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塞克斯王朝
六、阿尔弗雷德大帝
临危受命
(一)阿尔弗雷德大帝(年-年10月26日)是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时期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年-年10月26日),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自称且名副其实之人。年阿尔弗雷德出生在伯克郡的Wanating村(今英国牛津郡万蒂奇)。他是威塞克斯王国埃塞尔沃夫国王与第一任妻子欧斯博加所生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在阿尔弗雷德5岁那年他被送往罗马,根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记载罗马教皇利奥四世为他进行坚振礼的仪式,并授予他罗马执*官的资格。维多利亚时代的学者们认为此举在于承认阿尔弗雷德作为威塞克斯王国继承人的身份,然而由于阿尔弗雷德尚有三位兄长在世,所以是否真的能够继承王位还是一个未知数。年至年阿尔弗雷德又在西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的宫廷里呆了一年,然后返回罗马并于年陪同他在罗马朝圣的父亲埃塞尔沃夫一起返回英格兰。同年埃塞尔沃夫的次子埃塞尔巴德预谋篡位,威塞克斯笼罩在内战的阴影之中,最终国内的贵族都不支持战争并在会议中达成协议:由埃塞尔沃夫统治东部,主要包括新占领的土地;由埃塞尔巴德统治西部,也就是原来威塞克斯王国的领土。埃塞尔沃夫于年去世,威塞克斯再度成为统一王国,并由阿尔弗雷德的三位兄长依次继承。据圣戴维修道院修士阿塞尔描述阿尔弗雷德虽身体较弱,但却是一位有名的猎手。
(二)在阿尔弗雷德两位长兄埃塞尔巴德和埃塞尔伯特的短暂统治中他并未被提及,他的*治生涯开始于在年即位的三哥埃塞尔雷德一世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作为王位继承人的他全力辅佐兄长。很多史学家认为这种关系是由阿尔弗雷德的父亲或是威塞克斯贤人会议的整体决定,以防止埃塞尔雷德国王丧生后王国陷入由继承权问题而导致的纷争。兄弟俩并不互相嫉妒,但是性情却大相径庭。埃塞尔雷德倾向于宗教界的观点,认为虔诚和祈祷是战胜异教徒的主要途径,阿尔弗雷德虽然也很虔诚,却更加强调武力和策略的重要性。年阿尔弗雷德协助埃塞尔雷德与邻国麦西亚王国并肩作战,他们希望将丹麦人(维京人)的入侵阻止在这里,但最终失败。此后两年内丹麦*队没有进一步对威塞克斯采取*事行动,使得以威塞克斯为中心的盎格鲁撒克逊社会得到难能可贵的两年和平时间。年丹麦国王哈夫丹和巴格塞吉率*沿着麦西亚和威塞克斯边境进入威塞克斯,先头部队于当年12月1日在雷丁附近的恩格尔菲尔德与威塞克斯守*发生冲突。年业已征服东盎格利亚全境的异教徒大*进入西撒克逊王国,并在雷丁地区修建堡垒,在双方的第一次交锋中西撒克逊人初战告捷。4天后的1月5日西撒克逊*在埃塞尔雷德的率领下向雷丁进*,但他们遭到维京*的内外夹击,最终战败。
(三)1月9日埃塞尔雷德重新整编*队,在阿什当继续与丹麦人开战。他与阿尔弗雷德兵分两路,一路对应哈夫丹和巴格塞吉率领的国王*团,一路对应诸多丹麦伯爵组成的伯爵*团。不列颠人在埃塞尔雷德和阿尔弗雷德的共同领导下从不利地势发起仰攻,战斗从白天一直持续到深夜。这一次威塞克斯取得大胜,巴格塞吉和他的5个伯爵被杀死,丹麦人丢下大量尸体,暂时从战场上撤离。这是一场阿尔弗雷德终生引以为荣的辉煌胜利,但丹麦人卷土重来的势头之快远远超过埃塞尔雷德的想象。两星期后重整队伍的哈夫丹和威塞克斯*队在贝辛开战,威塞克斯*队激战之下失利。4月22日双方又在梅雷顿交战,埃塞尔雷德在此役中受了枪伤。年8月埃塞尔雷德因枪伤发作而逝世,阿尔弗雷德继任威塞克斯国王。尽管他的兄长留下两名幼子,但根据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及丹麦人大*压境的形势使阿尔弗雷德顺利继承王位,同时也背负起防御丹麦人的重任。整个年被称为“阿尔弗雷德战争年”,威塞克斯人在埃塞尔雷德和阿尔弗雷德的共同领导下与丹麦人发生9次战争。当阿尔弗雷德忙于葬礼的时候丹麦人发动对英格兰的战争并取得胜利,并在很快发动的第二次由阿尔弗雷德参与的位于威尔顿的战役中再次取胜。在威尔顿战役后阿尔弗雷德彻底丧失将丹麦人驱逐出英格兰的希望,只能在*事实力尚存之前与他们议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简洁地写道∶“撒克逊人以异教徒撤出境内为条件同他们讲和,异教徒撤走了。”年秋丹麦人从雷丁撤退到麦西亚所属的小镇伦敦过冬。
(四)尽管主教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都没有提及,但考古的发现证明阿尔弗雷德很可能向丹麦人支付一笔金钱让其撤退。此后5年里丹麦人占领威塞克斯王国之外的大部分英格兰土地,而通过这项不光彩的协定和顽强的战斗,阿尔弗雷德也赢得加强自己力量的时间。威尔顿之战是丹麦入侵不列颠期间阿尔弗烈德率领西撒克逊*队同丹麦入侵*于年在威尔特郡的威尔顿进行的一次战斗,初战双方不分胜负,随后丹麦*队佯装败退,诱使西撒克逊*尾随追击。丹麦*队突然回头发起反击,一举打败西撒克逊*队。阿尔弗烈德被迫讲和,并向丹麦人纳贡。在9世纪的最后二十几年里丹麦人内部发生深刻的变化,事实证明阿尔弗雷德和威塞克斯王国抵抗顽强展示其是难以轻易征服的,因此有些丹麦人希望在已经控制的地区安居乐业,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在合适的时机继续作战,直到征服整个英格兰为止。年后丹麦人的新首领古特伦带领他们绕过英*的防守占领英格兰南部多塞特郡的维尔汉姆,尽管阿尔弗雷德封锁古特伦和他的*队,但依然无法夺回维尔汉姆。僵持之下双方同意和解,和解内容包括交换人质和对丹麦人的托尔的灵戒发誓停止战争,但是丹麦人马上又违背承诺,在杀掉所有的人质后连夜转移到德文郡的埃克塞特。在那里阿尔弗雷德再次对丹麦人进行封锁,由于给养船只被暴风雨摧毁,丹麦人不得不投降。他们从麦西亚撤退,但在年的1月他们又再一次突袭位于切本哈姆的城堡,而过完圣诞的阿尔弗雷德正在此地逗留。
(五)丹麦人杀了大部分的人,阿尔弗雷德带着一小队人马经过树林和沼泽逃难。在复活节后他在萨默赛特郡的沼泽附近的小岛阿塞尔内上建立堡垒并从中与敌*持续抗争,通过与萨默塞特郡、威尔特郡、汉普郡的本地*事力量结盟,阿尔弗雷德能够从他的堡垒中做出有效的防御行动。年春阿尔弗雷德重振旗鼓,调集萨默塞特郡、威尔特郡以及汉普郡的*队向维京人进攻,在艾丁顿大败丹麦*队。随后阿尔弗雷德及时对逃敌发起追击,并实行坚壁清野战术成功地切断敌*与外界的联系,在心理上给予敌*二次打击。14天后丹麦人从威塞克斯撤退,并同意维持永久和平。但是阿尔弗雷德和丹麦维京人签订的协议《威德摩尔和约》中也包括对丹麦人的赔偿,按照协约丹麦人将正式控制英格兰北部的大片地区和东部一带,即从泰晤士河口到爱尔兰海斜跨英格兰,这一块地区被称为“丹麦法区”。丹麦人统治这块占地面积为2.5万平方英里的广大区域,它也成为维京人在斯堪的纳维亚以外开拓的殖民地中最宽广和富饶的一块地区。在协议中古特伦也做出让步,他不但接受基督教的洗礼,还让阿尔弗雷德作他的教父,这一事件预示迁往“丹麦法区”的丹麦维京人将和当地人融合为一体。同时他利用巧妙的“分土而治”的策略,最终迫使古特伦接受协议,从而使阿尔弗雷德获得对本国及邻国麦西亚的统治权。阿尔弗雷德对丹麦区的丹麦人采取的既斗争又妥协的*策不仅可以争取分化敌人,也使他能够集中力量对付从欧洲大陆越海入侵之敌,也为岛上的丹麦人和英格兰人之间连渐消除敌意、和平共处铺平道路,从而导致后来的同化与统一。
埃丁顿战役
(一)在不列颠进行实施长达十多年的蹂躏之后,维京人已经俨然从一群无大规模组织和统一领导的海上劫掠者变成坐拥广袤沃土的新主人,由传奇的拉格纳(拉格纳·洛德布罗克)之子“无骨者伊瓦尔”和“白衣”哈夫丹带领下的异教徒大*基本摧毁东盎格利亚、诺森布里亚和麦西亚(默西亚王国)的盎格鲁人*权,最后只剩下威塞克斯人只身躲在南方上演悲情的“孤国春秋”。兵锋正劲的维京人也并不打算停歇,“无骨者”伊瓦尔率众前往爱尔兰寻求新机会,满足于成为约克之王的“白衣”哈夫丹则率众进*北部的斯科拉斯克莱德。他们在那里攻击不列颠人,既为了劫掠新的财富,也为了确保大本营约克的北部防线安全。剩下的异教徒大*则跟随一位新的战争领主古瑟伦前往东盎格利亚暂行休整,他们的目光着眼于南方,希望能以武力在尚未被征服的威塞克斯王国搏出一番新的天地。在英格兰的南部中阿尔弗雷德是硕果仅存的盎格鲁-撒克逊*权首领,尽管在先前的阿什当之战中表现优秀,但兄长埃塞尔雷德一世因伤重不治身亡,也为他留下一个烂摊子。在外交上其余信奉基督教的盎格鲁王国都已经名存实亡,如果还没有亡国就是作为维京人的傀儡*权存在,所以外援已经无法指望。在内*上刚刚即位的阿尔弗雷德急需采取措施巩固王位,还未站稳脚跟的他可谓如履薄冰。
(二)威塞克斯人不仅要面对东部蠢蠢欲动的异教徒大*,还要时刻提防西部可能来自爱尔兰的维京援*以及南方来自法兰克-诺曼底的劫掠者。而且威塞克斯人暂时还没有成建制的海*,拒敌于国门之外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就地缘上来看已经陷入四面楚歌的环境。但撒克逊人可能不会想到,更加悲惨的事情还在后面等着他们。不论是威望还是战绩,古瑟伦都不如鼎鼎大名的拉格纳之子们。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战争领主的他已经迫不及待要给威塞克斯人上一课以证明自己的能力,麾下舰队沿着威塞克斯的南方海岸线行驶,展开一系列突袭和劫掠。面对前方不断传来的坏消息时阿尔弗雷德当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花钱买和平,虽然这是无奈之举,但是在先前小股会战中均遭受失败的他也毫无办法。为了不遭受更多的损失,他只能通过外交手段积极提议和古瑟伦缔结约定,并提供金钱说服他停火。但缔约对于维京人是毫无约束力的,在当时的维京意识形态中实力主导一切,强者肆意横行,弱者逆来顺受。在没有遭受严重损失之前和平缔约对他们来说如同儿戏,只能助长他们的贪欲和进攻性。阿尔弗雷德本以为他的对手会安分地遵守契约,但这步错棋将会把他推向濒临毁灭的边缘。年1月6日是基督徒的主显节,所有基督徒都要前往教堂参加弥撒,连士兵也不例外。老谋深算的古瑟伦早就敲定在这一天直捣*龙,以奇袭的方式拿下阿尔弗雷德大王的宫廷所在地奇彭纳姆。
(三)面对防不胜防的斩首行动时阿尔弗雷德根本来不及组织抵抗,只能和身边的侍从及为数不多的卫队一起逃到萨默塞特地区的沼泽之中避难,他们在一个叫阿塞尔内的小岛上搭建起临时居所。虽然阿尔弗雷德看起来大势已去,但是维京人并没有和威塞克斯人发生大规模会战,也就是说威塞克斯*队的有生力量依旧保存完好。而且维京人对于这片沼泽并不熟悉,不论是打游击战还是作为庇护所,这里都是很理想的地方。于是国王派出自己信任的随从前往周围的各个郡告知自己依然健在,并约定将艾克伯特之石作为勤王*集结地。为了避免使古瑟伦的大*获得粮草,阿尔弗雷德甚至不惜下令*队洗劫自己的国土,到年5月12这一天十字架与战锤的对决在爱丁顿正式拉开帷幕。两*的主体都由征召民兵组成,他们平时的身份是农民、渔民或者猎人,在战争来临之前被召集起来。他们的武器装备全部自己筹备,因此就披挂而言不会有太高的质量,运气和数量是他们的惟一可以指望的东西。在爱丁顿战役中阿尔弗雷德的兵源主要来自威尔特郡、汉普郡和萨默赛特郡,数量为几千人。古瑟伦在*队数量上并不占优,因为哈夫丹、乌伯和伊瓦尔分走了许多维京战士,但相比较而言维京人的战斗经验比撒克逊老农更加丰富。所以双方真正的战力核心主要来源在于大小首领们的亲随卫队,他们的数量大概维持在几十人到上百人左右,都因在过往战斗中的优秀表现而被相中。为了自己的前途和获得更多的财富,被选者向国王效忠,结成紧密的互惠私人关系。所以他们既组是国王的贴身防卫力量,也是国王权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虽然是势如水火的两个族群,但撒克逊人和维京人其实都起源于当代的欧洲北部地区,两者在很多文化习俗、社会结构与战斗风格上是如出一辙的。维京人的优势主要在于先下手为强,在对方完成集结之前就获得先机,一旦落入阵地决战那么这种优势就会被降到最低。因为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定居已久,和新来的维京人相比还是有了一定分化。相比战力更加平均的北欧人来说撒克逊*队内部的战力差距要更大一些,在过往的大规模会战中维京人就充分利用这个差异,经常集中精锐武士从两个方向上形成夹击,若对面的撒克逊*队的精锐数量不足则集中一点进行猛烈突击。撒克逊人的应对之策则是尽量拉长战线长度,派出轻装步兵在到侧翼进行袭击。在爱丁顿中数量更多的威塞克斯*就充分利用这点,阿尔弗雷德的*队从一开始就以更大正面宽度迎击古瑟伦,并将国王和领主们的精锐卫队集中在中央位置。眼看对手的布阵的古瑟伦也做出针对性调整,除了将手里的精锐集中到战线中部抵抗撒克逊卫队还让普通战士也拉长阵线,防止被对手的人数优势合围。这样一来维京人赖以成名的盾墙就在纵深上被严重削弱,很多原本只是居于后排的新兵,被迫站在让自己都觉得害怕的前沿。随着双方主要阵线的接近,撒克逊人的弓箭手与轻装标枪兵也开始倾泻远射火力,在他们的压迫下维京人必须高举盾牌而更早的开始消耗体能。尽管北欧人也有深厚的射箭传统,但因为出征时候的海船空间有限,往往只能有限运载负责近战的劫掠者。在英格兰东部的丹麦区类似的工作又会交给盎格鲁附庸们承担,因此出征在外的维京*队实际上无法获得有效的远射火力支持。
(五)激烈的盾墙冲撞在两*阵线中央展开,素以狂热冲锋而著称的维京人因为纵深被削弱,而在强调冲击力的硬碰硬中显得不若以往。他们无力突破威塞克斯*队的中路,还被对手挤着向后缓步撤退,纵使有使用重型战斧的绝命武士也难以在枪矛林立的盾墙上杀出血路。在两翼撒克逊人的远射部队开始发挥作用,在前排重步兵的保护下更多人开始迂回两翼,面对防御薄弱的维京人侧翼时投掷标枪或弯弓射箭。反过来被削弱的维京步兵又在正面的盾墙冲突中愈发吃力,维京人恐怖地发现他们其实已经不可能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最终大量的伤亡摧垮维京*队的士气,随着逃兵的出现更多散兵游勇在撒克逊人的追击中被撂倒,残存的首领卫队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追兵时也只能凭借本能做最后一搏,古瑟伦在他们的保护下勉强逃入刚刚建立不久的奇彭纳姆要塞。阿尔弗雷德不再对维京人有任何的妥协之心,下令士气正盛的部队继续封锁奇彭纳姆,两周后粮草断绝饥饿难耐的维京人开城投降。爱丁顿之战中维京人损失极为惨重,不再有重振旗鼓的可能,负隅顽抗已经不再有实质性意义,随后双方签订跨时代的《威德摩尔和约》。和约内容大致为三部分,首先古瑟伦及其手下必须立刻离开威塞克斯,其次古瑟伦必须改宗基督教并接受洗礼,教名为埃塞斯坦并由阿尔弗雷德担任他的教父,最后他们必须终生守约。其中最为重要的第二条是史无前例的创举,这意味着撒克逊人在武力抵抗的同时,开始尝试以文化手段对北欧入侵者以根本性的反击。此后威塞克斯的安全局势有了好转,阿尔弗雷德的声望也大大提升。鉴于维京势力依然满布英伦三岛各地,威塞克斯将在他们最著名的国王率领下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事改革(阿尔弗雷德改革)。
扩张势力
(一)埃丁顿战役后仍有一些丹麦人拒绝言和,年在东盎格里亚的丹麦人打破和平,在与他们战斗时阿尔弗雷德将自己的威权扩展到英格兰的北部和东部。年英格兰的商业中心伦敦获得光复,从此以后伦敦开始成为国家的首都。《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宣称∶“阿尔弗雷德国王光复伦敦,所有的撒克逊人,即不受丹麦人奴役的撒克逊人都站到他的一边。”在这次胜利后他把市内的公民组织成有效的防御力量并加固城墙。之后不久阿尔弗雷德签订新和约,规定由双方分别占有英格兰的一部分。新的分界线迄自泰晤士河口,经伦敦北面直抵贝德福德,然后以对角线穿越整个英格兰到切斯特。这条线的东北由古特伦统治,西南则由阿尔弗雷德管辖,自此不列颠南部以及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从此收归他的统治。年另一支丹麦大*由欧洲大陆进攻英格兰,阿尔弗雷德予以迎头痛击,丹麦人见难以获胜只好停战,撤回海盗队伍。丹麦人所以未能再度进攻主要是阿尔弗雷德在交战期间采取极为稳妥的防御措施,他加固旧有的要塞,在战略要地修建新的堡垒,在他的领导下这时候的英格兰拥有更大的*舰和训练有素的水兵。为了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影响,他将女儿艾塞尔弗列德嫁给北部的麦西亚国王埃塞雷德来与麦西亚结盟,此时的阿尔弗雷德基本已经控制除“丹麦法区”(实行丹麦法律的地区)外的所有英格兰地区。
(二)阿尔弗雷德在被丹麦人统治与破坏的地区恢复秩序,并十分注意司法行*工作。他曾将以往的几部法典(如《伊尼法典》《奥夫法典》等法典)中有价值的法律制定成法典(即《阿尔弗雷德法典》),以期取代以往法典中僵化的部分法律。这部法典汇集先代以来的大部分公正的法律,并新增保护社会的弱势成员免遭压迫的条款。但法典仍是混乱的,民事与刑事、程序与实体不分。法典消除过时的习惯,寻求对家族间复仇的限制,并规定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与人身伤害的补偿,对违反誓言和保证的行为给以严厉的惩罚。伊尼法典是英国历史上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法典之一,西撒克逊国王伊尼(—)在位时颁布。具体反映英国早期封建社会的特征,法典为研究英国早期封建社会提供有用的文献资料。为了维持具有持久功效的防御系统,阿尔弗雷德引入基于佃农土地生产的税收和征兵制度。*府根据皮革来评估佃农所需承担的义务,土地所有者根据所拥有的皮革数量提供相应的义务。阿尔弗雷德系统化*队的招募过程,他废除义务兵役制,改用土地封赐的办法加强对*队的控制,这是后来封建骑士的雏形。为了保护抗击维京人入侵,他进行全面的*事改革。
(三)阿尔弗雷德广泛招募*队以应付各个地区的防御,同时精选一些人作为战场部队的士兵,这些士兵与来自*事贵族和富商巨贾侍从所组成的精选部队共同作战。阿尔弗雷德把他的精选部队分成两个部分,从而解决如何长期防御的问题。一部分在战场以随时对敌人的进攻做出反应,另一部分则留在家中,这些部队有规律地按时轮换。他也根据相同的模式,动员富商巨贾们的私人武装。阿尔弗雷德为了抵抗维京人海上和陆上的进攻,通过修建特殊战船扩建海*部队,把拥有60支桨的船作为标准战船。年阿尔弗雷德借鉴弗里西亚船和维京长船的优点制造新型战船,组建英格兰历史上的第一支正规海*。世人对阿尔弗雷德的海*所知甚少,但知道他本人设计出比敌国舰船更大、更快和更稳定的舰船,并先后两次在海上战胜维京人,还增强西撒克逊海岸地带的防御能力,到年威塞克斯已经拥有一支有艘船只的舰队。从年开始阿尔弗雷德还成功地建筑、重建和修复相当多的防御工事,一些是在罗马时代的旧城基础上修复其石墙及壕沟,另一些则是完全新建的临时据点和城镇。每个堡垒相距20英里,并可以为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庇护。由此建立的防御体系不仅有效地改善西撒克逊王国的安全状况还减少维京*队对内陆地区的侵扰,同时这些堡垒也成为稳固地方统治的保障。这些要塞后来大都成为商业中心和战略要地,因为城墙和*队的存在保障工匠的生产和商人的安全。
(四)阿尔弗雷德为防守威塞克斯的个*镇中建设了相同规模的守卫部队,该部队由*饷供奉。当地居民被派遣去保卫他们居住的城镇并负责维修城墙,此外地区防御则继续由普遍招募的队伍和精选部队来维护。阿尔弗雷德热爱基督教会并将他一半收入捐献给教会,邀请主教到法院来协助自己进行统治,此外他还大力复兴被丹麦人一个世纪的攻击所摧毁的修道院活动。在所有的努力中阿尔弗雷德最为杰出的成绩是对学术的大力促进,阿尔弗雷德自己也是个学者,非常支持学术事业。在9世纪时比德、卜尼法斯和阿尔昆的时代早已过去,维京人将英国的修道院破坏殆尽。在当时的英格兰中拉丁语这种通向古典文化的语言几乎没人会说,对此阿尔弗雷德决定在宗教界和俗世都要大幅度提高识字率,同时把拉丁文著作翻译成盎格鲁-撒克逊语。阿尔弗雷德聚集起一群学识渊博的学者到英格兰来帮助他的翻译工作,自己还不时参与具体的翻译工作(他本人刻苦学习拉丁语),翻译不少著作。阿尔弗雷德翻译格利高历主教的《教士守则》,他称这本书为《牧人手册》(一译《牧主关爱》)。他说他翻译这部书的目的在于帮助年轻的英格兰自由民、有产者的儿子在他们年幼时期还未就业之前就得专心致志于学问,就能首先学会阅读英语著作的本领,在后来的千百年里这本教规一直作为主教们的职务指南。然后他请韦福思翻译格利高历的《对话录》,希望用圣本尼狄克的故事重振修道院制度。
(五)阿尔弗雷德认为年轻人要想有学问,首先就该对过去的历史有所了解。他和学者们接连翻译两部历史著作: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后世之所以能够了解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英格兰的一般历史,应该归功于这部书的翻译。西班牙历史学家、神学家奥罗修斯的《反异教史》,这部著作叙述从巴比伦建国之时起至阿拉里克侵占罗马之时为止的历史。阿尔弗雷德添加大量的有关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的地理知识,展示他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他最后着手翻译两部哲学著作:罗马哲学家波爱修斯的《哲学的慰藉》,声称追求智慧是智者的慰藉;圣奥古斯丁的《独语录》,认为默祷能够使统治者避免陷入傲慢之罪。对于阿尔弗雷德而言如果没有知识和思考,生命就毫无意义。阿尔弗雷德可能也主持编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记载远至年的大事(甚至更早,因为书中还对基督降生一事发表评述),这部《编年史》一直由后人续编至年。这是用盎格鲁·撒克逊语言写的第一部历史著作,它记载每一年的重大事件,是后代历史学家研究那个时代的必读之书。阿尔弗雷德在他的有生之年未能看到威塞克斯王室统一英格兰,但他的法律、翻译作品和由他鼓励写成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都为英格兰的统一奠定思想基础。阿尔弗雷德复兴学术的工程不只是限于翻译著作,而且还包括建立学校,牛津大学据说就是他创立的,他自己的宅第就变成为贵族和平民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年至年间阿尔弗雷德曾将麦西亚、威尔士乃至欧洲大陆的许多著名学者邀至宫中,他的宫廷里总是高朋满座,《自然区分论》的作者约翰·司各脱被阿尔弗雷德聘到英格兰担任玛姆兹伯利修道院和阿塞勒尼修道院的院长。
阿尔弗雷德改革
(一)公元年的爱丁顿之战拯救摇摇欲坠的威塞克斯王国,也让盎格鲁-撒克逊人在维京人的入侵狂潮中奇迹般生存下来,但站在人生巅峰的国王阿尔弗雷德(阿尔弗雷德大王)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轻松。他深知这场胜利只是暂时回击入侵者,反复无常的维京人并不会停止习惯性的骚扰,这群贪婪凶狠的蛮族依旧掌控着大半个英格兰,绝不会和自己的王国达成永久的和平。不共戴天的关系注定和平只是暂时的,战争将会继续主宰可预见的未来,威塞克斯人也必须为下一场注定到来的战争而未雨绸缪。得益于爱丁顿之战胜利的阿尔弗雷德的威望倍增,这也为他下一步的宏伟计划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在战役结束后威塞克斯王国便开展一系列*事改革,从根本上改观自己与维京对手之间的强弱格局。城墙是古人最值得信赖的防御工事,也是城镇防御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阿尔弗雷德清楚地认识到盎格鲁三王国的覆灭和其脆弱的防御设施有直接的关联,原本作为征服者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对于建立完整的防御体系并不感冒,结果就是不设防的城镇成为下一波维京入侵者的砧板之肉。通过大量的长船让维京人利用强悍的机动性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移动,许多地方甚至在邻近城镇遇袭的消息还没传过来的时候就惨遭袭击,那些以国王和地方领主为班底的精锐部队也因为抓不到敌人而焦头烂额。加上威塞克斯的国土面积呈狭长状,所以战略纵深基本毫无优势,维京人可以轻松地长驱直入,让内地所面临的威胁并不比边境要少。
(二)因此阿尔弗雷德要面对的头号课题就是建立大规模的城寨防御体系,其中古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堡垒遗迹被他充分利用,这些设施虽然年久失修,但留下的残垣断壁还是可以投入使用。而且罗马人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替他标注好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冲,例如都城温彻斯特的罗马老城墙开始被翻修启用。此外威塞克斯也对撒克逊人到来后建立的市镇进行防御设施强化,各地都对城墙下的壕沟拓宽加深,并在城墙内增加一层木栅栏。城墙本身也修建更多的塔楼和瞭望台,这样一来维京人对单个城镇的进攻成本剧增,很容易因陷入长期围攻而被迫在一个地方停留更长时间。在强化单个*镇的防御能力之余阿尔弗雷德还将一些重要*镇之间的道路进行修葺,加强*镇之间的交通和信息传达的效率,一旦某个*镇有事临近*镇就会派兵支援。而且王国境内的主要水道也没有被忽略,国王下令在主要河流上都增设桥梁,并对桥梁本身进行工事式改造。这就让桥梁不仅是联通两岸的工具,也可以帮助守*截断维京长船的溯河而上企图,这就大大增加维京人利用船只对内地进行袭扰的难度。经过不懈的努力阿尔弗雷德在威塞克斯编织一张初步的完整防御网络,修建*镇也几乎成为威塞克斯王国的基本国策,国土扩张到哪里*镇就修建到哪里。到了阿尔弗雷德的儿子长者爱德华的时代类似的*镇数量已经达到0多个,基本覆盖到王国全境。
(三)要持续抵抗维京人的入侵就必须有合格的武装动员制度,过去的撒克逊人以征服者自居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但在对后来者维京人时这样的制度化改革就很有必要。阿尔弗雷德强化原先的土地税收制度,对内容进行扩充。地方上所有土地的持有者不光要缴纳相应的税额,还要在战争时期为王*摊派成比例的征召兵人数,平日提供的防卫城墙守*人数也要依据土地的数量多少和富庶程度来算。换句话说就是原本的经济义务被扩展成经济+*事动员制度,在这项制度下每一位成年男性佃农都要额外肩负三个义务,就是参战、守卫城墙以及修建桥梁,拒绝服兵役的人将会被罚重金以及没收财产。在和平时期每个*镇的征召兵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负责日常耕种,另一部分负责警戒和防卫,两班之间会进行定期轮换。所以*镇在既定的*事功能外,也将经济积累也纳入进来。阿尔弗雷德的兵役赋税一体化*策在短时间内可以让威塞克斯人聚拢更多战争资源,国王也可以直观的了解每一个*镇的具体人口数量和防卫能力。过去的撒克逊人从海路抵达英格兰,后来的维京人也以船队为主要突袭手段,因此海*的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在陆地防务基本完善后威塞克斯人从公元年开始建立海*,这一时间在维多利亚时代也被很多英国人认为是皇家海*的诞生之日。为了对维京长船形成优势的威塞克斯人开始打造更加专业化的战舰,这些新船的吨位更大,船舷也比普通长船更高。因为当时的海战更多通过接舷战的形式来分胜负,更大体量的船只就能搭载更多的士兵,在海战中自然会更有优势。而且更大的船体也能更好的对抗风浪等自然因素,并可以用更多的划桨手来形成瞬间的速度优势。
(四)船上存放的武器与补给品更多,也帮助其拥有超过维京运兵船的自持能力,这些都是常备海*对比海盗所必须拥有的优势。在年的一场海战中9艘威塞克斯战舰船遇到6艘维京长船,维京人让艘船停岸登陆,留下其余艘在海面上进行警戒。这是因为维京长船无法在运输大量士兵的同时又储存大量物资,所以入侵者必须频繁地登陆上岸,为自己寻找战利品与口粮。威塞克斯舰队就趁机展开封锁,其中1艘维京长船因见势不妙而提前溜走,另外2艘在和威塞克斯战舰截的接舷战中被击败。因为随着退潮的开始威塞克斯大船机动性不足的问题开始凸显,好在人数占优的他们马上登岸展开陆战,入侵者因人数劣势太大而被迫逃走,但他们的船在速度上又慢于威塞克斯人的战舰。最后剩下的维京人被全部追上俘虏,解押到阿尔弗雷德的宫廷绞死。仅凭借一场爱丁顿大捷并不足以支撑威塞克斯的百年基业,阿尔弗雷德的*事改革才是威塞克斯王国得以存续的重要法宝。经过改革防御严密的*镇和动员力量都得以焕然一新,让维京人在入侵时损失巨大,英格兰人也第一次拥有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海*。威塞克斯人惊喜地发现王国的实力开始超出原先求生存的最低要求,这时的他们已经在扩张领土方面具备足够的资本和实力。年10月26日阿尔弗雷德因病逝世,享年50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他可能死于克罗恩病或痔疮。阿尔弗雷德在留下遗嘱后将王国传给了他的长子长者爱德华,爱德华继承阿尔弗雷德的功业而加以扩展,最终成为全不列颠的共主。自阿尔弗雷德开始其子孙连续五位都是尚武的国王,打败不断入侵的维京人,使撒克逊人的统治在英格兰全面复兴。
七、长子爱德华
(一)长者爱德华(年-年7月17日)是阿尔弗雷德大帝和墨西亚伯爵小姐埃塞尔维莎的次子,由于他是英国历史上众多爱德华同名君主的第一人,故译为长者爱德华或爱德华先主。在阿尔弗雷德大王去世后长者爱德华继承韦塞克斯王国的王位,在位期间长者爱德华多次带领国人迎击丹麦海盗的入侵,并收服部分不列颠部落和得到苏格兰人形式上的臣服,成为不列颠的共主。长者爱德华继位后不久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兄长埃塞尔伯特的儿子埃塞尔瓦德不满长者爱德华的统治而僭越称王,然后带领自己的部下入据温伯恩准备坚壁死守。然而埃塞尔瓦德的愿望落空,在被爱德华打败后他逃往至诺曼底,后至诺森伯兰。在诺森伯兰埃塞尔瓦德再次聚集起自己的部队,并与跨海而来的丹麦海盗结盟,而曾被阿尔弗雷德大帝流放于东盎格利亚和墨西亚的丹麦人也起兵响应、附从叛乱。
(二)长者爱德华集结*队迎击叛*,为镇服东盎格利亚的丹麦人的爱德华大肆劫掠该地区。在爱德华班师途中肯特人由于贪恋掳掠的财富,迟迟不肯随爱德华大*离去而留了下来。然而留下来的肯特人大营遭到丹麦人的袭击,虽然丹麦人此次袭击取得胜利,但叛*的首领埃塞尔瓦德却在这场战役中丢失性命。埃塞尔瓦德的叛*虽然被平定,但是诺森伯兰人、东盎格利亚人、墨西亚五部、丹麦海盗一直不断的侵扰着英格兰本土。爱德华在位不断的带领大*四处讨伐敌人,在腾斯福德、马尔顿两场战役中大获全胜。在与丹麦海盗的多年征战后爱德华征服丹麦的大首领索克蒂尔,迫使他率部撤回法兰西,收复英格兰大多地区。随后爱德华又率部讨伐诺森伯兰使得其臣服,并绥服威尔士和苏格兰,再次成为全不列颠的共主。年7月17日长者爱德华去世,其子光荣者埃塞尔斯坦继位。
八、埃塞尔斯坦
(一)埃塞尔斯坦韦塞克斯王朝第八位君主在年至年为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在年至99年为英格兰国王,他是长者爱德华和他的第一任妻子艾格温的儿子。埃塞尔斯坦于年成功征服斯堪的纳维亚约克王国的维京人,使其成为整个英格兰的第一位统治者,也被历史学家认为是第一位英格兰国王(他并不是法律上第一个英格兰国王,但事实上却是第一个)。他自称为“英格兰国王”,同年苏格兰和威尔士国王投降,使得他可以自称为“不列颠国王”。他在年的布鲁南博尔之战击溃苏格兰和维京*队,从而确立他的威望。但实际上他的统治被完全笼罩在他的祖父阿尔弗雷德大帝的阴影下,以至于经常被忽视,现今他被重新审视,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西撒克逊国王之一。布鲁南堡之战是丹麦入侵不列颠期间的一次战斗,亦是英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97年西撒克逊国王艾特尔斯坦率领的*队在邓弗里郡西南部的布鲁南堡彻底打败丹麦的安拉夫、坎伯兰的欧文和苏格兰的君斯坦丁三世方组成的联*,从而确立艾特尔斯坦作为整个英格兰的国王的地位。他的统治对10世纪*治发展有着非同凡响的重要意义,当今的历史学家普遍都认同十二世纪的年鉴编纂者威廉对埃塞尔斯坦的评价:“没有任何其他人比埃塞尔斯坦更了解他的王国”。在他的统治期间王室一直是英国的学术中心,他一生未婚,王位由他同父异母的兄弟爱德蒙一世继承。在埃塞尔斯坦死后维京人卷土重来控制北部地区,虽然爱德蒙一世收复部分地区,但是直到年约克才被收复。
(二)8世纪末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整合成4个较大的王国,即韦塞克斯、默西亚、东盎格利亚和诺森布里亚。9世纪初在埃塞尔斯坦的曾曾祖父爱格伯特的统治下韦塞克斯逐渐成为4个王国中最强大的一个,9世纪中叶英格兰持续受到维京人的入侵,其中以年维京雄狮的入侵最为猛烈。年维京人灭亡东盎格利亚、诺森布里亚、默西亚和大部分韦塞克斯,但西撒克逊在埃塞尔斯坦祖父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带领下进行英勇卓绝的反抗,并在爱丁顿战役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阿尔弗雷德遂与维京首领古斯鲁姆达成协议瓜分默西亚,西默西亚归阿尔弗雷德,而东默西亚则并入维京人统治的东盎格利亚。8世纪90年代维京人再次发动进攻,但成功的被阿尔弗雷德的儿子爱德华和埃塞尔烈德击败。埃塞尔烈德是阿尔弗雷德的女婿和默西亚英国部分的统治者,阿尔弗雷德的女儿名叫埃塞弗莱德。年埃塞尔烈德去世,其后10年间爱德华和埃塞弗莱德征服维京人统治的默西亚和东盎格利亚。当年爱德华去世的时候他控制着整个英格兰南部亨伯地区,维京国王西特里克则统治着诺森布里亚南部的约克王国,诺森布里亚北部的埃尔德雷德却一直在盎格鲁-撒克逊的伯尼西亚王国统治下,其发源地位于当今的班堡。康斯坦丁二世统治着苏格兰,在它的西南方仍然是古不列颠的斯特拉思克莱德王国。此时的威尔士则是由很多规模较小的王国组成,包括西南部的德赫巴思王国,东南部的格温特王国,在格温特王国正北方紧挨着的布雷切尼奥格王国,还有北部的格温内思王国。
(三)斯特拉斯克莱德王国是一个中世纪早期由被称为“旧北方的布立吞人”的凯尔特人建立的王国,建立于公元七世纪,年原苏格兰邓巴顿地区的小领主Cluim在其封地建立王国。“旧北方”中讲布立吞语的地方就是南苏格兰和北英格兰,这个王国兴起于后罗马时期,起源于托勒密的《地理》中提到的Damnonii人。王国的历史可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群岛的时候,六世纪入侵者将岛上原住民凯尔特人赶到今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等地。立稳足后又开始和苏格兰人对峙,后建立东安格利亚、肯特、韦塞克斯、麦西亚、德伊勒、苏塞克斯、埃塞克斯等国,不列颠群岛纷争不断。到了公元十一世纪诺曼底人大举入侵苏格兰,国王艾根五世战死,他死后斯特拉斯克莱德被苏格兰吞并。关于埃塞尔斯坦母亲(艾格温)的信息非常的少,甚至在诺曼人征服英格兰之前的文献中从未提及她的名字。有传闻认为她曾经是长者爱德华的情妇,有些历史学家接受这一观点。但芭芭拉·约克和苏拉·富特则认为这些传闻是年在争夺继承权的过程中人为捏造的谣言,艾格温曾经是爱德华的合法妻子是毫无疑问的。一个12世纪的编年史作者描述她出身高贵,并且可能与圣邓斯坦有血缘关系。根据马姆斯伯里的威廉叙述阿尔弗雷德大帝非常喜欢这个孙子,他赐给埃塞尔斯坦一个大红斗篷、一个镶满珠宝的腰带和一把有镀金剑鞘的宝剑。在阿尔弗雷德快要去世的时候或许因为艾格温已经去世,或许是被打入冷宫,爱德华娶埃尔弗莱德为妻。这样埃塞尔斯坦的地位实际上是被削弱,因为他的这个后母当然更加关心她自己的亲生儿子。
(四)埃尔弗莱德有两个儿子——阿佛沃德和埃德温,在年爱德华将埃尔弗莱德打入冷宫并娶第三任妻子伊基芙,她也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是未来的国王爱德蒙,还有一个是艾德莱德。此外爱德华还有很多女儿,大概有9个之多。埃塞尔斯坦从小在默西亚他姑姑(埃塞弗莱德)和姑父(埃塞雷德)的宫中长大接受教育,并且极有可能是在随*征服维京人统治的默西亚地区时接受*事训练。他的姑父埃塞雷德在年去世,姑姑埃塞弗莱德在年去世。根据年的一部手稿年埃塞尔斯坦将土地特权赐给格洛斯特的圣奥斯瓦德修道院,而他的姑姑和姑父正是葬于该修道院,为了报答埃塞雷德这位所有默西亚人民的慈父像父亲般的关爱埃塞弗莱德。他去世后爱德华直接控制默西亚,而埃塞尔斯坦可能也是代替父亲对那里表达敬意。年7月17日爱德华去世,很多事情变得晦暗不明。爱德华与埃尔弗莱德的长子阿尔弗雷德在年的的一份继承权列表中被排在埃塞尔斯坦前面,这说明爱德华可能希望阿尔弗雷德继承王位,至少是韦塞克斯的王位。然而当爱德华去世的时候埃塞尔斯坦就在默西亚陪伴在父亲身边,而阿尔弗雷德则远在韦塞克斯。于是默西亚推举埃塞尔斯坦为国王,阿尔弗雷德则继承韦塞克斯王位,因此王国分裂。不管是否出于故意这都给王国带来不稳定因素,然而阿尔弗雷德仅仅比他父亲多活16天,阿尔弗雷德的去世改变所有的事情。即使是这样韦塞克斯也还是反对埃塞尔斯坦即位的,尤其是在温彻斯特阿尔弗雷德下葬的地方。
(五)根据马姆斯伯里的威廉叙述有一个名叫阿尔弗雷德(与阿尔弗雷德大帝同名)的人,由于怀疑埃塞尔斯坦的合法继承人身份想将他致盲,但也不知道是他自己想继承王位还是想让阿尔弗雷德的弟弟埃德温继承王位。年埃塞尔斯坦成为默西亚国王,在当年的一份德贝郡的土地证书中他称自己为英格兰国王,这份证书的公证人只有当时的默西亚主教,然而直到年中期之前埃塞尔斯坦都无法在韦塞克斯地区行使权利,他最终于年9月4日加冕。他的加冕典礼在泰晤士河上游的金斯顿举行,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有象征意义,因为它正好在韦塞克斯和默西亚的交界处。由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阿瑟姆加冕,可能就是在这次典礼上阿瑟姆开创一个新的加冕礼义,他将一顶皇冠带在国王头上,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国王在加冕典礼时带上头盔。埃塞尔斯坦和温彻斯特之间的紧张关系似乎持续很多年,温彻斯特主教佛利赛斯坦并没有参加加冕典礼,而且年之前也没有为埃塞尔斯坦公证过任何一张已知的土地证书。年后直到佛利赛斯坦91年退休退休为止,他一直为埃塞尔斯坦公平的且尽心竭力的公正地契,但是相对于他的贡献他在主教中排在比较低的位置。艾塞克斯的法定继承人埃德温在10世纪0年代曾试图谋反,9年在逃往法国的路上被淹死,他的表弟阿德罗夫将他埋葬于圣奥梅尔的圣伯廷大教堂。
(六)据编年史作者佛格恩记述由于英格兰的动荡埃德温国王逃离那里,还描述埃塞尔斯坦由于他的弟弟去世给教堂很多捐赠,教堂的僧侣去英国向他表达谢意,而佛格恩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当这些僧侣在年1月到达英格兰的时候埃塞尔斯坦实际上已经去世。根据12世纪的历史学家赛蒙的记述埃德温实际上是埃塞尔斯坦下令淹死的,但这一观点基本上被其他历史学家忽视,基本上可以肯定埃德温的死对于促进结束温彻斯特的对抗立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长者爱德华在位期间在埃塞弗莱德和她丈夫的协助下收复丹麦人占领的默西亚和东盎格利亚,然而丹麦国王西特里克·凯奇仍然控制着斯堪的纳维亚约克王国(前身是德伊勒的北诺森布里亚王国)。年1月在埃塞尔斯坦加冕后不久他将其妹嫁给西特里克,两位国王同意不会侵犯对方的领土并且不会支持对方的敌人。过了几年西特里克去世,埃塞尔斯坦则抓住机会迅速牟取他的领土。西特里克的一个表弟高森佛利森企图率领*队从都柏林出发重新夺取王位,随即被埃塞尔斯坦轻松击溃。他占领约克并迫使当地的丹麦人向他臣服,根据南方的一些编年史作者叙述埃塞尔斯坦继承诺森布里亚王国,并且他是否真的和高森佛利森开战实际是不确定的。有些诺森布里亚人一直拒绝来自南方的统治,对埃塞尔斯坦的入侵表示强烈愤怒。年7月12日在彭里斯附近的埃蒙特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苏格兰国王康斯坦丁、西威尔士国王海威儿·达、班堡的埃尔德雷德、斯特拉思克莱德国王欧文一世一致承认埃塞尔斯坦为国王,于是埃塞尔斯坦陈兵威尔士边境,迫使威尔士诸侯承认他的统治权并缴纳数量可观的供品。
(七)这次会议另外一个更加深远的影响是规定英格兰和威尔士在赫勒福德地区以威河为界,根据威廉的叙述埃塞尔斯坦从此时候开始驱逐埃克塞特的康沃尔人,并以他玛河为界大量构造防御工事。然而历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康沃尔此时已被英格兰,至少是名义上统治多年。埃塞尔斯坦只不过是增强对那里的统治,并且任命第一位康沃尔大主教科南,埃塞尔斯坦的所有举措为北方带来7年的和平。于是埃塞尔斯坦成为所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而实际上他也已经成为整个不列颠的国王。9年至98年发行的硬币上有埃塞尔斯坦的带*半身像,这是盎格鲁-撒克逊王朝首次在硬币上用带*的国王肖像,而且所有硬币和土地证书上都标明整个不列颠的国王。亚历克斯·伍尔夫说:“很明显埃塞尔斯坦是一位非常有主见的国王。”埃塞尔斯坦的成功奠定年至年间长达50年稳定的英格兰国王统治,此段时间被约翰·麦蒂考特称为英格兰帝国时期,这段时间威尔士和苏格兰的统治者们都参加英格兰国王的御前会议,并且一同公正所有的土地证书。威尔士国王在年至95年间参加埃塞尔斯坦的御前会议,并且在土地证书的公正名单上排在最前面,说明在埃塞尔斯坦心目中他的地位与当时参与公正的其他名人来比要重要的多。尽管如此但埃塞尔斯坦还是将威尔士国王看待为一名俘虏,强迫他纳贡,强迫他参加御前会议。他试图与新领地(诺林伯利亚)的权贵进行和解,以把他们纳入自己的管辖。他慷慨地给贝佛利大教堂。切斯特街大教堂和约克大教堂大量的捐赠,以强调他是一名忠实的基督徒。然而他的举措惹怒一个旁观者,北部的天主教国家,他们遂与都柏林的斯堪的纳维亚异教徒结成联盟。
九、埃德蒙一世
(一)年埃德蒙一世继承兄长埃塞尔斯坦的王位,这是诺森布里亚就发生叛乱,奥拉夫三世·古斯弗里特生占领诺森布里亚并开始进攻中土米德兰兹,但是在第二年奥拉夫三世就告别人世。94年埃德蒙奇兵突袭诺森布里亚,重新占领米德兰兹,叛乱者措手不及只得投降,并以皈依基督教作为归顺的保证。但是埃德蒙不相信他们这些在威逼之下作出的承诺,由于每一次产生骚乱安置在麦西亚各城邑中的五堡丹麦人都会响应叛*,为了防止将来的祸患他将这些人全部逐出。年埃德蒙成功收复诺森布里亚后约克王阿姆莱布·夸兰丢了王位,逃往爱尔兰的都柏林成了都柏林王。年埃德蒙占领斯特拉思克莱德王国,为了使苏格兰保持中立、和平共处,他把这片土地割给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一世,以防御丹麦人入侵北疆,赢得边境的安宁。
(二)埃德蒙一世在位不足7年,有件事给人们留下印象。埃德蒙的同父异母姐姐埃德吉芙是西法兰克国王查理三世的王后,他们的儿子路易四世早年一直住在西撒克逊的乡间,直到96年才登上法兰克王位。年夏天路易四世被鲁昂的挪威人俘获,交给于格公爵。为了拯救儿子太后埃德吉芙写信向兄弟埃德蒙求救,埃德蒙闻讯立即遣使向于格公爵表示强硬的威胁,于是路易四世被释恢复王位。埃德蒙一世英年早逝,死于非命。年5月26日埃德蒙前往南格洛斯特郡帕克尔丘奇参加圣奥古斯丁节大弥撒。在贵族们举办的宴会,国王埃德蒙一眼便认出人群中有一位被他放逐的盗贼利奥法,不由悖然大怒,命令他立即滚出宴会厅。莱奥尔夫拒绝服从,埃德蒙格外恼怒,一把抓住他的头发。蛮横的莱奥尔夫不肯示弱,顺手抽出短剑猛刺国王,埃德蒙当场毙命。埃德蒙死后因为其子年幼,所以其弟爱德雷德继承王位。
十、爱德瑞德
(一)爱德瑞德是埃德蒙一世的御弟,年继承爱德蒙一世担任英格兰的国王,直至其于年死亡,死后由自己的侄子爱德蒙一世的儿子爱德威继承王位。爱德瑞德一朝与爱德蒙一世一样都为诺森伯兰丹麦人的叛乱和入侵所苦,为了维护王国统治的稳定的爱德瑞德曾反复率领大*入境镇服叛乱的丹麦人。在多次镇压无果后爱德瑞德吸取经验,在丹麦人主要居住的城邑周围部署英国要塞,设置英国总督一职监督丹麦人的行动,意在防范丹麦人的再次叛乱及方便镇压叛乱。爱德瑞德虽然不缺乏尚武精神,但在精神上一直沉溺于精神导师圣邓斯坦的指引。在爱德瑞德继位国王不久便将邓斯坦奉为上宾,给予邓斯坦各种特权,并让其出任王国的财务首脑。邓斯坦是格拉斯腾伯里修道院的修道士,出身于英格兰西部的一个贵族家庭。在位修道士得君既专便将一套新的僧阶制度引入英格兰,试图进行革新,然而这一个革新仅仅开始便引起国内的一场可怕的大骚乱。
十一、爱德威
(一)年爱德威的叔叔爱德瑞德去世,爱德威继承英格兰威塞克斯王朝王位。年在贵族们的同意下爱德威沿泰晤士河分割王国,爱德威在南部保留韦斯克斯和肯特,弟弟爱德加在北部统治。兄弟两没有开战,而是在贵族协议下分治整个王国。年10月1日爱德威去世,葬在温彻斯特的教堂。爱德威的弟弟爱德加继任王位。
十二、爱德加
(一)爱德加(94年08月07日~年07月08日)是爱德蒙一世之子,年起至年期间的英格兰国王。年爱德加去世,其子殉教者爱德华继位。
十三、殉教者爱德华
(一)殉教者爱德华(年─年月18日)是埃德加的长子,但并不是埃德加指定的继承人。埃德加于年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爱德华与爱塞烈德都有继位的资格,因此贵族们对由谁人继位意见不一,在大主教邓斯坦及伍斯特的奥斯瓦尔德的支持下爱德华继承王位。爱德华在位期间有两名大贵族——艾菲亚和爱塞威尔发生争执,几乎酿成内战。此外贵族们乘着爱德华无力控制大局,夺回被埃德加取去并封赐给本笃会修道院的土地和资产。埃德蒙死后埃德加似乎希望由爱塞烈德继承王位,因为一则颁布于温彻斯特新修道院的法令把爱弗里芙和爱塞烈德的名字置于爱德华之前。尽管如此但后人仍无法确定埃德加的继承人安排,因为他在年7月8日就以2岁的壮年去世,而当时爱德华和爱塞烈德皆未成年。埃德加是一位强势的君主,并在当时的神职人员领导者[(如邓斯坦大主教、约克大主教的奥斯瓦尔德以及主教温彻斯特的爱塞沃特)协助下强迫不愿跟他合作的教会和贵族改革修道院,为了向改革过的本笃会修道院提供土地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埃德加剥夺许多小贵族的财产,又重订与修道院的租约和租金以给他们更多利益。一些在俗修士(其中一些同时是贵族)也在改革后的新修道院被除名,这些措施所引起的不满在埃德加死后开始变得公开化。
(二)埃德加死时领导者都是改革的支持者,但他们已经不再团结。邓斯坦大主教跟爱塞沃特主教可能已经关系紧张,而奥斯瓦尔德大主教则与默西亚郡长艾菲亚不和,至于艾菲亚和他的同伴则正在跟东盎格利亚郡长爱塞威尔及其同伴争夺权力。有指邓斯坦曾经质疑埃德加与爱弗里芙的婚姻,以至爱塞烈德是否埃德加的嫡子。这些人为拥立爱德华还是爱塞烈德出现分歧,之前长者爱德华去世时各派已曾为继承人的问题争执,而埃德加的兄长埃德威亦曾因继承权争议而被迫把一大片土地交给埃德加管理。爱弗里芙自然支持她的亲生儿子爱塞烈德并得到爱塞沃特主教的支持,邓斯坦和奥斯瓦尔则支持爱德华继位。至于艾菲亚和爱塞威尔亦分成两派,但史家对他们分别支持谁继位的描述并不一致。后世的记载似乎显示这争议部份涉及两个王子与埃德加的父子关系的合法性以及他们的年纪,最后邓斯坦和奥斯瓦尔在泰晤士河畔京士顿为爱德华傅油,册立他为英格兰国王。一些史家相信爱德华的即位时间仍为年,但另一些则指他到年月才即位。有证据显示爱德华继位是各方妥协的成果,爱塞烈德似乎得到一些按惯例归属当任国王之子的土地,当中一部份是埃德加分给阿宾顿修道院的,这部份土地在大贵族的压力下被让予爱塞烈德。
(三)现有史料对爱德华的身世描述并不全面,当时的法令有关爱德华的记载大致分为以下三点:爱德华的出生日期不可考,但他是埃德加三个孩子中最年长的;他在年继承父亲的王位时应该是十余岁的青少年。他的母亲并不是埃德加的第三任妻子爱弗里芙。爱德华之母的身份亦无定论,相关记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最早的记载来自坎特伯雷的奥斯本于年左右撰写的邓斯坦传记。奥斯本指爱德华的母亲是一位在威尔顿修院的修女,因被埃德加勾引并发生关系而诞下爱德华;数十年后另一英格兰史家爱德玛也写了一则关于邓斯坦大主教的传记,并引用一位沃斯特的尼古拉斯的资料否定爱德华是修女之子的说法。该资料指出爱德华的母亲是东盎格利亚郡长奥德玛的女儿,名为爱塞弗里德。埃德加在统治默西亚时跟她结婚,生下爱德华,若此说属实爱德华的出生时间应介乎年及年之间;另外的资料来自由哥斯连为威尔顿的伊迪丝撰写的传记以及由伍斯特的约翰和马美斯贝利的威廉所撰的历史,这些资料皆指爱德华的母亲名为爱塞弗里德,姓氏则为肯迪达或艾娜达,二字的意思分别为“白”及“白鸭”。一则撰写于年的法令描述爱塞烈德的生母爱弗里芙为埃德加的“合法妻子”(二人于年结婚),而他们之间所生、名为埃德蒙的长子被称为埃德加的嫡子,与此同时爱德华则被称为埃德加的儿子。由于关于爱德华母亲的记载众说纷纭,而埃德蒙在年去世之前似乎亦被视为埃德加的合法继承人,爱德华可能是埃德加的私生子。
(四)根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爱德华继位后不久就出现彗星,之后又出现饥荒和“严重的扰动”。这个“严重的扰动”有时被指为“反对王国的叛乱”,并似乎在埃德加去世后不久就出现。在这段期间一位富有经验且管治英格兰北部大部份地区的官员诺森伯兰郡的奥斯勒郡长,因为一些没被透露的原因而遭到流放,取代他的新郡长名为索拉德。他可能是奥斯勒的儿子,也可能是编年史记载为索拉德根拿的儿子。与此同时爱德华或是奉其名义行使权力的大臣,任命一批新的郡长管辖韦塞克斯,其中两人未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纪录,因此难以考证他们属于什么派系。其中一位名为艾德文的郡长,辖区包括萨塞克斯郡、肯特郡和萨里郡,他死后葬在艾菲亚曾到访的阿宾顿修道院,显示他可能属于艾菲亚一派。被派往汉普郡并在拉特兰拥有土地的爱塞玛则可能与爱塞威尔一派有关系,另一位管治西部的爱塞威德是爱塞烈德一世的后代,并可能是埃德威的妻舅,他被认为是爱德华的支持者。在一些地方曾被埃德加驱逐的世俗神职人员开始返回他们原本所属的修道院,并反过来把埃德加委派的神职人员赶走。爱塞沃特主教一直是这些世俗神职人员的主要敌人,而邓斯坦大主教也未能有效地保障其盟友的利益。各地领主有见及此,开始推翻埃德加之前的土地租约,迫使那些新的修道院把土地归还给本地的贵族。
(五)艾菲亚郡长是其中的表表者,他开始攻击默西亚境内依附奥斯瓦尔德大主教的修道院,至于艾菲亚的*敌爱塞威尔(他的家族是林士修道院的保护者)则苛待伊利修道院及其他在其势力范围内的修道院。为了取得东盎格利亚的控制权和攻击林士修道院的艾菲亚几乎跟爱塞威尔开战,爱塞威尔在邻近的埃塞克斯郡长布里塞洛夫及其他贵族的支持下组成一支*队,迫使艾菲亚作出让步。相比其父埃德加及其弟爱塞烈德二世,爱德华在位期间留下的宪章非常少,可能只有三份。这些宪章主要涉及王室腹地韦塞克斯,当中两份涉及克雷迪顿,爱德华的师傅西德曼是那裏的主教。埃德加在位时硬币的模板只能在温彻斯特制造,然后分发到各地的铸币厂。到了爱德华统治期间约克和林肯的铸币厂都可自行制造模板,此现象被视为王国在英格兰中、北部的控制力减弱。虽然有种种问题但*府机关基本上仍然正常运作,地方议会和宗教会议仍按照一贯的惯例举行,先是在年复活节后于牛津郡的科特灵顿举行议会会议,次年又在威尔特郡的卡恩开会。但这次会议期间发生地陷意外,造成议员伤亡。
(六)在各版本的编年史中以彼得堡版对爱德华之死的描述最为详细,该版本明确指出爱德华是在年月18日*昏,在多实郡科夫城堡所在的山丘附近探望继母爱弗里芙及弟弟爱塞烈德时被杀,此后爱德华“不具任何王室礼仪”被葬于多实郡瓦尔汉。林士的拜尔科夫(在奥斯威尔的传记中提到爱德华是在下马的时候被爱塞烈德的顾问所杀,该记载亦指爱德华在没有仪式的情况下被葬在瓦尔汉,大主教沃尔夫斯坦二世在狼给英国人的布道书亦间接提及爱德华之死。较后期的文献例如11世纪的圣爱德华的受难曲及伍斯特的约翰的相关记载则指爱弗里芙策划暗杀爱德华的计划,而亨廷顿的亨利更宣称爱弗里芙亲手杀死爱德华。现代历史学家对爱德华之死亦有多种解读,大致可分为三派。第一派认为奥斯威尔传记的描述正确,即跟随爱塞烈德的贵族因为个人争执或有意拥立爱塞烈德而杀爱德华。二十世纪早期的英国史家法兰克·史坦顿指出:“爱德华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年轻人,并因其令人难以忍受的言行得罪很多重要人物。即使在他已被视为圣人之后一段长时间,人们仍然记得他那令人提高警觉的情绪爆发。”一些圣徒传记中也可能有相关的隐喻。第二派认为爱德华的继母爱弗里芙是事件的主谋,或至少容许杀死爱德华的人逍遥法外。第三派认为爱德华死前已经近乎可以亲*,因此艾菲亚郡长派人暗杀爱德华,以避免自己因之前迫害修道院而遭到清算,有这一派的史家认为艾菲亚事后改葬爱德华是为赎罪。
(七)爱德华的遗体被埋在瓦尔汉一年后获得改葬,发起者为艾菲亚郡长,艾菲亚可能是为了赎罪而改葬爱德华。根据奥斯威尔传记爱德华的遗体在改葬时仍未腐烂(这被认为是神迹),他的遗体被带到沙夫兹贝利修道院。这座修道院是由阿佛列大帝捐出,而爱德华和爱塞烈德的祖母爱弗基芙曾在那裏度过晚年。爱德华的改葬是一场公开而盛大的仪式,后世文献(如圣爱德华的受难曲)有更复杂的记载,《圣爱德华的受难曲》指爱德华的改葬日期是2月18日。1年由于爱德华已被视为圣人(虽然他不曾被正式封圣),其遗骸被移到沙夫兹贝利修道院一个较显眼的位置。文献指当时的典礼由时任舍伯恩主教沃夫斯加三世所主持,并由一名资深的神职人员辅佐。爱塞烈德二世本人因为要对抗丹麦人入侵,没有亲身出席典礼。但他在同年稍后的时间颁布宪章,把雅芳河畔布拉福的一些土地拨给沙夫兹贝利修道院的修女,被视为与这次典礼有关,一个源自1世纪的圣人历记载此典礼举行于6月20日。史家对爱德华被奉为圣人崇拜有不同解释,有些人将之视为一种群众运动,或者是爱德华的支持者向爱塞烈德二世施压的结果。亦有迹象显示爱塞烈德正是推动崇拜爱德华以及他们的姊妹威尔顿的伊迪丝的人,爱塞烈德曾于1年批出土地沙夫兹贝利修道院,相信是方便修道院供奉爱德华的遗骸。有些文献指爱塞烈德可能曾于8年立法规定全国纪念爱德华的逝世日,但因为这法案是沃尔夫斯坦二世大主教所草拟的,故另有观点认为有关法案可能是卡纽特大帝统治英格兰时才通过的。有近代史家指出在卡纽特时期很多被杀的英格兰王室都被奉为圣人崇拜,包括肯特王爱格伯特的三个侄子以及默西亚的海内尔姆及威格斯坦等。
(八)到了16世纪英格兰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推行宗教改革,全国的修道院因此被废除,很多圣地亦被夷为平地。爱德华的遗骸在这时被藏起来以逃避破坏,直到年才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并由骨骼学家汤马斯·史杜威尔核实其身分。年的一次检查证实遗骸主人的死因与历史上所记载的爱德华之死因相同。遗骸发现者向各地教会提出安置遗骸的条件,但只有海外俄罗斯正教会能满足他的全部要求。与此同时遗骸发现者的弟弟则希望遗骸可以归葬沙夫兹贝利修道院。当圣公会跟海外俄罗斯正教会为爱德华的遗骸的拥有权进行诉讼时遗骨被暂时安置在萨里郡沃京镇的一间银行裏。海外俄罗斯正教会最后胜诉,并于年将爱德华的遗骸安放于布鲁克伍德坟场裏的一所教堂之中。为管理遗骸海外俄罗斯正教会在那裏成立圣爱德华殉道者正教会,并将其归属于一所自希腊正教会分离出来的教会管辖。爱德华未曾被正式封圣,但东正教、天主教及圣公会皆承认爱德华为圣人,它们均以月18日(爱德华被杀害的日子)为其庆节日。其中东正教会除了在月18日纪念爱德华外,亦以9月日为第二庆节日。爱德华在继位三年后于科夫城堡被杀,但后世对当中的起因和经过有不同说法。年初他的遗体被隆重地葬于沙夫兹贝利修道院,到了1年他的遗体被移往院内更显眼的位置,有史家相信后一次改葬得到爱塞烈德的认可。爱德华的遗骸在英格兰宗教改革时期被藏起,至20世纪初重新被发现。
(九)很多关于他的圣徒传记皆认为爱德华是殉教者,而后世多认为爱德华是被其后母(即爱塞烈德的生母爱弗里芙)所害。现时天主教、东正教及圣公会皆承认爱德华为圣人,至于其遗骨则由一所东正教会负责保存及供奉。英格兰宗教改革是16世纪英格兰以新教取代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初在德意志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迅速波及欧洲各地。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借口罗马教皇克雷芒七世拒绝批准他与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于年召开改革议会开始进行宗教改革。—年间改革议会在托马斯·克伦威尔的推动下相继通过《首岁教捐法案》、《终止上诉法案》和《至尊法案》等,宣布英格兰教会与罗马教廷脱离关系,停止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英格兰君主为英格兰教会最高首脑。首岁教捐法案是英格兰议会通过的宗教改革法案,年英王亨利八世为迫使教皇批准其离婚请求指使议会通过该法案,中止英格兰主教上任后第一年向教皇交纳贡金(数额为该年教区收入的三分之一)之旧例。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后英格兰议会又于年通过另一《首岁教捐法案》,确认禁止前述向教皇纳贡的规定,教捐改贡国王。终止上诉法案是英格兰宗教改革开始时由英格兰议会通过的法案,15年因罗马教廷拒绝批准英王亨利八世与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亨利八世决定与罗马教廷决裂,并使该法案通过。其中规定有关遗嘱和婚姻的诉讼案件不得向罗马教廷上诉,确认国王在教俗事务上拥有最高权力,从而终止教皇权力在英格兰的行使。
(十)据此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阿拉贡的)的婚姻无效,同时确认其与安妮·波琳的婚姻合法。在—年又封闭五百多所修道院,没收其财产。年议会通过《六条信纲法案》,7年爱德华六世即位后大主教克兰默进一步深化改革,采取新教教义,制定《信仰划一法案》,在全国推行《公祷书》。信仰划一法案是英格兰议会通过的统一确定英国国教祈祷书及处罚不服该法者的法案,共有四个:9年爱德华六世在位时(7—)通过,确定采用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起草的《公祷书》,对不服从者给予处罚;2年通过,宣布推行经修订的第二部《公祷书》,同时加重对不服从者的处罚,以上两个法案在玛利一世统治时均被废止;9年由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恢复使用《公祷书》,对不去教堂祈祷者每周处罚金12便士;年查理二世在位时通过,再次恢复使用在共和国时期停用的《公祷书》以重新确立国教的权威,有二千名拒绝执行该法案的教士被取消俸禄。玛利一世在位时(—8)全面恢复天主教,迫害新教徒。8年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后又恢复宗教改革,重新颁布《至尊法案》。年英格兰议会通过《三十九条信纲》,以此作为国教教义,英格兰宗教改革最终完成。这种按新教教义建立的教派称安立甘宗(英国国教),其教会称安立甘教会(又称英国国教会,英格兰圣公会)。当时处于英格兰统治下的爱尔兰也进行类似的宗教改革,年爱尔兰议会通过《宗教改革法案》推行新教,压制天主教。宗教改革使英国专制王权得到加强,教会势力遭到削弱。
十四、埃塞尔雷德二世
(一)埃塞尔雷德二世(年-年4月2日)号称仓促王,绰号“邋遢大王”,英格兰全境之王爱德加(年~年)之子。原本在异教徒之下苟延残喘的威塞克斯王国,在天降神君阿尔弗雷德大王的带领下取得爱丁顿战役的辉煌胜利,不仅阻遏维京人的侵略势头,还将对手暂时无法卷土重来,英格兰的*治天平开始不可逆转地逐渐朝着有利于威塞克斯的方向发展。此后威塞克斯更是演变成英伦三岛上首屈一指的强权,阿尔弗雷德的继承人长者爱德华执*风格审慎又不失大胆,通过外交手段吞并北方的默西亚王国,将王国领土整整扩大一倍,威塞克斯也就对东北部的维京区域形成体量压制。长者之子埃塞尔斯坦被誉为威塞克斯王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继续北上不仅重挫约克的维京人势力,而且在布鲁南堡之役之中名声大噪。这使他的威名远及大陆上的法兰克王国,连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也不得不承认其威权。威塞克斯王国也随即进入*金时代,原本属于征服者后裔的丹麦区也反过来成为撒克逊王国的一部分。此后他的兄弟爱德蒙和爱德瑞德相继加冕为王,将位于撒克逊英格兰最北部的诺森布里亚纳入控制之下。之后的爱德加则大兴文教止息干戈,因此被誉为“和平者”。英格兰人民享受一段和平时光,经过几代有为君主的统治威塞克斯王国已经悄然变成西欧地区最为兴盛的国家。
(二)埃塞尔雷德二世本人在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中加冕为王,他的上位由母后艾芙丽达全程操控,让年仅十二的儿子继位。为此她还设计杀害原本的合法继承人爱德华王子,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引起三朝老臣邓斯坦的激烈抗议。因此在即位后不久埃塞尔雷德就将老臣剥夺所有职位,处以流放之刑。同时英格兰教会出现大量的腐败现象,修士们忙于娶妻、敛财,淫乱现象也层出不穷。原本教会是威塞克斯王权的支柱,但却成为损害*府威权的蠹虫。面对教会乱象时邓斯坦在被流放前曾展开一系列改革,包括修订前所未有的严格的宗教戒律、严禁修士婚娶、强调苦修精神、禁止神职买卖和教会中的任人唯亲现象,并以专业的修士取代以往的世俗修士。在他的推动下英格兰教会虽然大有改观,但是也让许多既得利益者开始走到王室的对立面。此外教会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王室如果处理不当则会面临*局崩坏的恶果。自阿尔弗雷德大帝始威塞克斯的五位君王频繁用兵,导致*事封建贵族权势加快崛起,到了埃德加时代他们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出于制衡他们的*治考量,埃德加有意将*治资源往教会倾斜,支持教会发展并给予教会更多的土地。因此教会与封建贵族之间不可避免地迎头相撞,这些矛盾在他去世后立刻集中爆发出来。因此等到埃塞尔雷德二世即位英格兰*局已经是风雨欲来、暗流涌动,教会与贵族的矛盾、贵族与王室的矛盾以及教会与王室的矛盾都开始凸显出来。加之埃塞尔雷德二世通过阴险的手段登位难以服众,整个威塞克斯宫廷正在撕裂,王室的公信力已被前所未有地脆弱。
(三)曾经慑于威塞克斯强大霸权的维京人又开始卷土重来,这些自由穿行于北海的北方人不仅是出色的战士,也是精明的商人。通过开展远洋商贸业务他们不仅担任着商品流通的使者,同时也是情报信息传递的媒介,威塞克斯王国实力的兴衰很容易被他们敏锐的捕捉到。隔海相望的诺曼底公国成为维京冒险者的保护伞,这个公国由维京勇士“步行者”罗洛及手下的维京战士于公元年所建。所以诺曼底和这些斯堪的纳维亚的来客沾亲带故,海岸和港口对冒险者们敞怀而迎。维京人可以先南下法国西北部休整,再直接度过海峡入侵英格兰。从年开始英格兰沿海地区再一次成为维京掠夺者们的围猎场,汉普顿、柴郡、德文郡和康沃尔都狼烟四起,维京龙头战舰横行于泰晤士河口,甚至内陆地区的多塞特也未能幸免。英格兰因承平日久而忘记祖先们的防卫之道,面对来去无踪的劫掠者时他们显得束手无策。甚至在年的马尔顿遭遇战中埃塞克斯的郡长和他的防卫力量被维京人全歼,让英格兰人饱尝久违的挫败感,同时也极大地暴露出威塞克斯王国外强中干的本质。屈辱之下埃塞尔雷德二世的态度和反应令人震惊,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巩固国防、积极防御,反而十分消极地寻求用巨额的金钱来请求这些对手们停止进攻,因此史上著名的“丹麦金”出现。
(四)这是一笔王室专用税金,只用于贿赂兴风作浪的维京入侵者,以此达成停火协定。丹麦金的出现也从根本上削弱英格兰人对抗维京入侵者的士气,还让整个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这样非但没有保住埃塞尔雷德二世的*,反而让他的统治陷入越陷越深的泥潭,时至当代丹麦金在英语中依旧是懦弱、屈辱和鼠目寸光的代名词。2年11月日埃塞尔雷德大批屠杀丹麦移民,从而引起丹麦人的再度侵犯,埃塞尔雷德在塞文·弗克比尔德的带领下来到诺曼底避难。几年前为了加强自身力量以此来抵抗丹麦入侵,埃塞尔雷德娶了诺曼底一个公爵的妹妹爱玛。年丹麦国王思凡八字胡王被接纳为英格兰国王,埃塞尔雷德遂逃往诺曼底。4年八字胡王去世,埃塞尔雷德复位,条件是他死后要由八字胡王的儿子克努特(—)来继位。年04月2日埃塞尔雷德二世去世,其子埃德蒙二世继位。
十五、思凡八字胡王
人物生平
(一)思凡八字胡王即斯汶一世,是第一位征服英格兰的丹麦国王(—4),同时也是英国国王。他是哈拉尔蓝牙王之子,在战场上击败其父夺取王位,迫使其父亲逃亡到斯拉夫人的地区。元年与流亡国外的挪威王子奥拉夫·特里格瓦森一起进攻英格兰,获大量丹麦金(00镑)。0年在斯伏尔德岛之战中击败挪威人,挪威国王奥拉夫·特里格瓦森(奥拉夫一世)战败,随后投海自尽。2年英格兰威塞克斯王朝国王“无主见者”埃塞尔雷德(埃塞尔雷德二世)宣称英格兰的维京人试图刺杀自己,下令屠杀所有在英格兰居住的维京人,斯汶一世的妹妹圭尼达公主(嫁给一位英格兰贵族)举家遇害。得知消息后斯汶一世震怒悲痛,决定完全征服英格兰。
(二)年斯汶一世大举入侵英格兰,4年斯汶一世在赛特福德击败东盎格利亚郡长伍尔夫基特尔率领的英*,东盎格利亚精锐多战死于此。5年英格兰发生大饥荒,斯汶一世在圣诞节前蹂躏汉普郡、伯克郡等地,并在肯尼特大败英*。9年斯汶派遣著名的尤姆斯维京战士(其领袖托基是其堂兄弟)入侵英格兰,0年斯汶一世在伊普斯维奇登陆后再次大败东盎格利亚郡长伍尔夫基特尔,随后攻入剑桥,埃塞尔雷德的女婿埃塞尔斯坦以及许多优秀的塞恩战死。年斯汶一世再度入侵,英格兰贵族对埃塞尔雷德的无能不满而纷纷归顺,斯汶一世加冕为王。不过此次战争中尤姆斯维京战团选择为英王效力,4年2月日斯汶一世去世。思凡八字胡王死后埃塞尔雷德卷土重来,驱逐其子克努特,克努特只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对英格兰重新征服。
斯伏尔德岛之战
(一)9-10世纪是中世纪西欧一段激情燃烧的激荡岁月,就像起伏不定的北海巨浪,闯出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通过强大的武力为西欧地区带来自西罗马帝国覆灭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在英格兰地区经过一轮轮洗牌重组后初步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治格局,即以威塞克斯王国与维京殖民*权并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维京共处模式。但这种模式是不对称的,自一代雄主阿尔弗雷德大帝驾崩以来,经过长者爱德华、埃塞尔斯坦、爱德瑞德三位治国有方君主的励精图治下威塞克斯王国进入全盛期,几乎所有的英格兰地区都处在撒克逊人的强权统治之下,维京人的势力范围急剧萎缩。这与半个世纪之前的异教徒大*时代形成截然不同的局面,逆风局大胜的威塞克斯人俨然已经成为这片土地可预见未来的绝对主人。当所有人认为维京人的时代已经结束,永久的和平将会降临之时,没有人会意识到远在北海另一端的斯堪的纳维亚上正在酝酿着新一场彻底改变维京世界的猛烈风暴。世纪之交的日德兰半岛上维京世界正悄然发生着一系列巨变,一个世纪以来从海外劫掠得来的巨大财富,严重冲击着传统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分配规则。为野心勃勃的*阀们建立霸权、实现区域大一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传统的统治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作为西欧维京人主力的丹麦人正逐渐从原先的松散部落联盟演变为统一王国。在这个时代"蓝牙王"哈拉尔德(哈拉尔一世)就是首位力图统一全丹麦的领袖,他的父亲老戈姆是克涅特林加王朝的创建者,这一王朝当代仍统治着丹麦。哈拉尔德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引入基督教,并初步开启日德兰半岛的基督化进程,同时力推法兰克王国的封建统治模式。以武力迫使挪威成为其盟友并在波罗的海南岸建立起大片的附庸,以作为和东法兰克王国之间的缓冲区,在挪威、瑞典、丹麦三足鼎立的维京世界中丹麦人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最强者。
(二)蓝牙王的儿子"八字胡"斯韦恩(思凡八字胡王)是另一位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维京领袖,站在父亲肩膀上的他在对外扩张上远比父亲更加大胆激进,等不及要建功立业的斯韦恩在父亲的晚年时发动*变成功夺位,成为斯堪的纳维亚的新主人。但是克涅特林加王朝所取得的战略成果也因老蓝牙王的倒台而产生松动,传奇的古挪威王"金发王"哈拉尔之孙奥拉夫·特里格维松趁机举起旗帜,对斯韦恩的霸权提出挑战。在挪威有深厚根基的奥拉夫的曾祖是与拉格纳·洛德布罗克之子同时代的"金发王"哈拉尔,根据冰岛的《奥拉夫王萨迦》记载他的早期经历非常传奇,他曾经在诺夫哥罗德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那里担任亲随卫队的一员,因其勇猛和忠诚深受大公的信任和赏识。他年纪轻轻就手刃杀死自己养父的恶毒奴隶贩子,只身游遍波罗的海,此后他的足迹远达弗留西、赫布里底群岛、英格兰东海岸和爱尔兰。传说中一位基督徒预言家认为他日后必成国王,在深受鼓舞之余他决定改宗基督教。多年的历练不仅让他积累大量财富,而且还使他成为一名老练的战争领主。后来由于统治挪威的哈康领主不得人心,奥拉夫发现感觉机遇的到来后趁机回国,凭借着金发王哈拉尔直系后裔的身份和杰出的个人能力,一举推翻哈康的统治并成为挪威的国王。
(三)在蓝牙王时代挪威是不得不臣服于丹麦人霸权的附庸国,因此奥拉夫的早年也曾是蓝牙王之子斯韦恩最亲密的盟友之一,他的实力也被斯韦恩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引起后者的猜忌。在即位为挪威国王后奥拉夫开展一系列措施加强集权,他学习蓝牙王的经验采取强硬措施强制推行基督教,力图使其成为连接挪威各地的纽带,这引起国内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在没有和斯韦恩商量的情况下他自作主张迎娶因逃婚而无家可归的斯韦恩的妹妹泰拉,出于*治利益泰拉被哥哥强行嫁给文德兰的领主布里斯拉夫,而且婚后生活倍受虐待,不堪忍受的泰拉对哥哥怨恨至极。她逃到奥拉夫那里寻求庇护,并积极鼓动他向文德兰开战为自己复仇。他还企图通过联姻孀居的瑞典女王西格莉德来吞并瑞典,还要求她皈依基督教,这一系列大胆的行为大大激怒早就心怀不满的斯韦恩。如果再不阻止野心膨胀的奥拉夫,斯堪的纳维亚的*治天平就将发生易变。斯韦恩深知奥拉夫的综合实力不比自己逊色,如果一对一硬碰硬只能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因此在开战之前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为自己的争取到许多盟友,包括瑞典女王西格莉德之子奥拉夫·埃里克松以及一位对奥拉夫有宿怨的战争领主埃里克·哈康纳松。斯韦恩许诺若战胜奥拉夫将会让两位共同瓜分奥拉夫的遗产,他还积极向瑞典女王伸出橄榄枝,承诺日后为瑞典人在罗斯地区的*事行动提供支持。他们策划在奥拉夫劫掠波罗的海南岸的文德兰返航途中对其实施伏击,斯汶一世麾下有著名的尤姆斯维京战士效力,斯韦恩深知自己能否攥住父王的斯堪的纳维亚共主地位将取决于这场海战的最终结果。
(四)年9月在西波罗的海的斯沃德海域奥拉夫率领他的11艘龙头战舰组成的舰队向北游弋返回挪威,他曾许诺泰拉远征文德兰抢回她的嫁妆。此次行动是一场针对这一地区的劫掠,而且文德兰也不是强大的对手,所以此行并不需要带太多的士兵。满载而归的挪威武士心情轻松愉快,他们是奥拉夫的精锐部队,与首领关系密切。在以往的作战行动中他们在奥拉夫的统领下无往不胜,他们引以为豪,但是谁也没想到一张致命的大网正在向他们悄然聚拢。波罗的海素来以多雾著称,奥拉夫的舰队的一举一动都在熟知这片海域的斯韦恩的眼里,在对手进入伏击圈后他下令舰队以不同的方向迅速向奥拉夫的舰队逼近。虽然两人互有间隙但是表面上依旧是脆弱的盟友关系,而且此次战役是一场不宣而战的"斩首行动",因此当水手报告称前方出现斯韦恩的舰队时不知情的奥拉夫并没有格外警惕。但是当后方又同时出现瑞典人的舰队时,奥拉夫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丹麦人和瑞典人围攻。不同于古典时代地中海的海战,维京人的龙头战舰从一开始的设计上就是用来快速输送部队和战利品的,追求机动性最大化的维京人对于撞角和吊钩这样会加大船重、妨碍航速的海战装备向来嗤之以鼻。这决定维京人之间的海战大多通过最简单粗暴的接舷肉搏来一决胜负,哪一方的兵力数量质量占据优势,基本上就能大致预判出海战结果。
(五)奥拉夫的挪威舰队在当时是斯堪地纳维亚地区最强的存在,其中三艘巨舰是他引以为豪的王牌。第一艘是他亲自下令制造的巨舰,可以搭载0多名桨手,这意味这艘船长度不会低于40米,而且装有高于其他舰只的船首和船尾用以威慑敌*。第二艘是他在统一挪威的过程中俘获的一艘大船,这艘船比上一艘更长更大,奥拉夫经常亲自掌舵,他为这艘大舰起名为"海蟒"。第三艘是奥拉夫麾下最强的战舰,绰号"巨蟒",船首船尾全部为镀金制作,长度达50米,可以载员70多人,而且舰舷高于普通战舰。这在当时已经是巨无霸的存在,而且是制作工艺最高、成本花费最大的一艘战舰。维京人对长船战舰一样充满着深情和无法克制的迷恋,丹麦-瑞典联*的战舰多达70多艘,而奥拉夫此行只有11艘。巨大的数量差距对奥拉夫极为不妙,虽然知道自己很可能难逃此劫但他依旧沉着冷静,并没有心生畏惧而企图逃跑。在开战演讲里奥拉夫嘲笑丹麦人为"海上的绵羊",讥讽瑞典人是比起开战舰他们更适合开殡礼火葬船。奥拉夫决定利用自己三艘性能优异的海上堡垒尽可能多的杀伤敌*,他下令所有舰船并列靠拢,形成一个巨大的海上堡垒,而且可以让所有桨手解放双手参与战斗。此外自己手下很多都是忠诚的亲随老兵部队,甚至还有一些拿起武器格斗丝毫不逊于男人们的盾女,士气和经验是他们可以指望的利器,一旦展开接舷肉搏战他对挪威武士们的近战格斗技能充满信心。
(五)针对奥拉夫的海上堡垒群时斯韦恩首先尝试正面对决,挪威人高超的近战水平和训练有素的作战方式使丹麦-瑞典联*损失惨重。在尝试几次不成功的袭击后联*开始转变策略,斯韦恩将自己和盟友奥拉夫·埃里克松的舰队合为一队,继续在正面逼近奥拉夫,以密集猛烈的箭矢投枪覆盖敌舰。同时命令埃里克·哈康纳松伯爵的旗舰"铁公羊"号从侧翼突袭敌舰,从其他方向展开进攻。事实证明这项策略确实起了效果,挪威武士们由于要抵御正面源源不断如雨点般的箭矢标枪,不得不在甲板上组成密集盾墙而动弹不得,他们的盾牌和脚下的甲板、舰弦上扎满箭头和枪杆。沉重的盾牌让他们的近战优势被明显削弱,加上数量上的明显劣势和长时间作战的体力消耗,没有预备队可以轮换的挪威武士们逐渐显露出疲态。而敌舰铁公羊号伺机从侧翼展开的进攻开始起到奇效,奥拉夫绝望地发现自己的左翼战舰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敌*,他们的士气越来越旺盛,缓慢但扎实地向他的旗舰逼近。在刺骨的冰海上战士们的咆哮和呐喊回响在海浪之上,这场海战不仅是三个维京人国度之间的血战,也是基督徒和北欧诸神信徒之间的较量。虽然他是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维京英雄,但是他英勇作战、指挥*队的英姿和他信奉奥丁、托尔的祖先并无二致。奥拉夫的舰队纵然浴血奋战,但是终究难逃被多艘敌舰围攻的命运,眼看着其他战舰接连陨落,源源不断的敌兵登船逼近,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孤身一人的奥拉夫在最后关头决然纵身跃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之中,为了不让敌人跳入海中俘虏自己,他跃入水中的时候还紧紧握住自己的战斧。
(六)斯沃德海战的结束不仅见证维京英雄奥拉夫·特里格维松的陨落,也标志着丹麦在斯堪的纳维亚霸权的最终确立。为了彻底消灭统一的挪威所带来的地缘战略威胁,斯韦恩将挪威原有的*治结构进一步拆分。按照许诺他把特隆德海姆、罗姆斯达尔和兰里克分封给盟友奥拉夫·埃里克松,将索根、赫德马克、奥普兰德尼、罗加兰分配给埃里克·哈康纳松,出于防止他们日后坐大的考虑这些土地很多都不是连成一片的。此外精明的他还把挪威最肥沃的地区维肯纳入自己的直接管辖范围内而成为丹麦的飞地,这既是握住挪威的经济命脉,也是对任何潜在的挪威反叛者的强大威慑。斯沃德海战对斯堪的纳维亚影响更加深远的,是基督教在古老诸神土地上的确立。虽然信奉且采取强硬措施推行基督教的奥拉夫·特里格维松最终战死,但是他的基督教事业没有因此而中断。尽管与奥拉夫同为基督徒,但是斯韦恩并没有在这方面太过激进,他只是要求两位盟友改信基督教,对下层民众的信仰从不干涉。他深知由于奥拉夫的激进的宗教*策,即便没有斯沃德海战,面对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时奥拉夫也很有可能不会善终。相反的是把一切交给时间,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推行才是坠吼的。
(七)至此斯堪地纳维亚除了瑞典以外,挪威与丹麦都不可逆转地开启基督化的进程,从这一角度来看斯沃德海战与君士坦丁大帝的米尔维安大桥战役有着些许相似之处。虽然斯沃德之战之中挪威人是战败者,或许是出于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或者是出于抚慰挪威人的英雄情结,斯韦恩并没有抹杀奥拉夫的记录。在维京领主的大厅内吟游诗人依旧在篝火旁纵饮麦酒,吟唱着奥拉夫功绩的诗歌。奥拉夫和誓死追随他的亲随战友在巨蟒战艟上浴血奋战、宁死不降,战至最后一人不仅令丹麦和瑞典的维京战士深感震惊、钦佩不已,而且使奥拉夫成为挪威人民心中伟大的英雄。他的传奇不仅在挪威脍炙人口,在挪威海外的殖民地奥克尼群岛、法罗群岛和赫布里底群岛也是广为传颂。斯韦恩在剪除心腹大患后毫无争议地成为站在斯堪地纳维亚权力巅峰的男人,野心勃勃的他在稳定内部后再度将锐利的目光投向海外。对于维京人来说扩张、冒险和殖民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这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即便是信仰基督教也无法撼动这内心深处最狂野的本性。或许北海另一边承平已久的英格兰,会是下一个绝好的猎物。
征服英格兰
(一)10世纪的丹麦克涅特林加王朝正在“蓝牙王”哈拉尔德的铁腕统治下迅速崛起,日德兰半岛也逐渐从部落联盟向统一封建王国的方向上迈进。他的儿子“八字胡”斯韦恩将丹麦的霸权进一步扩展,把挪威牢牢地置于自己控制之下,而且成功拉拢瑞典女王西格莉德,在斯堪的纳维亚建立起前所未有的霸权。但在*治*事上斩获颇丰的斯韦恩却在经济上遇到困难,经过多年的海外劫掠和贸易维京人获得大量的财富,他们已经学会铸造和使用货币,其中来自阿拉伯帝国的迪拉姆硬币在成色、币值上都是最好的,这种货币因在维京人内部最受欢迎而广为流通。然而从11世纪开始阿拉伯帝国的衰亡也带来货币的极大贬值,迪拉姆的含银量从90%急剧缩水到5%,进而影响远在万里之外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如何遏止白银外流和寻觅新的贵金属来源就成为斯韦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丹麦王国将不可避免地重新走上年前的海外扩张之路,斯韦恩虽然对此心知肚明但是他还在耐心等待,因为他心中酝酿着的宏伟计划将会比以往任何的维京祖先更加大胆、更加激进。在英格兰本土的维京人正处于威塞克斯诸王的统治下,他们大部分人已经皈依基督教,操起古英格兰语,变得与盎格鲁撒克逊人越来越相似。两个民族和平共处的模式已经维持一个多世纪,这正是威塞克斯王国能够走入*金时代的重要根基。
(二)这个由历代先王苦心缔造的民族大和谐却被埃塞尔雷德二世野蛮地打破,本性多疑的他对非盎格鲁撒克逊人都十分猜忌,对丹麦人更是非常不信任。维京人的劫掠又让他内心愤懑、无处发泄。于是他武断地做出一个无比荒谬且残忍的决定,对英格兰的丹麦人实施种族大清洗。2年11月1日正是基督徒的圣布莱斯节,根据国王的秘密指令盎格鲁撒克逊士兵都必须对所见到的丹麦人实施屠杀,这一卑鄙无耻的行动导致大批丹麦人惨遭杀害,英格兰一夜之间社会崩裂,民族对立情绪被迅速点燃。埃塞尔雷德二世也在以极端不负责任的荒谬行为将他的王国推向崩坏的边缘,骇人听闻的消息传到日德兰后惊悉于此的斯韦恩内心是悲喜交加,他的姐姐格伦希尔德、姐夫和外甥都不幸罹难,这不共戴天的血仇让他发誓一定要让盎格鲁撒克逊人付出惨重的代价。但让他喜悦的是英格兰不可挽回地滑向空前的混乱,残暴乖戾的埃塞尔雷德二世已经成为丹麦法区的公敌,此外一直苦于寻找开战借口的他终于可以打出复仇旗号。斯韦恩深知威塞克斯王朝在英格兰拥有三百多年的基业,要将其一口吞下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需要做出长足的准备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为了彻底将英格兰踩在脚下,耐心的斯韦恩精心制定一个长期准备计划。首先是积蓄国力,为远征准备充足的兵源和物资。其次每年都派遣小股规模的劫掠者袭扰英格兰,尽可能多地索取丹麦金。不仅削弱英格兰的*力和国力,持续激化民族对立情绪,同时打探搜集情报信息。
(三)年夏天在精心准备10年后全面入侵英格兰的集结号开始吹响,这是丹麦维京人对英格兰发动的最大规模*事行动,甚至比年前的异教徒大*还要庞大。数百艘龙头战舰浪驶离日德兰半岛,朝着西南方向的英伦三岛进发。斯韦恩选择在诺森布里亚的桑威奇登陆,作为攻占英伦的第一站有他充分的战略考虑。诺森布里亚属于丹麦法区,首府约克曾经长期作为维京人在英格兰的大本营。这里的维京后裔人数多而影响力强,而且诺森布里亚距离威塞克斯最远也是最晚被征服的,英格兰王室在这里的统治根基最为薄弱,因此斯韦恩不费吹灰之力就控制诺森布里亚的大部分地区。在控制住北方后斯韦恩将矛头指向麦西亚境内的“丹法区五郡”,这些城市源于9世纪异教徒大*时期前来殖民的维京殖民者,每一座郡都由一个维京雅尔所统治,实施丹麦人的法律,而他们的共主是约克的诺森布里亚*权。那里的地区土地肥沃,北部大河亨伯河从这里流向北海,交通运输条件优越还扼守南北要冲,基本上是南北*权的兵家必争之地。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谁能夺得“丹法五郡”谁就掌握英格兰中部,南征还是北进就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开战不久斯韦恩已经掌控半个英格兰,但是他的任务远未结束,威塞克斯王国在历史上起家于南方。所以即便北部领地丢失依旧保持着不俗的实力,所以他不急于直扑威塞克斯王室的大本营--伦敦,而是慢慢地从外围逐步瓦解其势力范围。
(四)斯韦恩在对待被征服者的*策上恩威并施,大*每到一处只要开城投降则不犯秋毫,如果冥顽不灵则格杀勿论。他还将自己塑造成英格兰的解放者,声称他的敌人是昏庸无道的埃塞尔雷德二世,而不是昏君统治下的臣民。为了确保投降者的诚意的他要求被征服者提供人质和粮草供给,并将这些事宜交给自己初出茅庐的长子克努特管理。在强大的兵威和有利的*策下英格兰各个地区相继投降,温彻斯特、牛津、格罗切斯特、巴斯等威塞克斯传统重镇都接受他的统治,埃塞尔雷德二世已经从英格兰国王变成伦敦市市长。但伦敦市民不打算轻易屈服于北欧人统治,他们架设防御工事打算顽抗到底。然而埃塞尔雷德二世的行为再一次让世人们震惊,他没有与忠诚于他的*民们并肩作战、召集援*,反而趁着黑夜乘船逃离不列颠,跑到海对岸的诺曼底去寻求庇护。国王的出逃彻底摧毁英格兰人最后的士气,伦敦城也只能不战而降。年圣诞节斯韦恩在伦敦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宣告本次维京征服的最终结束。仅仅用了半年时间斯韦恩就实现对英格兰的完全征服,这片土地头一次被斯堪的纳维亚人全面牢牢掌控。北欧人的团结让他们拧成一股绳,与过去那些各自为战的异教徒大*不同,斯韦恩的英格兰征服是一次斯堪的纳维亚人团结协作的成果。维京人的团结来自于斯韦恩本人牢固的斯堪的纳维亚共主地位以及圣布莱斯之夜大屠杀所造成的丹麦人的群情激奋与复仇渴望,力量的集中让斯韦恩可以高效率实现他的作战计划。
(五)如今的日德兰是一个统一的封建王国,不再是昔日松散的部落联盟。在统一的中央*权下,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的资源都被动员起来,组成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北海远征*。大*的首领不再是维京伯爵而是丹麦国王,不论是统治地位还是威权层级,维京人已经与英格兰人不相上下。信奉基督教的斯韦恩减少两股力量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自从“蓝牙王”时代开始日德兰半岛的基督教就开始传播开来,斯韦恩受父亲影响是一个基督徒,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是一名维京英雄。他的宗教信仰让同为基督徒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感到亲近,大大减少被征服者的抵抗力度,盎格鲁撒克逊人普遍认为让一名新的强大的基督徒国王来统治并没有什么不妥。于是斯韦恩加冕为英格兰之王,登上自己的人生巅峰,这也是维京人首次将整个英格兰纳为囊中之物。然而他很快在4年的2月日溘然长逝,此时距离登上大位仅仅过去5个礼拜。面对众人的措手不及时一个名叫克努特的年轻人被人们拥戴为新任君主,他将继承父亲的大统,用智慧与毅力统治这个国家,并以“北海大帝”之名永载史册。
十六、埃德蒙二世
(一)埃德蒙二世(99年—年11月0日)因骁勇善战号称“刚勇者”,远胜其父“无主见者”埃塞尔雷德,称号刚勇王则来自他抵抗丹麦克努特大帝入侵的努力。埃德蒙二世是埃塞尔雷德二世之子,2年丹麦的斯温率*击败埃德蒙的父亲埃塞尔雷德二世后英格兰已被一分为二,但埃德蒙二世顽强抵抗、屡挫敌*,在埃德蒙病死后斯汶的儿子克努特大王完全控制英格兰,据说埃德蒙二世是在上厕所时被藏在茅坑下的维京人刺死的。克努特攻入威塞克斯时尚是王子的埃德蒙与麦西亚郡长埃德里克联合,但首鼠两端的埃德里克见丹麦人势大,率40艘战舰投奔克努特。当克努特攻向伦敦城时其父埃塞尔雷德病死,埃德蒙二世临危受命,登基后进入威塞克斯招募义勇抵抗丹麦人,很快发动两次战役并取得惨胜。接下来埃德蒙二世救援伦敦,击败克努特解伦敦之围。埃德蒙又在肯特大破克努特,丹麦*队连着他们的战马望风而逃,埃德里克亦反正。克努特战败后进入埃塞克斯,并蹂躏麦西亚。年10月18日埃德蒙在埃塞克斯的阿欣顿山下追上克努特,双方恶战。不列颠*略有不利,埃德里克便临阵倒戈导致埃德蒙惨败,埃德诺斯主教在内大批英格兰主教战死。埃德蒙无力再战与克努特议和,割让伦敦城、麦西亚等地,并许诺继续支付丹麦金。不久后埃德蒙二世被自己的侍卫刺杀(也有说是维京人所刺),克努特通过贤人会议的推选控制整个英格兰。
#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