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雀斑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及其
TUhjnbcbe - 2023/9/1 20:24:00

单位:无忧文秘新学术部山东济南

雀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典型临床表现为位于曝光部位的、直径约1~2mm的边界清楚的色素沉着斑,儿童期即可发病,可持续终生[1]。雀斑的患病率较高,针对安徽地区的名在校大学生(-年)的调查发现,雀斑的患病率为19.00%,男女比率是0.46,男女平均发病年龄分别是12.42岁和12.88岁,雀斑患者中有阳性家族史者占50.60%[2]。虽然其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严重的面部雀斑影响美容,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现就雀斑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

雀斑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雀斑的发病有家族聚集现象,目前倾向于认为其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国学者通过对一中国雀斑家系患者进行连锁分析研究,将雀斑的易感基因定位于4q32-34区域[3]。有学者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MC1R,OCA2,ASIP,TYR和6p25.3等基因均与雀斑的发病有关[4-8]。遗传因素是雀斑发病的主要因素,光照影响雀斑色斑的外在表现,日光的暴晒或X线、紫外线的照射过多均可诱发或加重雀斑[9-10]。

2发病机理

表皮内一个黑素细胞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临近的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构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皮肤色泽的深浅与黑素的多少及分布有关。黑素细胞内的酪氨酸经酪氨酸酶催化形成多巴,后者经氧化作用生成多巴醌,多巴醌经一些列反应生成黑色素,生成的黑色素经树枝状突起运送至角质形成细胞中。雀斑皮损处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数虽未见明显增多,但细胞体积较大且树枝状突起明显,胞内黑素颗粒数量增多。具有雀斑遗传易感性的个体,过度暴露于环境中的日光、X线、紫外线中,导致酪氨酸酶活性增强,皮损处黑色素细胞产生较多成熟的黑色素小体[11-12],黑色素活性增加,其运送到表皮黑素单位内的角质形成细胞中的黑素增多,形成肉眼可见的局部小色素斑。

3临床表现

雀斑多见于浅肤色和干性皮肤的个体,一般始发于5~10岁的儿童,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皮损形态为点状、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针尖至粟粒大小或更大,颜色呈淡褐色至深褐色不等,多分布于曝光部位,一般左右对称出现,如面部(尤以双侧面颊部和鼻部为甚)、颈部和手背等处[1]。皮疹具有夏重冬轻的特点,因夏季日晒充足,色斑活动频繁,斑点数目增多,色加深,损害变大;冬季日晒较少,斑点数目减少,色变淡,损害缩小。皮损处雀斑的数目不等,少至几个,多者可达数百个,密集成群分布,但互不融合。较大范围的雀斑除累及鼻部和面颊部外,还可波及上下唇、上眼睑和前额部[13]。根据病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不难诊断雀斑,但临床上须将雀斑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3.1雀斑样痣

雀斑样痣亦称黑子,可分布于皮肤的任何部位,颜色较深,分布稀疏,日晒后色泽不加深,数目亦不会增多。组织病理表现为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增多,表皮内黑素增多,真皮乳头及表皮突延长,真皮上部可见嗜黑素细胞[14-15]。

3.2*褐斑

*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典型皮损为*色或淡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常对称分布于颧部,日晒后可加重[16]。

3.3颧部褐青色痣

颧部褐青色痣皮损为对称分布于颧部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灰色斑点,多发于25~45岁人群,女性多见,皮损数目不等,平均10~20个。本病病理表现为真皮层上部散在的黑素细胞,胞内富含黑素小体。

3.4咖啡斑

咖啡斑又称咖啡牛奶斑,多发于幼年,面部、躯干、四肢均可发生,典型皮损为淡褐色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斑,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皮损不消退,可单独发病或者作为神经纤维瘤病的伴发症状之一[17-18]。

3.5着色性干皮病

早期着色性干皮病可表现为雀斑样黑褐色色素斑点,色素斑可相互融合形成大的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皮损在冬季亦持续存在[19]。

3.6色素沉着斑

色素沉着斑多继发于局部的物理因素刺激,皮损为淡褐色、紫褐色至深黑色的色素斑,一般于数周或数月自行消退。

3.7脂溢性角化

脂溢性角化为老年人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肿瘤,好发于颜面、手背、胸背部,皮损为界限清楚的淡*色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表面呈颗粒状,其发生可能与日晒、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20]。

3.8太田痣

太田痣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痣,好发于有色人种,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损多单侧分布,为淡褐青色至蓝黑色的斑片或密集斑点,斑片边缘常渐变淡,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眶周、前额、颧部、颞区和鼻翼[21]。

4治疗

雀斑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患者一般无任何自觉症状。欧美人群与东方人群对于雀斑的认识不同,欧美人认为脸上有雀斑会显得可爱、活泼或性感,中国人则有“一白遮三丑”的论断,认为雀斑有损容貌美,所以面部的雀斑会给患者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祛斑治疗有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对自己容貌的认可度。

4.1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是治疗雀斑的基本方法之一。颜色较轻者可采用局部外用药物,起到减轻雀斑颜色的作用,常用的外用药物有3%氢醌霜、0.05%维甲酸乳膏和维生素E乳膏。

4.2物理治疗

雀斑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有冷冻、磨削、火针、电灼烧和CO2激光[22]等,这些治疗方法均是非选择性的破坏色素,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同时不良反应也较多,如色素沉着、瘢痕等。强脉冲光及一些美肤激光在治疗雀斑上的显著成效越来越被重视。

4.3中医治疗

常用的中医治疗包括祛斑软膏、中药内服方剂、针灸疗法、食疗祛斑和中药祛斑面膜等[23-24]。

5预防

5.1防晒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的日光照射,外出应遮阳或使用合适的防晒霜。由于日晒是雀斑色斑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日晒,尤其在夏季。

5.2餐饮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少食光敏性药物及食物,如补骨脂素、甲氧补骨脂素等;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愉快,避免忧思、抑郁的精神状态。切忌随便使用药物点涂,以免留下瘢痕,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6研究进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美容日益得到重视,很多雀斑患者选择通过医疗技术去除面部或暴露部位的雀斑。在雀斑的诸多治疗方法中,激光治疗雀斑有较好的疗效,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激光治疗雀斑是根据选择性光热作用的原理,使用可选择性吸收的波长,小于或等于热弛豫时间的脉宽,适当能量的激光,使色素颗粒瞬间爆破,而不损伤附近的组织,减少留下瘢痕的可能。常被用来治疗雀斑的激光有倍频Nd:YAG激光、Q-开关红宝石激光、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和IPL强脉冲激光。

治疗雀斑时倍频Nd:YAG激光的波长选择nm,脉宽7~10ns,大部分患者经1~2次治疗可治愈,不良反应主要有局部红肿、水疱或血疱形成等,术后立即用冰袋冷敷可减轻肿痛。术后注意创面卫生,避免感染,7~10d结痂可自行脱落[25-26],术后严格防晒,可减少雀斑复发。现有研究发现术后局部外用表皮生长因子乳膏/凝胶虽不能减少经表皮的水分流失,但是可显著降低黑色素量指数(MelaninIndex)和炎症后色素沉着(PIH)的发生率[27]。使用Nd:YAG激光治疗雀斑时两次治疗间隔约4~6个月。Q-开关红宝石激光的波长为nm,脉宽25~30ns,术后不良反应主要是可能会引起永久性的色素减退[28],现临床较少用于治疗雀斑。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波长nm,脉宽45~ns,其作用类似Q开关红宝石激光。临床应用显示该激光治疗雀斑高效且安全[29-30]。IPL强脉冲激光波长~nm,其冷却系统可降低周围组织的温度从而减少损伤程度,术后有轻微的烧灼感和暂时性红斑。该激光一次清除率低,需多次治疗[31-32]。

7小结

作为面部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雀斑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对雀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雀斑,为临床医生探索雀斑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病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不难诊断雀斑,目前,激光治疗雀斑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应注意激光的不良反应,日常生活中及激光术后均应注意防晒,防治结合,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1
查看完整版本: 雀斑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