错误的生存观念,那么对基层的平民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如果不讲狭隘的宗亲义气,那么基层的平民自然会回到仁慈孝顺;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如果不占有难得之货,那么基层的平民就不会因为迫于生存而去偷盗。这三句话我觉得还没有说透,所以作出进一步的说明让它的意思更明确:只要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做到知荣守辱、处下不争,保持恒无欲不占有难得之货,再加上不执持和传播错误的生存观念,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无忧无虑了。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20章

唯与阿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啊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逃若婴儿之未咳,累啊如无所归,众人皆又以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啊:鬻人昭昭我独昏昏啊,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啊。忽啊其若海,望啊其若无所止,众人皆又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

阿,ē,曲从,迎合。原文“诃”。

恶,è,不好;例如:丑恶。

畏,wèi,怕;例:畏惧。

未央,未尽,未完。

才,语气词,无实义。

熙熙,xīxī,热闹的样子。

享,xiǎng,上供,贡献(指把祭品,珍品献给祖先、神明或天子、侯王)。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泊,bó,停留;例:飘泊。

逃,táo,离开,原文“佻”。

咳,hái,小儿笑。

未咳,(婴儿)还不会笑。

又,yòu,原文“有”。

以,将,把,原文“余”。

惷,同“蠢”。

鬻,yù,卖,出售。

忽,hū,同“呼”,吐气,跟“吸”相对,这里代指呼吸。

望,wàng,向远处看。

悝,kuī,嘲笑,诙谐。

解:应诺和曲从之间相差几何?美好和丑恶之间又相差何若?只有遭受着饥饿与寒冷的基层平民,才知晓饥饿与寒冷的恐惧与可怕。所以用道来治理天下,关键在于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错误生存观念的自觉先行转变。街市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放眼看不到人的尽头,就像春天时天子登台用太牢举行祭祀那样热闹。我却像个还不会笑的婴儿漂泊在这里什么都不能自己作主,我的心真的好累啊就像无家可归,大家都把我看成是一个唯独遭到遗弃的人。但我传道愚人的心还是惷惷啊:买卖人昭昭表现唯独我昏昏,买卖人察察不犯唯独我悯悯。大道浩淼苍茫啊就像海,汹涌起伏啊就像无所止,大家都把我看成是一个唯独顽固不化的人,嘲笑我的想法和别人不同戏称我“贵食母”。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21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啊望啊中有象啊,望啊忽啊中有物啊,幽啊冥啊中有请啊,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注:

孔,窍也,空也。

孔德,大德,盛德。

忽,hū,同“呼”,吐气,跟“吸”相对,这里代指呼吸。

望,wàng,向远处看。

请,qǐng,召唤,邀请。

信,xìn,不怀疑,认为可靠;例:信任。

顺,shùn,趋向同一个方向,与“逆”相对。

众父,指国君。

解:大德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啊望啊中有象啊,望啊忽啊中有物啊,幽啊冥啊中有请啊,其请甚真其中有信。从古至今道之物都在发挥着作用,可以用它来帮助君王治理天下。我根据什么知道君王治理天下应该是这样做的?就是根据唯道是从产生出来的大德。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22章

炊者不立:自现者不彰,自视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注:

炊,chuī,烧火做饭;例:炊烟。

立,lì,存在,生存;例:立身。

现,xiàn,出现,显露。原文“见”。

彰,zhāng,显扬。

视,shì,看。

伐,fá,自夸;例:伐善(夸自己的好处)。

矜,jīn,自尊,自大,自夸;例:骄矜。

长,zhǎng,生长,成长,长进。

赘,zhuì,多余的,多而无用的。

物,wù,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例:物议(群众的批评)。

恶,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例:好恶。

居,jū,当,占;例:居功(自以为有功劳;以有功自居)。

解:基层平民的吃饭问题没人去解决: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炫耀自己的财富就得不到称赞,只关心自己而忽视别人就不明智,夸示自己的成绩就没有功劳,自恃自己的才能就没有长进。它在道方面的原因是:霸占粮食和奢侈浪费基层的平民是非常痛恨的,所以有这种喜好的人不要以此自居。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23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现故彰,不自视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注:

枉,wǎng,弯曲,弯屈。

敝,bì,破旧,坏;例:敝旧。

多,duō,贪多,形容词作动词用;例: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执一,保持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例如: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

现,xiàn,出现,显露。原文“见”。

彰,zhāng,显扬。

视,shì,看。

伐,fá,自夸;例:伐善(夸自己的好处)。

矜,jīn,自尊,自大,自夸;例:骄矜。

长,zhǎng,生长,成长,长进。

才,cái,方,始。

解:受点委屈才能圆满,作些隐忍方可直伸;地势低洼才能蓄水,东西过时就会更新;讲求返本才有收获,贪多负义只会困惑。所以圣人以守中执一作为天下事理的定式。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炫耀自己的财富所以能够显扬,不只关心自己而忽视别人所以就明智,不夸示自己的成绩所以能有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有长进。唯其不争,所以没有人能和他争。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的道理,用上面的几句话才算是比较完整地归纳出来了。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24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注:

希,xī,盼望。

希言,农谚。

终,zhōng,自始至终的整段时间;例:终日。

孰,shú,谁。

为,wéi,变成,使得。

又,yòu,原文“有”。

同,tóng,共,在一起。

解:农谚中说到的天气现象: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谁设计成这样的呢?天地都没有办法让飘风、暴雨保持长久,又何况我们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贵在坚持与道同行。社会上有德的人坚持与有德的人相伴,失德的人却执迷于与失德的人为伍。坚持与有德的人相伴的人,道也定会让他有所收获,执迷于与失德的人为伍的人,道也定会让他有所损失。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啊寥啊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

萧,xiāo,荒凉。

寥,liáo,空虚。

字,zì,取名,取表字;例: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

逝,shì,往,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

法,守法,引申为遵循。

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啊寥啊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号,给它取的字还是道,又根据它的运动特点勉强取的名叫大。大就是一个曾经的平衡和谐的状态,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偏离这个状态越来越远,最后又返回到了这个平衡和谐的状态中。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王为大,国中有四大而王也是其中之一。人法地、人的运动遵循地,地法天、地的运动遵循天,天法道、天的运动遵循道,道法自然、道的运动遵循自然。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26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注:

躁,zào,性急,不冷静;例:骄躁。

辎重,zīzhòng,行军时携带的粮草、器械、营帐、服装、材料等。

环,围绕;例:环绕。

燕,yàn,安乐;例:燕安。

燕处,yànchǔ,退朝而处,闲居。

昭,zhāo,明显,显著。

若,如此,这样。

若何,为什么。

乘,shèng,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万乘,wànshèng,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身,shēn,自己,本身,此处指个人的私利。

解:稳重是轻浮的根本,冷静是躁动的主导,所以君子像打仗行军不离开辎重,自始至终把自己的根安牢。君王不上朝还叫一群官员陪同自己享乐,则昭示这样一个道理:为什么一国之主为贪图享乐而轻天下呢?轻浮就要失掉根本,躁动就要失掉主导。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27章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

注:

辙,zhé,车轮压的痕迹;例:车辙。

瑕,xiá,玉上面的斑点,喻缺点或过失。

谪,zhé,缺点,过失。

筹策,亦作“筹筴(chóucè)”,竹码子,古时计算用具。

楗,jiàn,竖插在门闩上使闩拨不开的木棍。

善人,善良的人。本经书的善良是指做到弗盈自已、知常知止、处下不争、无入无间,保持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

师,shī,学习的榜样;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资,zī,帮助。原文“赍”,jī,把东西送给别人。

虽,suī,即使。

知,zhī,主持,管理;例: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迷,mí,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的能力;例:迷惘(wǎng)。

妙,miào,高明。原文“眇”。

要,yào,重大,值得重视的。

解:善于行军的人能隐藏他们的车辙和脚印,善于演讲的人找不到他们语言上的瑕疵,善于数数的人可以不使用计算工具。善于关锁的人不用门楗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子别人也解不了。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这叫做“袭明”。所以善人是善人学习的榜样,不善人是善人帮助的对象。不把善人作为善人学习的榜样,也不把不善人作为善人帮助的对象,就会出现虽然用心去治理天下,却因效果不佳而感到非常的迷惑,这叫做“妙要”。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注:

知其白守其黑:白为阳,黑为阴,阴阳平衡,柔顺稳定。

忒,tè,差错。

无极,平衡和谐。

谷,gǔ,谷水。水由溪入谷,由谷入川,由川入海。

器,qì,有作用之物。

制,zhì,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

割,gē,切断,截下,划分出来。

解:(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与基层的平民相处:)应该知雄守雌做天下的小溪,做天下的小溪那么就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就称得上复归于婴儿。应该把知白守黑作为天下事理的定式,把知白守黑作为天下事理的定式那么恒德就不会有什么差错,恒德没有什么差错那么就称得上复归于无极。应该知荣守辱做天下的谷水,做天下的谷水那么就恒德乃足,恒德乃足那么就称得上复归于朴。这种知荣守辱、处下不争的朴的品质,引申开来可以用来治理天下,圣人选拔官长时就要求他们必须有这种朴的品质,并且把它作为一条不可割舍的最基本的原则确立下来。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凉,或强或羸,或培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

注:

已,yǐ,停止。

弗得已:没有取得成功;例:果而弗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物,wù,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例:物议(群众的批评)。

炅,jiǒng,火光,引申为热。

凉,liáng,微寒,稍冷,原文“靓”。

羸,léi,瘦弱。

培,péi,为保护植物或墙堤等,在根基部分加土;例:培土。

隳,huī,毁坏,崩毁;例:隳人之城郭。

去,qù,除掉,减掉;例:去掉。

甚,shèn,很,极。

太,tài,过于。

奢,shē,用钱没有节制,过分享受。

解:想要去取得天下,却做些违背自然、违背民意的事,我断定他这样不会成功。天下就像是人们传说中的神器,是不可以破坏它的平衡和谐的。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破坏它的平衡和谐就要失败,执着于这种做法就要失掉天下。社会上的人有的自立门户,有的跟随别人;有的环境较好,有的条件艰苦;有的体质较强,有的天生太弱;有的得到扶持,有的受到压制。所以圣人去除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中极端太过、奢侈浪费的思想和行为。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30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弗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

注:

事,shì,侍奉,例如:治人事天莫若啬。

好,hào,喜爱,与“恶”(wù)相对。

还,huán,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

毋,wú,不。

骄,jiāo,自满,自高自大,不服从;例:骄横。原文“娇”。

已,yǐ,停止。

弗得已,没有取得成功;例:吾见其弗得已。

蚤,zǎo,指月初或早晨。通“早”。

解:用道去辅佐君王的人,都不以兵力来称强于天下,因为人类社会毕竟是由平衡和谐来主导的。开战时军队所到之处楚棘生长,善者取得胜利不继续逞强。取得胜利不要骄横,不要自大,更不要自夸。取得胜利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而又以此自居叫果而不强。人类社会是由平衡和谐来主导的,好战者必亡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拥抱和平远离战争是民心所向。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31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

物,wù,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例:物议(群众的批评)。

恶,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例:好恶。

贵左、贵右;上左、上右:在古代以左为尊,以右为卑,此处引申为提倡的事情为左,不提倡的事情为右。

铦,xiān,利器。

袭,xí,趁人不备,突然攻击;例:空袭。

解:用兵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基层的平民都非常痛恨它,所以有用兵喜好的人不要以此自居。君子居以左为贵,用兵则以右为贵,所以用兵不是君子之器。用兵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它。以绝对优势袭击绝对劣势为上策,但不要以此为美,如果以此为美那就等于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的。所以吉庆的事以左为上,丧葬的事以右为上,所以偏将军站在元帅的左边,上将军站在元帅的右边,就是说军营议事是以丧葬的礼仪来进行的。杀人多要用悲哀的内心来对待它,战胜了要用丧葬的礼仪来反省它。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32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注:

宾,bīn,礼敬,用宾客的礼节相待。

俞,yú,允许。

殆,dài,危险。

俾,bǐ,使。

犹,yóu,相似,如同。原文“猷”。

之,到。

解:道是不分阴阳的虚无混成,所以永远保持平衡和谐。知荣守辱、处下不争的朴的品质,虽然微弱安静但天下人都不敢以之为臣,侯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之间将自行相待如宾。打个比方遇到干旱等待天地相合降下甘露,基层的平民不要上面发布命令他们自己就把珍贵的水每家每户分配均匀。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承袭了祖上的爵位,爵位已经有了就应该知常知止,知常知止所以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使道行在天下就像是小谷汇入江海。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33章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注:

智,聪明,智力强。原文“知”,古通“智”。

所,suǒ,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解:能够了解他人是聪明的表现,但能够看清自己则更为明智。能够战胜他人确实是有力量,但能够战胜自己则更为强大。懂得知足而返本是真正的富有,而能够自觉坚持是因为他志在和谐。平民的事业不失其根本所以长久,而死后仍然被他们怀念是真正的长寿。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34章

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注:

泛,fàn,浮浅,不切实;例:空泛。

名,míng,功业,功名。

名有,以有为名。意动用法。

归,guī,趋向,归向;例:若水之归海。

解:道是不分阴阳的虚无混成,但如何应用它人们是可以把握的。成功遂事时不想着去占有它,万物归附时不想着去主宰它。保持恒无欲则小的事业可以保持长久,同样大的事业也可以保持长久。所以圣人能够成其大是因为从不自大也不为大。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曰:啖啊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注:

执,zhí,拿着;掌握。

饵,ěr,糕饼;食物。

格,gé,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引申为限度。

啖,dàn,吃,原文“淡”;例:啖饭。

既,jì,完毕,引申为完成某事。

解: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做到弗盈自已、知常知止、处下不争、无入无间,保持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那么无论去到哪里对己对人来说都是有利无害的。安于平和稳定的生活,乐于帮助他人而不占有难得之货,发现做过头的事情立即停止下来。所以道的出现这样说:吃它没有什么味道,看它什么也看不见,听它什么也听不到,用它又不能完成一件具体的事情。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36章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兴之,将欲夺之必古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

拾,shí,收,敛,整理;例:收拾。

古,gǔ,过去的,以前的,与“今”相对。

微,wēi,精深,精妙;例,微妙。

利器,权力和财富的代名词;例:官多利器而邦家滋昏。

示,shì,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

解:世界上的事物将要整治它必然是过去放纵了它,将要削弱它必然是过去强化了它,将要去除它必然是过去兴起了它,将要剥夺它必然是过去给予了它,这叫做“微明”。所以柔弱胜过刚强,鱼儿的生活不能脱离于渊潭,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可用国家的利器来谋取任何的私利,而破坏自身与基层平民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37章

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注:

阗,tián,充满;填塞。

无名之朴:知荣守辱、处下不争的品质。

解:道是不分阴阳的虚无混成,所以永远保持无为无执。侯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将自行与整体之间保持平衡与和谐。平衡和谐时而产生违背自然的欲望,我将用无名之朴来填充自己。用无名之朴来填充自己,那么将消除违背自然的欲望。违背自然的欲望消除了,使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保持平衡与和谐,那么一个美好社会就会自行建立起来。

帛书本《老子·德经》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注:

不德,指不广德和不建德;不失德,指广德和建德。

攘臂,指捋(luō)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

华,huá,同“花”,好看的外表。

解:上德不广德、不建德所以有德,下德广德、建德所以无德。上德无为无执,对构建平衡和谐社会没有影响;下德为之执之,对构建平衡和谐社会有影响。上仁为之执之,对构建平衡和谐社会没有影响;上义为之执之,对构建平衡和谐社会有影响。上礼为之执之,对构建平衡和谐社会不起实质性作用,则可以捋起袖子把它扔掉。所以治理天下时,失道而后推广德,失德而后推广仁,失仁而后推广义,失义而后推广礼。而处在末端的礼是最没有忠信的,用它来治理天下是最容易造成混乱的。以前书中记载的所谓用礼治天下是道的一个好看外表,那些东西是最容易迷惑人和欺骗人的。所以大丈夫学习恒无名的道居其厚,而不执着无法解决实质问题的礼居其薄;用道治天下居其实,而不用礼治天下居其华,所以去彼而取此。

帛书本《老子·德经》第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注:

得一,万物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

毋,wú,不。

已,yǐ,停止。

竭,jié,穷尽;例:彼竭我盈。——《左传·庄公十年》

蹶,jué,跌倒。

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贱,jiàn,地位低下。形容词作动词用。

之,往,到。

数,shù,天数,定数。

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这是在提醒自己要亲民返本而不要高高在上,因为侯王拥有的富贵已经达到极限,往上再也没有什么能给予他的了。

禄,福。

硌,gè,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

解:过去对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天得一而清澈,地得一而宁静,神得一而灵显,谷得一而盈实,万物得一而生发,侯王得一而天下和谐。这样导致出现的另一种情况是:天不停止清澈将恐裂,地不停止宁静将恐废,神不停止灵显将恐歇,谷不停止盈实将恐竭,万物不停止生发将恐灭,侯王不停止贵和高将恐蹶。所以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是在提醒自己要亲民返本而不要高高在上,因为侯王拥有的富贵已经达到极限,往上再也没有什么能给予他的了。所以侯王始终能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不把自己看成高贵的宝玉,而把自己看成普通的石头。

帛书本《老子·德经》第40章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瑜,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

上士、中士、下士,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的代称。

堇,jìn,通“尽”,全部用出,竭力做到;例:尽力。

若,ruò,或;例:若大若小。

建言,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指古语或古谚。

昧,mèi,糊涂,不明白。

夷,yí,消灭。

类,lèi,通“戾”,lì,乖张;例:乖戾。

谷,gǔ,谷水。水由溪入谷,由谷入川,由川入海。

建,jiàn,立也。

瑜,yú,美玉,原文“渝”。

隅,yú,靠边的地方。

希声,xīshēng,寂静无声。

隐,yǐn,藏匿,不显露,原文“慇”。

无名,虚无混成而不分阴阳,即平衡和谐。

解:上士听了道尽而行之,中士听了道若存若亡,下士听了道大笑之。为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会被人嘲笑那就不足以用来为道了。所以古谚中有这样的话:明道像愚昧,进道像倒退,灭道像乖戾。上德就像谷水,知荣守辱、纯朴自然。德靠得是身体力行,推广德就像效果不足,建立德就像偷了东西一样。上德的特性是:质真如美玉,大方无边界,大器晚成功,大音无声音,大象无形状,隐藏而和谐。唯有道既善创业且善守业。

帛书本《老子·德经》第41章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

天下之物,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

有,yǒu,私有,与“公有”相对,个体利益。

无,wú,公有,与“私有”相对,整体利益。

解:道的运动是往回走的,即以自然为法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保持着万物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而道的应用是弱着来的,即做到弗盈自已、知常知止、处下不争、无入无间,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会出现偏激过度。人类创造社会财富源于每个人的生活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必须保持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才能实现。

帛书本《老子·德经》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注:

恶,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例:好恶。

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议,yì,判断,评论。

强梁,盈满而不减损的事物。

强梁者不得死,盈满而不减损的事物不得其死。

解:宇宙为混沌之时是不分阴阳的虚无混成(太虚)。当太虚演变成一气(道生一),再由一气化出阴阳之后(一生二),八种阴阳的不平衡体也便出现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二生三)。八种阴阳的不平衡体(八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们是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生成了万物(三生万物)。因为八种阴阳的不平衡体或呈阴性或呈阳性,所以阴阳绝对平衡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万物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总是要回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天下人们都憎恶的唯有孤、寡、不谷,而王公却用它们来称呼自己,就是为了提醒要亲民返本而不要高高在上。盈满的事物减损它反而对它有好处,助长它反而对它有害处,所以别人教给我们的东西应经过分析后再教给别人,所以盈满而不减损的事物不得其死,我将把它作为学习治理天下最首要和最重要的事。

帛书本《老子·德经》第43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又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注:

又,yòu,原文“有”。

及,jí,比得上;例: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解:天下最柔弱的水,以自然为法损有余而补不足,保持着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由溪入谷,由谷入川,由川入海,无入无间,驰骋天下,我就是因此知道无为的好处的。不言的身教,无为的好处,天下其它东西少有能比得上它的。

帛书本《老子·德经》第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

身,shēn,自己,本身,此处指个人的私心。

孰,shú,用在表示抉择的反问语句中,有比较的意思。

病,bìng,损害,祸害。

甚,shèn,很,极。

费,fèi,耗损;例:费损。

厚,hòu,多。

亡,wáng,丢失,丧失。

解:(问一下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爵位和私心哪一个更亲?私心和财货哪一个更多?得天下和亡天下哪一个更有害?甚爱爵位必定大费,多藏财货必定厚亡。所以知道知足而返本才不会受到侮辱,知道知止而无欲才不会出现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帛书本《老子·德经》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融。燥胜寒,凉胜炅,请静可以为天下正。

注:

弊,bì,害处。

冲,chōng,空虚。

诎,qū,通“屈”,弯曲。

拙,zhuō,笨,不灵巧。

融,róng,融合,融会;例:融洽。原文“榕”。

燥,zào,燥热,原文“躁”。

胜,shèng,超过,超出。

凉,liáng,微寒,稍冷;例:或炅或凉。原文“靓”。

炅,jiǒng,火光,引申为热。

请,qǐng,求。

以为,yǐwéi,以(之)为的省略。

解:大成若缺其用则没有弊端,大盈若冲其用才不可穷尽。大直感觉如同曲折,大巧感觉如同笨拙,大赢感觉如同融合。燥热太过则生寒凉,寒凉太过则变燥热,求得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的平衡和谐可以将它作为天下正。

帛书本《老子·德经》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注:

却,què,返回。

走,古代指奔跑;例:走马。

走马,奔跑的马,借指战马。

可,kě,适合;例:道可道;名可名。

欲,yù,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例:欲望。

咎,jiù,凶;例:休咎。

憯,cǎn,锋利;例:兵莫憯于志,镆铘为下。

解:天下有道时,战马把它改为农耕来使用;天下无道时,战马在郊外产下马崽。罪恶莫大于放纵自己的欲望,祸患莫大于不知满足的心理,凶灾莫过于争夺不该得到的东西。所以说恒足就是自己知道知足的满足。

帛书本《老子·德经》第47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注:

户,hù,一扇门,门;例:门户。

窥,kuī,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例:窥视。

牖,yǒu,窗户。

出,chū,高出,超出。

弥,mí,更加,越发。

远,yuǎn,多,指差距大。

知,zhī,知识,观念。这里指不良社会现实使人们心中产生的错误生存观念。

解:圣人去什么地方是有选择的,不该去的地方就不去。看什么东西也是有选择的,不该看的东西就不看。他超出一般人更远,是因为他错误的生存观念也更少。所以圣人不该去的地方不去而了解天下,不该看的东西不看而明白道理,不该做的事情不做而取得成功。

帛书本《老子·德经》第48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注:

又,yòu,原文“有”。

解:求学的人不断增长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为道的人不断减损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减损再减损以至于能保持自身与整体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能保持自身与整体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那么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顺利并能取得成功。想要去取得天下,就要永远保持不做违背自然、违背民意的事,等到他不能克制自己做出违背自然、违背民意的事来,则又不足以去取得天下了。

帛书本《老子·德经》第49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注:

百姓,春秋时平民无姓,百姓指有姓氏的贵族和士大夫。

歙,xī,收敛,吸进。

歙歙,凝聚的样子。

浑,hún,全,满;例:浑身。

解:圣人治理天下永远不以自己的心为心,而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