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国人都看过这样一张照片。
黑白色调照片中的小女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留着一头乱蓬蓬的苹果头齐耳短发,小手紧紧握着铅笔,瞪着一双水汪汪的明亮大眼睛直视镜头,目光里闪烁着的尽是对知识的渴望。
这张照片一经发布,就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希望工程走进社会视野里,四面八方的资助金不断涌入,帮助许多贫困孩子实现了读书梦。
而照片的主角,这个叫苏明娟的女孩,也因这张照片,彻底改写了人生。
弹指一挥三十年悄然流逝,那个拥有明亮纯真双眼的女孩,她现如今怎么样了,她眼里的光是否依旧明亮?
时刻担心辍学的山村女孩
安徽省的金寨县,是华东地区最闭塞的山区之一,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是安徽省最典型的一块贫困硬骨头,贫困人口54万,占总人口的99%,几乎是人人贫,户户穷。
而苏明娟,就出生在这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里。
苏明娟年出生,父母都是面朝*土的农民,家里以务农为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家里每年的土地收成只够全家人吃三个月。
为了挣钱填饱肚子,苏父苏母什么农活都干,除了种地,还会养蚕,挖野菜,捕鱼,种板栗,苏明娟的父亲苏友良也时常起早贪黑上山砍柴,抓鳝鱼。
正因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苏友良和妻子不想让孩子在山区里一辈子过贫穷生活,而要走出山区,摆脱贫困,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
即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苏友良和妻子也没有放弃让女儿上学的念头,把苏明娟送进了当时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
年的秋天,7岁的苏明娟上了小学一年级,然而学费却成了压在苏友良夫妻心头的一块大石。
每学期六七十块钱的学费,在现如今看来不过是两三顿外卖的钱,可是对于一个山区贫困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是家里很大的负担。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虽然当时的苏明娟还很小,但是心里已经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意识,因此每当要交学费的时候,她都十分忐忑,不知道父母能不能拿出这笔钱供自己上学。
有时家里实在捉襟见肘,拿不出钱来,苏明娟几度差点退学,但是苏父苏母十分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便乞求校方先让孩子上学,学费会以后补交,苏明娟的学业才得以继续。
小学环境条件差,教室狭小破旧,冬天学校没有钱装玻璃挡风,蒙上塑料布又影响光线,苏明娟的小手生满了冻疮,紫红浮肿得可怕,没法写字。
她就每天拎着盛着木炭火的小火炉去上学,呼啸的寒风中,她在火上烤一下手,写一行字。
在幼小的苏明娟心里,在学校念书,就好像在走钢索一样,绳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断,因此她时刻紧张着,不知何时就失去了坐在教室的机会,她做好了随时辍学回家的准备。
山村女孩成最小人大代表
直到摄影师解海龙的到来,就此改变了她整个人生的走向。
年,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解海龙在大街上偶然看到“希望工程”的公益活动介绍,决心加入这个队伍为希望工程做事。
他成为了无偿志愿者,来到安徽省最贫困的山区金寨县,寻找摄影素材。
他走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看见一个小女孩背着缝补的书包赶路,经了解后,解海龙得知这个女孩每天上学都需要往返24里山路,这让他心疼又感慨。
解海龙觉得这个孩子太不容易了,他想要用镜头记录下这个六七岁女孩的故事,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山区孩子上学的艰苦。
于是他就跟着小女孩一路拍,直到女孩走进教室坐下。
这个小女孩就是苏明娟。
当苏明娟握着铅笔抬起头的那一刻,解海龙不禁愣住了,昏暗的教室里,他发现这个女孩子的眼睛尤其的明亮,不掺一丝杂质。
苏明娟看到一个陌生的叔叔在拍自己,也有一些慌乱紧张,那一刻,她的眼神里有些无措和惊恐,也有几分好奇和期待。
“那眼神穿透力太强,能直击你的心灵。”解海龙这样评价道。
就是这样的眼神,吸引着解海龙举起手中的相机,屏住呼吸摁下了快门。
这张主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一经发表,很快在全国走红,凡是看过这张照片的人,无一不为女孩那双明亮干净,渴望知识的眼睛而触动。
希望工程看到这张照片以后,立刻决定用这张照片作为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国内各家媒体也争相转载报道。
不少群众也被苏明娟的事迹所感动,纷纷解囊相助,想要为她圆一个“读书梦”。
李万是第一个向苏明娟施以援手的好心人,他自己也不算很富裕,但是会把微薄的津贴攒起来给苏明娟作补助,每学期都会给苏家寄去块钱,一直到苏明娟小学毕业。
也正是这笔钱,给这个风雨飘摇濒临崩溃的贫穷家庭带来了希望。
李万每次都是与钱一起寄过来的,还有他亲手写的信,上面充满鼓励与爱意的话语成为了苏明娟最大的精神支柱,到现在她都珍藏着这些信件。
除了李万之外,还有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心人给予苏明娟帮助。
从初中念到高中,天津的一位退休老人逢年过节都会给苏明娟寄一些糖果和生活用品,也有一些小朋友会把自己的零花钱寄过来,大学生则是把自己打工兼职的工资也寄来资助苏明娟读书。
中国人骨子里的善意让人们彼此互助,他人的援手让苏明娟感激得无以复加。
后来还有一对来自大连的老夫妇给苏明娟寄来了自己的退休金,父亲苏友良却拒绝了这笔钱,他对女儿讲道:“这钱我们不能要,因为我们已经有别人的帮助了。”
“你爸你妈还能干活,还能养活你跟弟弟。”
于是苏明娟将钱还给老人,老人却坚决不肯收,只是说别担心我们的生活。
在征得老人同意后,苏明娟把钱尽数捐给了希望工程,帮助其他需要资助的孩子们。
校方也得知苏明娟家庭条件困难,于是提出作为贫困生,可以享有元的生活补贴。
但是苏家依旧拒绝了,他们表示希望这笔钱可以给到更需要它的孩子们手中。
苏父苏母性格善良忠厚,最常教导孩子们的就是“知恩图报”,而他们也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榜样,逢年过节,苏明娟的母亲就会用自己的方式为资助过苏家的好心人做出报答。
她会给他们寄一些自己亲手缝制的布鞋,腌制的一块块老腊肉,虽然不值什么小钱,但却满满的都是一片赤忱真心。
这张照片在全中国家喻户晓,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成为了希望工程形象代表的苏明娟,要积极配合希望工程的宣传工作。
这时的她已经顺利读完小学,升入了初中,在课余时间,她受希望工程邀请,会频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有一次,别人对苏明娟说她几天后就要去北京开会,让她准备准备。
苏明娟懵懵懂懂,也不知道要去开什么会,直到来到北京,走入大会堂,才知道这是中国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那时的她14岁,是整个人民大会堂里最年幼的与会代表。
会后,苏明娟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
年,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她再也不是昔日那个时刻害怕辍学的小女孩了,她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
上了大学后,苏明娟也不再需要其他人的资助,学费由国家来出。
至于生活费,苏明娟遵循父母的教导,能靠自己的时候就绝不再麻烦别人,对于国家对贫困生的补贴,她希望这些补贴可以用来帮助更有需要的人。
她选择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平日里会靠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
她做过售楼员,也曾在北京摩托罗拉公司总部的人力部和财务部门实习过。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鲜花也总是伴随着诋毁。
她做售楼员的时候,有媒体指责她利用大眼睛女孩的名人效应去卖房子。
苏明娟无奈又委屈,她反问:“我为什么就不能做售楼小姐呢?”
在校期间,苏明娟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还拿到了国家奖学金,此外她还是学生会组织部部长。
兴许是自己曾淋过雨,所以苏明娟想为其他在滂沱大雨中的人也撑起一把伞。
苏明娟会将打工赚得的钱捐赠给其他贫困学生,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多次和同学一起赴山区支教,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知识。
一次暑假,苏明娟组织其他几个同学,去家乡金寨县的另一个贫困乡村做支教工作。
在那里的日子,苏明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她回忆起那次支教的体验:“孩子们上课的条件非常差,跟我上小学的时候差不多,四面通风,只有一个破屋顶,孩子们的家庭也都很贫困。”
想到这些,苏明娟心酸不已。
她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幸运,因为一张照片,就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而其他的贫困孩子,却还在泥潭里挣扎,梦想对他们来说是那么遥不可及。
一个苏明娟走出来了,可是大山里还有千千万万个苏明娟,他们当中有的人或许日后能够出人头地,而有的人或许一辈子也走不出山区。
照片改写人生,从白领到厅级干部
年,苏明娟顺利结束学业,进入了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正式成为了一名朝九晚五的白领。
步入社会的苏明娟依然没有忘记初心,她自己拿到的第一份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苏明娟的休闲时间也和其他女孩子一样,和朋友一起逛街吃饭,买衣服,在电视机前看时下最火爆的选秀节目《快乐男生》。
单位的待遇非常好,除了丰厚的工资以外,食堂还为员工提供一日三餐,和一套两居室的公寓,吃住问题都解决了,苏明娟攒下了不少钱,每个月都会寄给家里的父母。
苏家的日子在女儿的努力下,也逐渐改善起来,从家徒四壁,到翻修新房,黑白电视机也换成了彩色电视,欠下的债也还清了,过上了好日子。
除了给家里寄钱外,每年仍会定期资助贫困学生。
年,苏明娟和解海龙共同拍卖了那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版权,将拍卖所得的30多万元用于援建西藏的一所希望小学,给了数以千计的藏族孩子一个圆梦之地。
苏明娟的善举也引起了当地官方的注意,年,苏明娟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又有人指责她还在吃那张照片的红利,并利用这个当上了官,但苏明娟这个职位只不过是兼职团干,她不领取任何报酬,只是号召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