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漫长的告别令我们难以告别的究竟是
TUhjnbcbe - 2024/2/27 17:17:00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福尔摩斯竟然输给了他?

在美国年侦探小说评选中,经典侦探形象菲利普·马洛被评为最有魅力的男人,超过了天才福尔摩斯。而塑造出这个人物的正是被誉为硬汉派侦探小说的灵魂,美国著名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

有句话说,没有钱德勒就没有村上春树,至少没有现在的村上春树。因为村上春树在40年间将钱德勒的某部代表作翻来覆去读了12遍,把模仿他的写作当成了自己毕生的目标。

这是那本书呢?提示你一句话:“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对了,这就是钱德勒最重要的作品《漫长的告别》。

《漫长的告别》作为钱德勒风格的集大成之作,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凯鲁亚克《在路上》,并称20世纪美国文学*金时代四大杰作。

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在洛杉矶独来独往,偶然中他结识了举止优雅的酒*:特里·莱诺克斯,两人成为朋友。特里一文不名,可他的妻子西尔维娅却是超级大富豪波特的女儿。不久后西尔维亚在家中被杀,特里成了头号嫌疑犯。特里请求马洛送自己出逃。马洛深信朋友不可能杀人,毫不犹豫地开车送他到机场。

特里一走马洛就被捕了,面对轮番轰炸他始终没有透露特里的行踪。但没几天马洛听到的却是特里在墨西哥小城畏罪自杀的消息,随后他收到特里寄给他的告别信,附带一张美元大钞。马洛收藏起钞票,他依然觉得特里是冤死的。

很快,马洛接到了一个新生意:畅销书作家罗杰的妻子艾琳找到他,她希望马洛帮忙找到并照顾她已经失踪两天的丈夫。调查中马洛发现罗杰也是个酒*,并且经常喝得断片失忆,忘记自己做了什么。而巧合的是,罗杰似乎与死去的西尔维亚有着某种暧昧关系。

马洛找到了罗杰,可没过多久罗杰也在家中死去,看上去是自杀。唯一在场的马洛被罗杰的妻子艾琳指认为凶手。

经过敏锐的观察与验证,马洛推测出这两起命案的凶手都是作家妻子--冰美人艾琳。而特里就是艾琳念念不忘,并以为早就在战争中死去的前夫。也就是说,特里的妻子西尔维娅不仅夺走了艾琳的旧爱特里,还与她现在的丈夫罗杰通奸,难怪会被杀。怕事情败露她又杀了丈夫罗杰灭口。

真相大白后,艾琳服药自尽,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早就以一封自白书宣告死去的特里竟然“复活”了。面对重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朋友,马洛却高兴不起来…

让我们难以告别的是爱情吗?

《漫长的告别》是一部经典的侦探类小说,但它之所以经典耐读,恰恰在于写的绝不仅仅是破案。案件只是线索,人与世界之间各种难以告别的情愫才是钱德勒笔下的实质。

让我们难以告别的是爱情吗?

落魄的特里攀上富家女西尔维亚,可他并不是童话中的“灰姑娘“,而是块抹布,确切地说是拿来掩盖西尔维亚混乱私生活的遮羞布。用尊严换金钱,他们结婚、离婚、再复婚,不是因为爱,那是交易还没结束。

作家罗杰需要个漂亮老婆,美女艾琳需要个老公填补空缺。但艾琳心心念念只有在战争中消失的前夫,他们连同床异梦都是奢望。他们用来维持婚姻的不是爱,而是酒精、出轨和罪恶。

那么特里与艾琳这对原配夫妻总有真爱了吧?是的,可惜他们因战争而失散,几年后再见,两人各自都已成了有钱人的附属品。

艾琳写道:

他理当年纪轻轻死在挪威,成为我献给死神的恋人…光阴使一切变得卑贱、破败、满是缺陷。…人生的悲剧不在于美丽的事物夭亡,而在于变老、变得下贱。

为了保存完美的回忆,艾琳竟然为特里幻想了另一个结局。她恋恋不舍的已经不是真实的爱情,而是爱的幻想。

钱德勒说:“酒就像爱情,初吻是魔法,次吻是亲密,三吻便是例行公事了。”

令这些人难以告别的,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以爱情为名的各种目的和需要。好比酒*嗜酒,是买醉而不再是品尝它的甘醇。

让我们难以告别的是友情吗?

与小说中的爱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马洛对于特里的友情。小说的整篇故事也都是以马洛对情义的坚持为延续的。

马洛第一次见到特里,他不过是一滩醉倒在街头的烂泥。但偏偏孤独的侦探从温文尔雅的酒*身上找到了一丝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共情。看似醉生梦死的特里心里还有一份对纯净的渴望,这马洛很是心动,因为这同样也是他的渴望。

独自对抗警察、黑帮,威逼利诱,马洛执着地想还朋友一个清白。但最终,当“死而复生”的特里用整容后的面目出现在自己眼前,马洛才确定他拼死保护的友情竟然被欺骗利用了。

“你深深打动过我,特里,用一个微笑、一下点头、一次挥手和这儿那儿的安静酒吧里安安静静喝几杯酒。感情还在的时候真是不错。别了,朋友。我不会说再见。我已经和你说过再见了,那时候说再见还有意义。那时候说的再见悲伤、孤独而决绝。”

特里回来了,而他们之间的友情却再也回来了。上一次在机场的告别虽然匆忙,但对马洛来说却又如此漫长。因为那是两个朋友之间的告别,说出再见容易,割舍情义却很难。“说一声再见,就是把自己掏空一点,也就死去了一点点。”

而今物是人非,美元大钞买不来当初一杯两人同饮的琴蕾酒,变质的感情再也配不上马洛漫长的告别。

难以告别的正义

搅动死者的骨灰有什么好处呢?或者,《新闻报》宁愿说得粗俗一点,被杀的人都已经死了,查命案是谁干的,能得到什么?除了正义和真相当然什么好处都没有。

艾琳死后,马洛冒险从警局偷出她的自白书让报纸公布于世。明明知道会给自己惹麻烦还要坚持这么做,马洛是为了特里,更是为了正义。这其实也是他与特里的根本差异所在。

混迹于鱼龙混杂的洛杉矶,马洛像个孤独的骑士,始终带着浪漫主义的铁汉柔情与执着的孩子气。他有缺点、爱喝酒也爱美女,也会为情所困。但可贵的是这些都无法改变他的初心与底色。就算要跟爱情、友情告别,他也坚决不与心中的正义说再见。平凡却有勇气为理想坚持到底,我想这也是大家如此钟爱马洛这个形象的原因吧。

难以告别的欲望

著名导演北野武曾感叹:“人这种东西啊,不管外表修饰得多么光鲜亮丽,剥掉一层皮后就只剩下了一堆欲望。“

对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来说,最难告别的其实是欲望。

富豪波特说:“数目巨大的钱好像自有其生命,甚至自有其良心。钱的力量变得很难掌控。“

对金钱的欲望使得他已经不自觉把钱神化,被钱控制了。

为什么案件的调查取证并没有那么困难,最后来揭露真相的却是一个私家侦探?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和公权力就是上层建筑用来满足私欲的工具,小说中警察、律师、黑帮相互勾结,掌握权力的欲望让他们对事实视而不见。

大作家罗杰为了名声不愿意面对自己江郎才尽、婚姻貌合神离的现状,宁可酗酒度日;波特为了家族名誉用尽手段,连亲生女儿被杀惨死都不为所动。

钱德勒说:“世上没有一个陷阱像你自设的陷阱那般害人。“

其实欲望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一旦失去控制,就成了魔*。

爱情、友情、正义还是欲望,究竟是什么让人难以告别?如果看清了这些,我们也就读懂了《漫长的告别》。

钱德勒与《漫长的告别》

一战后的经济大萧条以及随之而来的二战,对于欧美最大的影响在于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才会出现钱德勒、海明威等人的“文体改革”,马洛那些充满机锋的“金句式”的哲思,钱德勒发展和完善的“黑色体裁”,也正是好莱坞后来“黑色电影”的灵魂所在。

钱德勒常被人拿来和海明威相提并论、却瞧不上海明威。

相比铁汉海明威的身经百战,钱德勒的一生更传奇得令人乍舌:一生酗酒,自杀三次,45岁才开始写作,却被加缪、毛姆、村上春树、钱钟书奉为文学偶像。

雷蒙德.钱德勒成长于单亲家庭,父亲是个酒*。他当过兵,打过仗,当过公务员,后来他爱上了朋友的妻子,自己母亲的闺蜜,好不容易结婚后才知道老婆比自己大整整18岁,婚后不久他就开始酗酒。

他也曾经风光地当过副总裁,却因为酗酒和调戏女职员被公司开除。迫于无奈,45岁前从未写过小说的钱德勒,开始挥笔创作侦探小说。

也许是天赋,也许是酒精给予的灵感,也许是多年羁旅生活积累了丰富素材,总之钱德勒一炮而红。随后钱德勒更是受邀在好莱坞当编剧,自年到年,他的4部小说6次被搬上银幕,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都只能给他当助手。

但傲气一生的钱德勒,却在“最贴近自己”的小说《漫长的告别》中,流露出最深刻的孤独。

钱德勒将自己的理想折射在了主角马洛身上,愤世嫉俗,又浪漫天真。是公认的“硬汉鼻祖”。但在现实中他却更像书中的小说家罗杰。

他公开宣称,一个男人每年至少要大醉两次,这是个原则。而他自己大醉的次数还要多得多。

《漫长的告别》中处处都是他的个人痕迹:他的爱情、他的落寞和痛苦、支撑他灵魂的酒精……创作完这第六部小说,钱德勒已经65岁了。那句最著名的“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也台词,也是他在向自己的挚爱、向自己的过去告别。

糟糕的私生活无法掩盖钱德勒的文学成就,他以菲利普·马洛为主人翁的侦探系列作品,半世纪以来早已突破一般类型小说的局限,跻身经典文学的殿堂。是推理史上有名的“美国革命”。“教科书级别的文笔”、“金句生产机”、“历经风霜的浪漫主义”等名家评价都是对这部传世杰作的高度肯定。

“他们从来没有非常想要一样东西,也许别人的老婆例外。跟木匠的老婆想要为客厅换一幅新窗帘相比,他们那种欲望相当苍白。“

洗练、精准、有点痞又很酷。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中展示出来的风格,被归结为经典的“钱德勒式”。永远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说的就是他。

结语

村上春树说,《漫长的告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交流的故事,是人与人之间自发地相互理解的故事,是人类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深深幻灭的故事。

我们渴望理解渴望拥抱,但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也无法强留。彩云易散琉璃脆,最重要的不是勉强那些去留,而是他们存在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取舍,如何珍惜。现在流行说“断舍离”,困难的与其说是行动本身,不如说是我们的判断力。能清醒辨别更多事物的本质,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不会被眼前的幻象所蒙蔽,不再自欺欺人。

钱德勒用自己跌宕传奇的一生,凝练成了这本《漫长的告别》。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的功课。

(我是小小小小的火苗,平凡但不熄,感谢你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长的告别令我们难以告别的究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