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一点点工作。”
“我虽长期有病,听力又很差,但我脑力每天还能使用几个小时,阅读能力还有一些。”
“我特函请总理在万忙中,考虑我的上述情况,能否分配给我一点外事调查研究的工作。”
年,一个阳光颇为宁静的下午,周总理给了毛主席一封令人有些意外的信件,署名王稼祥,在信中,王稼祥诚挚恳切地请求中央,能够分配给他一份工作。
看着熟悉的名字,与几分熟悉的笔迹,毛主席的思绪,随着桌上的点点光斑飘回了过去。
那里有艰辛的长征路,有青年王稼祥,戴着金丝眼镜的消瘦面容,还有他为了正确与真理,勇敢发声的一幕幕场景。
图丨王稼祥
革命之始,便忍受“刮骨疗毒”之痛
年,王稼祥从苏联回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片混乱之中,外有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内有国民**阀混战不断,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挣扎,苦难日益加深。
重新站在祖国的土地上,看着有些破碎凌乱的街道,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痛苦到有些麻木的中国面孔,王稼祥心里颇不是滋味。
这一年,他暗自立志:势必要将自己所学的先进理论知识,应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去!
为了实现这样的志向,这位总是戴着金丝眼镜,言行举止均颇为儒雅的学者,决定前往革命一线。
年3月,王稼祥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图丨王稼祥
也是在那里,他接触到了真实的战场,开始学着平衡艰涩的理论知识,苏联的革命经验,*内领导班子的行事风格,与战场上残酷的死亡。
可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王稼祥来到革命根据地的第三年,便遭受了巨大的变故。
年,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为了庆祝,也为了提点战士们不可掉以轻心,更为了鼓舞士气,红*总*治部在江西乐安县谷冈村,召开了全*青年工作会议。
当时的总司令朱德、*委周恩来,与时任总*治部主任王稼祥,都需要在会上做报告。
正到了周恩来作报告时,他走到会场前,端端站定,才将将问了个好,炸雷似的“轰隆”一声就打断了他。
几架敌机突然袭来,冲着充当会场的祠堂,便是一通狂轰乱炸,慌乱之中,王稼祥不幸中弹。
图丨毛主席和周总理
检查发现,王稼祥的腹部嵌有多片碎弹片,无奈的是,战地条件太过艰苦,根本无法进行手术取出弹片,只能保守治疗:不打麻醉,病人默默忍受疼痛,医生用电动磁铁吸出弹片。
漫长的治疗进行了八个小时,王稼祥就硬生生疼了八个小时,当时的王稼祥与医生都并不知道,这种堪比“刮骨疗毒”的疼痛,仅仅是个开始。
医院拍片检查,才发现弹片是从右下腹打入腹腔的,穿透升结肠,嵌在了右肠骨窝上,由于腐骨没有消除,已经感染了右下腹局限性腹膜炎,右肠骨脊内侧有脓肿。
碎片在带给王稼祥长久无法消弭的疼痛的同时,还带来极大的不便:王稼祥需要在伤口上一直插着管子,因为脓水需要从那里流出来。
后来为王稼祥看病的王斌医生说:“王稼祥是中央领导同志中,负伤最重的一位了,差点就牺牲了。”
图丨负伤
王稼祥与毛主席为遵义会议做铺垫
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民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遭到失败,中央红*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当时,以博古、李德为首的“左”倾路线领导人,在*事上奉行冒险进攻,在组织工作上实行宗派主义,丝毫不听取正确意见的同时,还拉帮结派。
明里暗里,对与己方意见不同者进行打压,而始终坚持正确路线的毛主席反倒屡遭排挤,被挤下了领导岗位。
幸运的是,在战略转移的路上,毛主席、王稼祥被编在了同一纵队。
都说祸福相依,王稼祥因受伤,只得被抬在担架上前进,恰逢毛主席疟疾将愈未愈,也只能在担架上躺着,他们二人恰因着同在担架上的缘分,得以深入交流思想。
图丨毛主席和王稼祥(剧照)
彼时,红*队伍行至一处山村,准备在此安顿歇脚,警卫员为王稼祥选择了一处干燥的柴草屋,铺了好些干草来歇息。
赶巧的是,毛主席也找到了这里,询问得知是王稼祥后,便很高兴地也安置了进来,还开玩笑道:“就和你在这‘广厦’,作个户外‘寒土’吧!”
二人互相递烟寒暄后,王稼祥率先开了口:“对当前的局势,润之同志怎么看?”王稼祥的提问是十分直接的,只是毛主席看上去似乎谨慎地多。
因为彼时的毛主席,虽然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临时中央*府主席,却只得了个空名,在*事决策上毫无发言权,还十分不公平地,因着自己坚持正确主张而受尽了排挤。
他怕王稼祥与他并非同道中人,于是,他只是有些试探地反问王稼祥的想法。
可是王稼祥的回答仍旧是简单直接的:“一句话,可不能再让李德他们这么指挥下去了。”这样的回答让毛主席有些意外,心里却有底了许多。
他稍作思考,爽朗一笑,便从彼时红*队伍的行动方向入手,分析近几次反“围剿”活动的利弊得失,进而剖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王稼祥认真倾听着毛主席的分析,一时间也是心潮澎湃——毛主席对当前局势的总体把握是正确的、客观的,而他所体现出的严谨态度是十分可靠的。
就这样,毛主席与王稼祥,一个旁征博引,开怀畅谈,一个虚心求教,认真倾听,一来一回,便是一整晚。
甚至到天麻麻亮,行*的号子吹起时,二人仍旧有些意犹未尽。
图丨毛主席
于是,也不知是谁先提议的,行*时,两幅担架极有默契地并排走在了一起,王稼祥、毛主席二人就躺在担架上继续交谈,颇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畅快之感。
一路走一路谈,二人越来越相熟,谈论的话题也越来越深刻——快要进入湖南西边境的通道县时,他们谈起了“如何摆脱当前困境”这一话题。
毛主席吐槽道:“人家已经暗中布好了一个大口袋,就等着我们去钻,可是我们这里发号施令的人,他就是看不到,竟然执意要钻,这可不就是傻嘛!”
王稼祥很能够理解毛主席的无奈,有些义愤填膺道。
“确实是的,现在的指挥官里,博古本就不会带兵,李德虽说是个具有丰富学识的知识分子,却居然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计划脱离现实情势,完全就是瞎指挥!”
图丨毛主席和王稼祥
毛主席也点头称是,补充道:“我们的这位‘洋’顾问,完全无法做到‘知己知彼’啊。”
只是转而,主席又有些失落,自嘲道:“可惜啊,现在应该没有人会支持我们的想法吧。”
哪想到,王稼祥反倒对他安抚地笑了笑,有些神秘地凑近他道:“那可未必。”
这次谈话结束后,王稼祥便找了曾经的同学张闻天,与他详细交流了毛主席与自己的观点,希望在改变红*领导方针的问题上,得到他的支持。
张闻天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考虑,十分支持,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同周恩来与朱德进行了详细谈话,得到了他们的赞同。
几天后,*委聂荣臻由于脚底受伤化脓,也坐上了担架,便顺理成章地加入了王稼祥与毛主席的每日谈话,对毛主席、王稼祥二人想要采取的行动,表示十分支持。
至此,就撤掉博古与李德的*事指挥权一事,一行人达成了一致。
图丨王稼祥
遵义会议,王稼祥为毛主席投出关键一票
年1月7日,长征队伍顺利进入遵义城,在此获得了难得的休整机会,1月15日,中央*治局扩大会议,即我们熟知的遵义会议,如期召开。
会议按照流程,需要由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主席等人,就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一事作总结报告。
按照会前王稼祥等人的计划,博古第一个发言,而不出王稼祥所料的是,博古的报告果然体现出了,他思想观念上极大的问题。
其一,博古并没有意识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重大意义,仅仅稀松平常地用“承认没有打好”轻轻带过;
其二,在反省战争中的具体问题时,他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作战场地、敌强我弱等第三方因素上,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指挥才是致败的关键。
图丨遵义会议
在博古之后,是周恩来、张闻天作报告,他们着重表达了对反“左”倾*事路线的支持,将此前始终遮遮掩掩的*内斗争话题,引到了台面上。
之后是毛主席的重要发言,主席严肃地指出:“博古在*事指挥方面,缺失大局意识,缺乏谋略布局,进攻时猛进,出现问题就逃跑似的撤退。
整场指挥充满着冒险主义与教条主义的错误,不依照现实局势,不参照客观事实,只是生搬硬套人家的东西,却妄图解决自己的问题。”
毛主席的一番掷地有声的批评,震惊了会场中的所有人,在他们内心掀起了汹涌巨浪,表面上却只是一片鸦雀无声——所有参加会议的人,他们在思索。
这时众人十分沉默,会议气氛显得有些沉重,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稼祥站了出来。
图丨王稼祥
王稼祥对毛主席同志的发言,表示了完全的赞成与坚决的支持,对李德与博古的*事错误,予以严肃的批评。
之后,王稼祥总结道:“李德与博古的错误指挥,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而以他们二人为首的一众同志,一再拒绝听取以毛主席为首的,很多同志的正确意见,则是失败的直接原因。”
同时,王稼祥还揭发了李德等人,妄图实行表面上的集体领导,骨子里个人包办的小动作。
他们在*队里实行惩办主义,压制与其意见不符的下属,不仅不虚心听取其他同志的建议,而且丝毫不会自我反省。
这种不负责任且虚荣的领导风格,是此次失败的根本原因。
图丨毛主席(前排左二)
最后,王稼祥提出了解决方案:“中国的革命,应该像毛泽东这样,具有大局意识、品格端正谦虚,且具备实际经验的革命家来领导。
我建议立刻取消李德与博古的指挥权,令毛泽东即刻加入指挥组。”
发言结束的王稼祥深吸了一口气,顿觉舒畅许多,而再次如他所料,会场的大多数同志眼里,都闪烁着激动炽热的光芒——那意味着他们对发言的深深赞同。
会议的最后一天很快到来,这一天确定了几项重要的决定:重新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治局常委,取消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撤回博古、李德的最高*事指挥权。
会议结束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彻底消失,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团队正式成立。
正如历史书上所陈述的那样:“遵义会议挽救了*,挽救了红*,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丨会议
王稼祥晚年请求分配工作,毛主席读信感慨颇多
长征结束后,王稼祥的健康状况愈发糟糕,在*中央的安排下,前后三次前往苏联治病。
在苏联期间,治病之余,王稼祥还负责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完成了一系列外交工作。
同时,还正式提出了毛主席思想的科学解读定义,起草了《中共关于增强*性的决定》等文件,发表了《中国共产*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等文章。
年,新中国成立,王稼祥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同时任第一任驻苏大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王稼祥始终活跃在*中央外交一线。
年,王稼祥前往了河南信阳,与妻子朱仲丽在那里,过了一年与世隔绝的生活。
图丨王稼祥(左)
年10月下旬,一个略带凉意的早上,王稼祥突然发起了高烧。
由于王稼祥病根深种,医院实在没有条件为他治疗,他的责任医生王斌,就立刻给信阳市委写信,希望送首长回北京治疗。
信阳市委需要给*分区、省*区拨打请示电话,层层请示后,终于收到了北京方面的回应:“同意火速送往北京治疗。”王稼祥顺理成章地回到了北京。
年,王稼祥的健康状况已经慢慢恢复,而已经许久不工作的王稼祥,在家早已经闲不住了,他迫切地想要回到中央,再为国家与人民出一点点力。
于是一天清晨,在妻子陪他吃完早饭后,他进了书房,想要提笔给中央写一封信,他犹豫再三,决定写给周总理。
图丨王稼祥
信件开头是很难的,王稼祥提笔写下一句,又觉得不太对,便揉碎了扔掉,再写一张新的,如此反复,斟酌再三。
直到窗外树木的影子变短,日光移到了头顶,才落下信件的署名,这便有了开头的信件内容。
王稼祥将信件折起,放进信封,托人送往了中南海西花厅,很快,信件便躺在了周总理的办公桌上。
获悉王稼祥的请求后,周总理很能理解,像他们这样从革命最艰难的时期,一步步走到现在的老将士们,很难遏制自己想要为国家与人民做些什么的强烈愿望,即使他已重病缠身。
于是总理批注道:“我同意,王稼祥同志可以进行外事调研工作,如果主席能够同意,请批示,以便向中央报告。”
图丨周总理
很快,信件连同这份批注,一起到了毛主席的桌上。
回到开头,回忆像放电影似的,在毛主席脑海中一幕幕走着,他低头再次看了看,桌上来自王稼祥的信件,想到了自己曾经常常念叨的一句话。
“遵义会议上,没有王稼祥不行的,他是最早支持我的人,在会议上投了关键一票。”
主席明白,王稼祥是有“历史功绩”的,主席也始终记得,王稼祥是最早旗帜鲜明地站出来支持他的人,于是,年,中共十大结束后,王稼祥再次当选为中共委员。
这次当选,肯定了王稼祥对*与革命的贡献,只是令人遗憾的是,王稼祥还没有在心爱的岗位上,就外事调研努力工作很久,就于年1月25日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图丨毛主席
王稼祥为革命奉献了一辈子,最终也在自己最爱的岗位上,离开这个世界,五天后,王稼祥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邓小平在追悼会上致辞道:“王稼祥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为社会主义革命奋斗的过程中,积极、认真、负责,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与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正如邓小平所说,王稼祥对革命是有功的,他的贡献将会被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