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授专家:金林红,贵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副班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与质量安全功能实验室主任。
金林红教授
金林红:SOS!SOS!呼叫春耕掌中宝!
我:来啦来啦!火急火燎喊我干啥子?
金林红:这段时间,我和团队成员下乡助春耕时发现,不少短穗扦插育苗基地病害和草害很严重。
这种病害厉害得很,如果管理措施不到位,会严重影响成苗率,而且,随着茶苗调运,会造成异地传播,从而对整个茶区的安全生产造成威胁。
你说我急不急?
绿茶
我:天!这么厉害?这个鬼打的病害到底咋回事?
金林红:短穗扦插是茶树保持优良性状的一种无性繁殖手段,它能保持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具有繁殖系数高、育苗数量多、节省扦插材料、土地利用经济,繁殖季节长等特点。
“三分种,七分管”,茶树短穗扦插技术亦是如此。扦插苗圃的科学管理,对成苗率和健苗率的影响极大。
生产上广泛采用的小拱棚苗圃,由于苗床被塑料薄膜和遮阳网所覆盖,病虫草害不易发现。其萌蔽多湿的小环境,极易发生茶云纹叶枯病、炭疽病、轮斑病、赤叶斑病、茶饼病等病害。管理粗放,母本园病虫害防治不好,插穗弱的苗圃,利于发病。
现在,短穗扦插技术已经普及。我们贵州绝大多数茶园都采用了这一技术,也就是说,一旦病害蔓延,很多茶园都会遭殃。
茶园杂草
我:咋个办呢?
金林红:要做好三个方面的管理。
第一,母本园管理。
除了重修留条、施足底肥、定期追肥和及时打顶外,母本园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病虫害防治,避免病虫害随茶苗调运发生异地传播。
母本园可采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留条生产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预防,保证枝条健康壮实;采穗前7天左右,要经过1-2次彻底的病虫害防治;购入特别是异地调入的扦插穗,必须办理相关植物检疫手续。
茶圆赤星病
第二,插穗管理。
采下的枝条要放在阴凉潮湿的地方,最好当天剪穗当天插完。长途运输的枝条,要进行分级筛选,选择健壮、无病虫害、半木质化的枝条做插穗。
插穗长约4—5厘米,留有一个饱满的腋芽和一片健全的叶片,修剪时要干脆利落,保持上下剪口平滑无撕裂;短穗插好后,立即充分浇水,建议使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倍液,或0.13%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倍液浇灌,促进生根,提高抗性。
第三,苗圃管理。
苗圃管理是茶树短穗扦插育苗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扦插成苗率的关键。
我:既然苗圃管理这么重要,技术难度是不是很高?
轮斑病的病斑
金林红:确切地说,这个环节讲究的应该是细致。
苗圃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细节——
苗床消毒。圃地选择中,除考虑肥力、排灌、交通等因素外,苗床土壤的通透性和排水性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扦插前要充分翻晒消毒,人工除草,插前3天用30%甲霜·噁霉灵水剂1倍+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倍或克/升霜霉威盐酸盐水剂倍喷淋苗床土壤。
光照。插穗离开母体后根系未形成,水分供应不上,叶片、上剪口的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快,阳光直晒极易造成脱水枯死。
因此,要使用遮光度为80%的遮阳网覆盖,秋、冬季扦插的苗圃,4月生根,5月雨季可逐渐拆除遮阳网;与此同时,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倍液或0.13%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可提高抗逆性,缓解环境突然变化对插穗的影响。
湿度。插穗未发根前保持土壤及空气湿润非常重要。但土壤水分过多,通气性变差,会严重影响插穗发根长苗,并诱发病害;浇水应根据天气情况、苗床土壤情况和覆盖情况灵活掌握,以保持土壤湿度60%-80%为好;特别注意应每天检查拱棚内温湿度,湿度过高、湿度过大时,应在晴天打开拱棚两端,适当通风以降低湿度,降低病害爆发的风险。
除草。杂草与插穗争水争肥,影响插穗生长发芽,还易诱发棚内病害;为了保证插穗正常生长,必须及时人工除草,苗床除草要坚持“除早、除小、除了”,以保证不带动插穗松动伤根;苗圃除草不能使用除草剂。
追肥。4月下旬插穗根系形成后,新生叶片开始大量生产有机物质,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各种营养元素,追施一定量的肥料,可供应幼苗健康生长;苗圃追肥原则是“淡肥勤施”,月追1到2次,以腐熟的人畜粪搭配0.3%的尿素浇施为好,忌用复合肥或化肥干施。
云纹叶枯、炭疽、轮斑混合发生
病虫害防治。由于扦插苗圃的环境比较阴湿,极易发生云纹叶枯病、炭疽病、轮斑病、赤叶斑病、茶饼病等,需要每月使用1—2次5%氨基寡糖素水剂倍液或0.13%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提高抗病、抗逆性,预防病害发生;发病初期,选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倍液,或0.2%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微乳剂倍液,或25%%氨基乙蒜素微乳剂倍液,或50%嘧菌酯倍液等喷雾防治,一般需连防2到3次,间隔10天。
苗圃害虫主要有茶蚜、茶螨、茶蓟马、茶小绿叶蝉等。虫害防治与生产茶园相似,可采用乙基多杀菌素、矿物油等进行防控。
此外,茶苗出圃前,一定要进行病虫害发生情况检查,虫苗进行防治后再出圃,病苗严禁出圃。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雨
图/贵州大学茶产业团队提供
编辑王琳刘娟 编审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