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汉字书法之美汉字书法的美,在指腕间,
TUhjnbcbe - 2024/2/27 17:17:00
白癜风需要忌口吗 https://m.39.net/disease/a_6064851.html

01汉字书法的美独步天下

王羲之《丧乱tie》

书法,顾名思义,文字符号的书写方法。

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语言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这样说来,文字的书写,原本就是一项日常工作生活的实用技巧而已。

日复一日,熟能生巧,而书法,也从实用层面的技术,嬗变成了审美层面的艺术。

严格说来,书法艺术绝非中国文字独有。

譬如,欧洲中世纪僧侣手抄的羊皮卷,其中不乏字体华丽,工整优美的上乘之作。

但是,只有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才是人类艺术塔尖上那颗最璀璨夺目的明珠,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蒋勋老师曾说,“美”比“历史”更真实,“美”才是历史真正的核心。

所以,中国书法的全部真相和全部意义,也都凝聚于这一个“美”字。

那么,中国的汉字书法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美,竟然可以独步天下,无出其右?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蒋勋老师在《汉字书法之美》一书里,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象形之美、书写之美、以及生命之美。

汉字书法之美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38.8购买

02汉字的象形之美

中国汉字的象形之美,集中体现在两组矛盾的对立统一:抽象与具体,简约与深远。

中国文字的起点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

“宰丰”骨匕刻辞

象形文字都是由图画演化而来的,甲骨文也不例外。

原始的象形文字,其实就是笔法古拙的手绘画——简单抽象的线条和图案,却能指代具体而丰富的实物与意象。

比如,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许多兽骨、陶器、石器上刻画的符号和图案,多数古文字学家都认为这是甲骨文的前身。

山东省莒县出土的黑陶尊和安徽蒙城出土的刻瓮,是大汶口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器物,这两件作品上都刻有同样一幅画面。

安徽蒙城出土的刻瓮

图案的最上端是一个圆,像是一个太阳;中间是两组曲线,像是水波海浪,又像是一弯新月,又似乎是云气蒸腾;最下端的图案,像是一座有5个峰尖的山峰。

山东莒县出土黑陶尊上的图案

这一组符号,有学者认为是一个合体图画的会意字,表示日、月、山;也有人认为是“炅”,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之下有五峰耸立;还有人认为是“旦”,代表日出、黎明。

关于这组图案的会意,也许还有更多的可能。

越多的可能,就越能证明,象形文字“抽象”与“具体”相互成就的和谐之美。

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汉字虽然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象形文字,却将“母亲”甲骨文的这种象形之美,全盘继承并发扬光大。

比如,元旦的“旦”,其实就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一直到今天,这个“旦”字,仍然带有明显的象形文字的图像特征。

只是为了书写方便,“旦”字经历了“破圆为方”,圆太阳变成了直线构成的方形而已。

这一个“旦”字,是日出、黎明的意思,也有新一天,新一年的含义,更有万象更新,朝气蓬勃的意味。

汉字“旦”的演变

大文豪苏东坡的这一联名句就是例证——“日将旦而四海明,天方春而万物作。”

一个“旦”字,是文字,也是图像,更像是一个诗意的句子。

所以,几千年来,汉语言文学的主体,注定会是“诗”。

少即是多,越是深邃悠远的含义,越是要用最精简、锤炼的词句去表述和还原。

比如,《诗经》里脍炙人口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短短的16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转变,景物的更替,人事的沧桑,情感的喟叹……一切都包含其中了。

只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古诗,才能充分展现汉语言文字“简约”又“深远”的无穷魅力。

中国汉字这种独特的、以视觉为主的象形本质,决定了汉字不仅要“读”,更要“念”——有“心”才叫“念”,存“心”才能思考、领悟。

正是因为有了面对文字时的思考和领悟,文字的书写方法,才会从单纯的技术,跃升成为体现书写者情感意趣的审美艺术。

03隶书的“波磔”之美

从甲骨文算起,多年间,中国的书法艺术,人才辈出,佳作不断。

纵观中国的书法史,有两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书法的“书写之美”——

一个关键词是“汉隶”,一种西汉时期才广泛使用的字体;另一个是关键词是“王羲之”,一位东晋时期的书法大家。

在隶书字体之前,汉字的字体,大体上经过了甲骨文、金石文、大篆、小篆,这几种书写形式的流变。

在秦朝末年,由于急迫的*治、*事需求,紧急文书的大流通,让快速和便捷成为文字书写最重要的要求。

于是,“恭敬严整”、“不苟言笑”的刀刻篆体,开始在竹简上奔跑,一种新的字体“隶书”便诞生了。

相传“隶书”是由秦代掌管文书的胥吏们创造整理的,这些人地位低卑,在当时被称为“隶人”。隶书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大量的考古细节证明,隶书的形成是在秦代,汉代是隶书成熟并广泛应用的时代,所以我们习惯称之为“汉隶”。

汉字从篆体到隶书,最本质的改变就是,“破圆为方”。这次改变,确立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

这一次文字的定型,沿用了两千多年,后来的由隶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而且,无论是甲骨文,还是石刻、金文,我们看到的,都是“刻”出来的文字,直到秦汉时期的竹简和木简出土,才呈现给世人“书写的墨迹”。

有笔有墨,那些黑黝黝的,有粗有细,有曲有折的线条,恐怕才是我们心中,更纯粹的书法。

居延汉简

隶书的美感,全部集中在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毛笔的“逆入、平出、挑起”造成的“波磔”。

这一根水平线条的悠扬流动,是汉代视觉美学上独特的时代标志,它是隶书里的“波磔”,也是汉代木构建筑的“飞檐”。

汉简局部

建筑学从遗址考证,汉代是形成“飞檐”的时代。

利用往上升起的斗拱,把屋宇尾端拉长且翘起,如同鸟飞翔时张开的翅膀,这是东方建筑特有的“凹曲屋面”的美感。

《诗经》里“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记载,还有如今北京紫禁城建筑群,日本奈良古建筑群,都是这种东方美学的佐证。

而且,东方美学对水平线移动的传统,不仅体现在隶书的“波磔”、建筑的“飞檐”,甚至传统戏剧的“云手”和“跑圆场”等招式,也是这种审美意趣的印证。

北京故宫

隶书的出现,确立了中国方块汉字横平竖直的基本格局,也体现了东方美学飘逸昂扬的气度。

毫不夸张地说,隶书是最“中国”、最“东方”的字体。

04《兰亭序》的“即兴”之美

中国汉字书法之所以能成为审美艺术,是因为方块文字本身具有的视觉美感,更是因为一代代书法家在书写汉字时,倾注其间的个人情感和意趣。

正是因为“人字合一”——情在字间,字如其人,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一直是中国书法艺术不可逾越的山峰。

《兰亭序》是一篇散文,全文28行,字。很多中国人大约都对这段文字耳熟能详——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公元年(东晋永和九年)3月3日,王羲之与一代名士谢安、孙卓,还有自己的儿子徽之、凝之,以及一众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咏赋诗。

文徵明

在“天朗日清,惠风和畅”的暮春,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山水佳境,包括王羲之在内的41位文人,饮酒咏唱,最后决定把这一天的即兴作品收录成《兰亭集》,让王羲之为这本文集写一篇“序”。

据说当时王羲之已经有点醉酒了,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写下了这篇《兰亭集序》。

所以,这是一篇还没有来得急誊写的“草稿”,还保留着涂改、修正的墨渍笔痕——

第4行漏写了“崇山”二字,第13行改写了“因“,第17行重写了”向之”,第21行的“痛”有明显补写的痕迹,第25行“悲夫”上端有涂抹的墨迹,这个“夫”字,还有最后一个“文”字,也都留有重写的痕迹。

王羲之《兰亭序》

也正是这份“非正式”的原始与真实,为《兰亭集序》博得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那些未经修饰的涂涂画画,正是作者当时情绪感受与书写节奏相互交织、跌宕变化的轨迹。

那些流丽明快、游丝引带的横竖撇捺,就像是一个个欢快的精灵,用轻盈的舞姿讲述着书写者当时的自在与随性。

余秋雨老师说,他在这些纯黑色的流动线条中看到了一系列赏心悦目的自然风景——

“那是清泉穿岩,那是流云出岙,那是鹤舞雁鸣,那是竹摇藤飘,那是雨叩江帆,那是风动岸草……”

会稽山兰亭

这也许就是多年前,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在会稽山下的兰亭里所见所闻所感。

因为毫不掩饰,所以真实,因为真,所以美,因为美,所以永恒。

传说王羲之酒醒以后,感觉文稿写得有点潦草,一连重新誊写了好多遍,却再也写不出那张草稿的神韵。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

我相信这是真的。

当下的每一分一秒,都是生命里一生一次的邂逅,再无重逢的可能。王羲之也不例外。

幸运的是,王羲之用《兰亭序》定格了他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春光,也开创了中国书法的一个新时代。

05王羲之的人生境界之美

王羲之对中国汉字书法的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完善了汉字行草书写美学,第二,让个人的生命体验成为书法审美的最高标准。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得益于“天生我才必有用”,更是魏晋时代“时势造英雄”的结果。

王羲之《丧乱帖》首二字

东晋王家是书法世家。王羲之的父辈,有4个是杰出的书法家。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算一个,但是王羲之的伯伯王导和叔叔王廙的书法水准都比王旷要高。

王羲之的堂兄弟中,王恬、王洽、王劭、王荟、王茂之,都是大书法家。

到了下一辈,王洽的儿子王珣和王岷,也都是书墨名家。

而王羲之的7个儿子,每一个都擅长书法,其中有5个,更是大家公认的书法大家。

除了名垂千古的王献之,凝之、徽之、操之、涣之,也都各具其才。

这还不算什么。王羲之的妻子郗璿,被当时的名士们赞为“女中仙笔”。

王羲之的儿媳妇,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她的书法被评为“雍容和雅,芳馥可玩”。

就连雇来帮助抚育小儿子王献之的保姆李如意,居然也能写得一手草书。

……

所以,王羲之能够精于书道,倒也不足为奇了。

左:王羲之书/右:王献之书/下:王珣书

然而,真正成就王羲之“书圣”高度的,应该是他自由率真的个性。

成语“东床快婿”,说的就是王羲之年轻时候的故事——

太尉郗鉴来王家为女儿郗璿挑选夫婿,得知消息的后生们都盛装打扮,笑脸相迎。

只有王羲之毫不在意,躺在东边的床上,袒露着肚子吃东西。

郗太尉拍手大笑,就是他了。于是,这个在东床上袒腹青年,变成了太尉的女婿。

王羲之率性洒脱的个性,不仅成就了一段好姻缘,也让他的生命追求摆脱了世俗功利的牵绊,跃升到了“真诚”、“自由”和“美”的境界。

所以人到中年,王羲之毅然辞官归隐,从此纵情山水,醉心书法。

书法之于王羲之,是自我的全部价值,是生命的全部意义,而绝不是获取浮名虚利的手段。

这种“我手写我心”、“心手合一”的境界,大约就是后世千万书写者永远无法超越的原因。

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代,正是“纸”、“帛”制造技术成熟,并大量运用到书写的时代。

在此之前,文字的书写介质经历了从金石到竹简的改进,书写方式也由“刀刻”变为“笔墨写画”。

毛笔在“纸”、“帛”一类纤细的材质上书写,增加了汉字线条“行走”、“流动”、“速度”的表现。

汉字在晋代文人手中流动、飞扬、婉转,或“行”或“草”,潇洒飘逸,创造了汉字崭新的行草美学。

“行草”隐藏着对典范楷模的抗拒,对规矩工整的叛逆。“行草”摆脱了形式的限制和局限,更向往完成简单真实的自己。

这不就是“魏晋风骨”最核心的含义么?

魏晋时代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中国的文化艺术从“民间文艺”变成了“文人创作”。

专业化的文人大量出现,他们借助于土地兼并形成的庄园,脱离了一般大众的生产生活,开始以“文化艺术”为生。

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专业技巧的精益求精,也对自然、生活、自我有着更纤细深入的思考和更敏感细致的体验。

王羲之《平安帖》

于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这些风流倜傥的“魏晋名士”们,相继走来。

他们以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姿态,为中国历史和中国艺术文化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王羲之,就是这些“魏晋名士”中最耀眼的一位。

06心正则笔正

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

几千年前,先民们在看到黎明日出后在黑陶上镌刻的“旦”字,和我们今天庆祝新年第一缕阳光的“旦”,是同一个字。

世事沧桑,我们脚下的这块辽阔土地上,什么都可以分裂、诀别、遗佚、湮灭,唯有这些黑黝黝的流动的线条,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笔墨间,流淌至今。

蒋勋老师在《汉字书法之美》的最后,邀请大家重新回到九宫格,去找寻一下自己最初书写汉字时的心情——

那些“横”的耿直,“曲”婉转,“方”的端正,“圆”的包容,是书写者的字迹,更是心迹。

唐代书法大家柳公权曾说,“心正则笔正”。

苏东坡《寒食帖》

汉字书法之美,是因为方块文字的方正之美,更是源于书写文字的整个华夏民族,对“端正”、“正直”绵延不断的信仰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字书法之美汉字书法的美,在指腕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