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药,熟悉一下巴戟天,李时珍说它“温阳逐寒,强筋壮骨”。
在中草药名字里,巴戟天这个中药名似乎有点惹人注目。其中的“巴”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巴蜀。于是便在心里会认为,这是一味产于四川一带的中药,至少也是以川蜀产出者为“道地药材”。
其实,巴戟天属于茜草科多年生常绿草质藤本植物,入药的部分是巴戟的干燥根茎,现在有野生,也有栽培。它的主要产地在岭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其次,福建、江西也有少量出产,但效用不如岭南所产者。
由此可见,巴戟天里的“巴”,和巴蜀没有任何关系。
巴戟天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时至今日,巴戟天已经是一味比较常用的中药了,也有巴戟、鸡肠风等别名或者方名。
从外形来看,巴戟天呈扁圆形,根茎比较弯曲,皮部间断膨大或收缩,呈连珠状,长度不一,表皮为粗糙的*褐色,有不规则纵皱及少数横皱,根茎中间还有质地坚硬木质心,皮部易削落,断面为兰紫色。
而木质根心为绳索状很坚韧,淡*褐色或灰紫色。气味不明显,味甜微涩。入药的巴戟天,以条大、肉质肥厚、木质心小者为佳。
现代科学发现,巴戟天的主要成分有维生素C、糖类、树脂等等。
从中药的角度看,巴戟天性味辛而微温,主要入肾经,能温肾助阳、强筋骨、逐寒湿。
巴戟天的炮制也稍微有点特别,先用甘草熬水,然后把生巴戟天放入甘草水里稍微煮一下,去掉木质心,切段晒干即可入药。
还有一种炮制方法,就是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用盐水拌匀后炒干,入肾经的能力更强一些。
在历代中医手里,巴戟天的使用基本和淫羊藿相近,但效用偏于和缓。所以,巴戟天常用于虽肾阳亏损而致的腰痛等证,但实际上其强筋骨、逐寒湿之力更好,适宜于寒湿困于下焦、腰膝诸症。
总结历代医家对巴戟天的运用,无外于如下几个方面:
1、调理小便频数:巴戟天适合用于肾阳虚寒引起的的小便失禁、小便频数,取其有温肾作用,但常和肉苁蓉、补骨脂、核桃肉、覆盆子、芡实、茯苓、*精等配伍组方。
2、风湿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巴戟天辛温,适合用于腰膝风湿疼痛、腰气水肿,或肌肉萎缩无力,尤其是日久而有肾虚者。常和牛膝、续断、杜仲、枣皮等配伍,代表方剂如巴戟去痹汤。
需要注意的是,巴戟天属于辛温助阳之品,当然也有一些禁忌,诸如阴虚火旺、小便不利、口舌干燥者,都是不适宜使用的。
最后需要介绍一下巴戟天的防伪问题,在某些地方,曾经以同属植物羊角藤的根茎替代巴戟天。
这种“伪品”巴戟天呈圆柱形,没有显著的膨大及收缩,也就没有连珠状,木质的根茎心粗大,而皮部肉很薄,表面灰*色,纵皱较浅,质坚硬。从横断面看,木质心灰*色、皮部浅兰紫色或淡褐色,也没有什么气味。
也有部分地方把防已科木防已属植物防已的根当作巴戟;还有的地方用木通科植物白木通的根作巴戟天。但这些顶多只能叫做“土巴戟”,和传统的巴戟天有很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