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其骨
缶翁此言,意不在强而在换,换去凡骨矣。
师心居偶思短章程大利一山本耀司是日本服装设计师,一位时尚大师。他的设计作品我不作评论。但他的一句话却让我思索良久。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此言颇富哲思。
随着年事增长,开始怀疑浅薄的“自信”,反思和自省会时时提醒自己。在自己作品上找毛病,不断发现问题。在*宾虹、齐白石、塞尚、毕加索和众多大师的作品前,我被无数次“反弹”回来,于是重新定义“自我”。而且,更加信任那些怀疑自己的人,怀疑那些过于自信的人。
二明末学人张岱说:“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惟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尽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快园道古》卷四)独坐书斋画室便可尽知天下事,虽千年之隔亦如面对古人,确是人生头等乐事。美术馆去的次数虽越来越少,但面对满壁古今画册,何异天天观展。读书、行文、画画、写字都是个体劳动。于我而言,这种劳动就是工作、休闲和娱乐的综合体,就是“养生”。只不过,它对环境的要求是安静。*宾虹说:“内美静中参”,很强调这个“静”字。静时,则与道近。反之,车水马龙,气场热烈,则与道远矣。
三*宾虹的大量作品没有款识,我视为“未定稿”。有的画数十年后再补笔修整题款钤印,这大约算是定稿了。大作家亦会留下一些未完成的手稿。无论作家画家,总有一种永远未完成的心态促使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圆满的喜剧固可逗人一笑,而“未完成”的悲剧却可以不朽,无论《梁祝》,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我看来,都是崇高美的“未完成”式,因为没有团圆的结局。
从接受美学来看,作品的一半是留给读者的。所以好作品本质上都是未完成的。是一代代读者和观者不断认识、反复诠释,从而才产生永恒的精神意义。对于艺术家,创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作品内容的本身,更是享受生命的过程。定稿虽完成,会留给后人永久的解读。未定稿虽未完成,却同样体现了过程的意义。
辛丑中秋于紫庐师心居放怀吴楚xcm猶览汉魏xcm截雲68x68cm江上千叠山xcm虚空粉碎68x45cm扇面32x65cm晚晴图69xcm秋赋68x45cm山色一楼40x40cm千载独立69x50cm萧萧夏欲归40x53cm金风69x59cm寻遍天下禅林64x35cm秣陵秋梦97×48cm秋醒69x44cm幸有清流一线93x35cm秋声入泉90x30cm28×23cm68×34cm68×3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