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秦国的军功爵制源自赵国,源自另外一个叫
TUhjnbcbe - 2023/9/30 15:52:00
SEO百度优化求职微信群 http://51info.org/fengshang/xinchao/8987.html

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大橙子漫谈中外名将系列(5)

主笔:大器晚橙

公元前5世纪有太多可聊的事了,所以我分成两章来写。

上一章说完了希波战争,本章我们把视角拉回到中原,坐标晋国,时间往回拨一个世纪,从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说起,即“赵氏孤儿”。

公元前年,晋国的正卿,顶梁柱赵盾去世,其子赵朔承袭,之后赵朔作为晋国的下*将率兵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大战,史称邲之战,之后,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女儿赵庄姬做了夫人。而后面的故事,分为了两个版本,《史记·赵世家》版和《左传》版。

《史记·赵世家》版:赵盾死后,奸臣屠岸贾诛杀赵朔及其全族,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拼死保护住了“赵氏孤儿”赵武(注1),程婴带着赵武隐居山中。后来赵武长大了,韩厥查明事情真相,找到赵武,赵武率*杀进屠岸贾家,屠岸贾就此被灭了族,而程婴为兑现当初与公孙杵臼的生死之约,伏剑自刎。

《左传》版:赵朔去世后,他的妻子赵庄姬就和赵盾的异母兄弟赵婴齐出现私情(也就是叔叔和侄媳妇通奸),于是赵朔的另外两个叔叔赵同和赵括便把赵婴齐放逐到了齐国(赵婴齐后来死在了齐国),赵庄姬大怒,联合了对赵氏有积怨的栾氏、郤氏,杀死了赵同、赵括,并灭掉了赵氏这两支,于是赵庄姬的幼子赵武便成了“赵氏孤儿”,在执*大夫韩厥的支持下,赵武获得封地,继承赵氏宗主。(注2)

不知大家更相信哪个版本,我个人偏向于《左传》版。

不管怎么说吧,两个版本的结果都是一样,“赵氏孤儿”赵武成为了赵氏家族的族长,他的孙子和曾孙就是我本篇要介绍的两位中国世纪名将——赵鞅和赵无恤。

上一章说到,公元前年,波斯帝王大流士一世率*北征多瑙河,就在这同一年,赵鞅在晋国也干了一件大事。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这一年冬天,赵鞅和荀寅带兵在汝水岸边筑城,向晋国的百姓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注3),用来铸造刑鼎,在鼎上铸着范宣子(注4)所制定的刑书。

赵鞅的这个举措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注5),一百年后,魏国的李悝在赵鞅“刑鼎”的基础上,写成了《法经》,然后被一个叫也叫鞅的人带到了秦国,以此为范本进行优化升级,变法图强,这就是“商鞅变法”。

这是赵鞅留在史书上的第一件大事,二十年后,他又留下了第二件大事。

公元前年,《左传·定公十三年》载:“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

我先说一下这件事情的背景,城濮之战后,晋国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而内部的*治结构则以十一大家族为主,轮流担任“六卿”(注6)。

这十一大家族分别是:狐氏、先氏、胥氏、郤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

进入公元前5世纪,这十一大家族逐个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剩下范、中行、智、韩、魏、赵六家。简单梳理一下这六家的渊源:

范氏的始祖是士会,再往前可以追溯到晋献公时期的大夫士蒍,就是我在之前篇章里提到的辅佐晋献公铲除公族势力的那位,是晋国著名的刑法世家,士会是士蒍的孙子,封于范,谥号武,即范武子,后代以范为氏,上文提到的范宣子就是士会之孙。

中行氏和智氏其实可以追溯到同一人,都是晋献公时期的大夫荀息,又名原氏黯,之前的篇章里也提到过,代表作“假道伐虢”之计,他有两个孙子,荀林父和荀首:

荀林父曾任中行之将,以官为氏,谥号桓,即中行桓子,就是中行氏的始祖;

荀首采食于智邑,谥号庄,即智庄子,就是智氏的始祖。

韩氏的始祖为晋武公的叔父韩万,采食于韩,谥号武,即韩武子。

魏氏的始祖为晋武公时期的大夫毕万,采食于魏,后代即以魏为氏,毕万的儿子就是晋文公的铁杆跟班、“五贤士”之一的魏犨,谥号武,即魏武子。

赵氏的始祖亦是晋文公的铁杆跟班、“五贤士”之一的赵衰,谥号成,即赵成子。

这六大家族互相吞并、联盟、攻伐,彼此盘根错节,关系极其复杂,成为了晋国舞台的主角。

赵鞅因为家族内部矛盾,杀了同宗的赵午,而赵午是中行寅(也就是荀寅,上文中和赵鞅一起铸刑鼎的人)的外甥,中行寅又和范吉射是姻亲,于是中行、范两家联合,共同讨伐赵鞅,赵鞅不敌,退守晋阳。

好戏来了,另外三家一看这么热闹,自己怎能错过,于是智家伙同魏、韩两家,以晋定公的名义帮助赵鞅,加入了战场,六大家族开始打群架。

毕竟是2V4,中行、范两家撑不住了,败往郑国。公元前年,赵鞅在铁丘(今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王助乡铁丘村)大败郑中行范联*,持续了五年的晋国内乱结束,中行、范两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赵鞅在铁丘之战中有一场激昂慷慨的演讲:“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志父无罪,君实图之。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设属辟,素车朴马,无入于兆,下卿之罚也。”(《左传·哀公二年》)(注7)

这就是赵鞅留给史书的第二件大事,不是这场战役,而是这次誓师演讲。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这么详细的论功赏爵的记载,不论是赵鞅灵光乍现,还是他蓄谋已久,这已然是百年后秦国*功爵制度的雏形,商鞅如果看到这段演讲,相信一定会打从心里赞许。——巧合的是,商鞅出生于卫国,铁丘也正好在卫国境内。

图:赵鞅剧照

接下来,赵鞅要做他此生的第三件大事,也是他最后一件大事:选定接班人。

赵鞅有二子,长子伯鲁,幼子无恤,按宗法制度,长子继承,他应该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伯鲁的。可是时代变了,他必须选择一位贤能的人继承,否则无法保全宗族。

最后,经过严格的测试,他选择了幼子无恤,并留下一句遗言:“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资治通鉴·周纪一》)

尹铎是赵鞅的家臣,一个非常冷静贤明、目光长远之人,替赵鞅治理晋阳,凝聚了晋阳的人心,赵鞅临终告诫赵无恤:如果晋国发生灾难,一定要重用尹铎,同时坚守晋阳城!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年,智家的宗主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家合力绞杀赵家,危机时刻,赵无恤想起了父亲的遗言,率领宗族退守晋阳城,这一守就是整整三年。

智伯瑶很聪明,没有强攻晋阳城,而是引汾水倒灌,将晋阳城墙泡发,《资治通鉴·周纪一》载:“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赵鞅和尹铎的苦心经营,终于换来了回报,没有晋阳百姓的众志成城,不可能守得住三年。

但是一直守下去也不是办法,必须反击,赵无恤在绝境之下,派出了天下第一辩客张孟谈,后者来到了韩康子、魏桓子的*中,晓以利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成功策反了韩、魏两家。

于是晋阳之战出现了大反转,赵、魏、韩联手,大败智家*,尽灭智氏一族。(注8)

韩、魏两家临阵倒戈不光因为张孟谈能言善辩,更因为智家势力实在太大,已经威胁到了其他三家的生存,如果赵家被灭,韩、魏两家也必定无法长久,所以三家联手灭掉智家是理性的选择。

另外其实还有一层原因,赵鞅时期,智家曾经借着中行、范氏之乱,想要驱逐赵家,在韩、魏两家的力劝之下才没能得手,但最后还是逼死了赵鞅的重要家臣董安于。

这位董安于,就是修建晋阳城之人。(注9)

所以,韩、赵、魏三家本来就有着很好的联盟基础,智家虽然实力最强,但和赵家有仇,和韩、魏两家的关系也不太好。除此之外,智家内部也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种种原因错综之下,导致了智伯瑶兵败晋阳城。

智氏灭族后,赵、魏、韩旋即又瓜分了晋国,“三家分晋”的局面实质上已经形成。

赵鞅谥号简,赵无恤谥号襄,父子二人就是后来赵国的奠基人,合称“简襄之烈”。

其实这两位并不是什么*事天才,我之所以要写他们,是想通过赵家这个缩影,映射出整个春秋时代的变化。

晋国从当年的“曲沃代翼”(注10)开始,就逐渐滑向了小宗篡大宗的深渊,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晋国国君大力扶植士卿势力,这就是十一家族,但没有想到的是,十一家族最后反噬了晋国国君,赵、魏、韩三家分晋。

而从赵鞅和赵无恤开始,整个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宗法制崩塌,郡县制萌发,刑法开始流行,*事战争又迭代了新的版本……这一切都在悄然进行。

和赵无恤一同剿灭智氏的魏桓子去世后,其孙魏斯继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魏文侯。

就在希腊那边伯罗奔尼撒战争打得尸横遍野时,魏文侯则在中国这边热火朝天的进行变法,彼时魏国人才鼎盛,有儒家宗师子夏、法家大咖李悝、地方能吏西门豹、慧眼识才的翟璜、铁骨铮铮的乐羊,以及一位从鲁国投奔而来的通晓兵、法、儒、史四家的大神,他们共同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注1:程婴用另外一个男婴掉包,然后与公孙杵臼合演了一出苦肉双簧,诱使屠岸贾相信,后来元代戏曲家把那个掉包的男婴改编成程婴的幼子。

注2:我个人猜测,赵庄姬和赵婴齐的奸情在赵朔生前可能就有了,赵朔这个人从晋楚邲之战后就从《左传》里消失了,不排除是被奸夫淫妇给谋杀的,那么赵武也就很有可能不是赵朔之子,而是赵庄姬和赵婴齐的私生子。

注3:春秋时期四石为一鼓,一石是现在的一百二十斤。

注4:范宣子是晋国的法家先驱,他在以往晋国法典的基础上,制定了一部刑书,即《范宣子刑书》。

注5: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铸刑鼎的不是赵鞅,而是春秋末期的郑国名相子产。

注6:“晋国六卿”即中*将、中*佐、上*将、上*佐、下*将、下*佐,其中中*将为正卿,相当于宰相。

注7:注意细节,这个时候县大于郡,郡在秦穆公时期就出现了,县则更早,在楚武王时期就出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郡才凌驾于县。

注8:赵无恤后来把智伯瑶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酒杯,智伯瑶的家臣豫让为了替主报仇,漆身吞炭,潜伏在赵无恤身边,伺机刺杀,无奈失手被擒。赵无恤很大度的释放了豫让,并脱下外袍递给他,豫让持剑刺袍以遂报仇心愿,之后伏剑自杀,这就是“豫让刺赵襄子”的典故,并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彼以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这两句名言。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范遥的原型就是豫让。

注9:补充一个小知识,《韩非子·观行》记载:“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这就是“佩韦”“佩弦”这两个词的来历,“韦”就是用熟牛皮做的绳子,“弦”就是弓弦。朱自清先生字佩弦,就是取自董安于的典故。

注10:公元前年,晋昭侯继位,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的规模大于晋的国都翼城,且曲沃桓叔颇得民心,后曲沃一系势力日盛,经过桓叔、庄伯、武公三代,在公元前年灭晋侯缗而代之,这就是“曲沃代翼”,晋国旧公族受到削弱。武公之子献公即位后为巩固君位,采用士蒍之计,诛灭桓、庄之庶族诸公子,公族势力再受打击。不久献公宠骊姬,欲立其子奚齐为太子,逼杀太子申生,逐公子重耳、夷吾,即“骊姬之乱”,此内乱使晋国公族丧亡殆尽。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国的军功爵制源自赵国,源自另外一个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