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汉腾,今年50岁,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教育和科技局的一名普通干部。年7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整为驻村干部,派驻到大地乡路腊村并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路腊村,位于镇远北部,国道镇石线穿村而过,距县城50公里,距大地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户人,年,贫困发生率高达46.07%,属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初来乍到,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及新的岗位要求,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要努力发挥战区与挂帮单位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同村干一道,带领全体帮扶干部及全村百姓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我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也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
开院坝会
队长工作尤其繁琐,需要做到事无巨细。两年多来,我结合村情,重点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指标来开展工作,建立扶贫台账,完成各项指标比对、做好补齐短板及整改销号工作、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足迹踏遍了全村11个自然组的每一户人家……
记得年10月深秋的一个雨夜,一名视力较弱的70岁老人,不慎在家门口的水泥地跌倒,造成股骨破裂,痛得他叫个不停。因独生儿子远在外县工作,女儿又远嫁他乡,家中老伴只好打电话到村委会请求帮助。闻讯后,我立刻叫上村支书一同前往,并驱车将其送往50公里开外的县城进行手术治疗,将他安顿到手术病床上,并等来了他的儿子后,我和支书又匆匆往回赶,因为第二天还有新的工作在等着我们去处理。当我们回到村里的时候,已是凌晨四点。病情痊愈之后,不善言辞的老人非要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吃饭,我们婉拒了,透过老人充满感激的眼神,我意识到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深秋的夜,透着丝丝凉意,但我觉得无比的温暖。不知不觉,我驻村已有两年零三个月,共计天。我真蹲实驻天以上,与驻村工作队干部同吃住,与当地村干并肩作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建立了浓浓的鱼水之情,也收获了许许多多平凡而温暖的扶贫故事。 今年秋天,持续降雨导致群众水稻受灾,我和广大帮扶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秋粮抢收工作,确保群众粮食颗粒归仓。
帮助群众抢收稻谷
10月7日凌晨4时,我驱车从贵阳出发,到村里后,顾不上旅途疲劳,就换上行装,来到贫困户雷启森家,帮助他抢收水稻。经过努力,我们硬是将他家及他母亲家的水稻抢收完成。“我没有文化,说不出什么话,所有的话全在心里。”晚上离开他家的时候,雷启森感激地对我说着。他边说,边将手放在胸前。在回驻地的路上,回想他质朴的话语,我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接下来的几天,我都在忙于为百姓抢收秋粮,看到老百姓的秋粮无恙,我心里也倍觉踏实。 驻村工作,虽说谈不上轰轰烈烈,但我用一颗赤诚的心,对待扶贫工作,热心服务群众、服务同事,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在扶贫的道路上,我不断给予他人温暖,也不断地收获着温暖,或许这就是扶贫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州级表彰
县级表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是追梦人,更是圆梦人。虽说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微薄的,我的扶贫故事也远算不上精彩,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个驻村干部该做的事,但我想,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将扶贫工作视为民生活、良心活,用真心温暖他人,自己也一定会收获好口碑。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徐伟编辑王琳见习编辑周睿编审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