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谈随陶庵回想录重返民国文学现场 [复制链接]

1#

主题:如何重返民国文学现场——《陶庵回想录》读书沙龙

时间:年9月24日晚

地点:雍和书庭

嘉宾:止庵学者、作家

谢其章藏书家、现代文学史料专家

史航编剧、策划人

袁一丹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宋希於青年文史研究者本书特约编辑

陶璀作者陶亢德先生孙女

主持:杨一中华书局编辑

主办:中华书局

陶亢德(~),谱名光燮,号哲盦、竹庵,笔名徒然、亢德、陶庵等,浙江绍兴人。早年在苏州当学徒,曾去东北谋生,上世纪30年代初因受邹韬奋赏识而任《生活》周刊编辑,后协助林语堂编辑《论语》《人间世》。年创办人间书屋,与林语堂合作创办《宇宙风》杂志。后创办亢德书房,主持太平书局。年后,曾先后在革新书店、上海群联出版社、新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任编辑。著有《徒然小说集》等,编有《北平一顾》《自传之一章》等,另有译作多种。

一部可以成为谈资

且很多内容引人深思的书

主持人:中华书局最近出版《陶庵回想录》,引发了一些小小的轰动。今天邀请几位老师来分享他们的读书心得,讲一讲书中涉及的精彩故事,看能不能把我们带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现场,感受当时的文化氛围。

止庵:陶亢德到年在世,这么一个跨度。他出道很早,上世纪30年代已经是上海文坛很重要的人物。他编的三本杂志——《论语》《宇宙风》《人间世》连接了很多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重要的作家都跟这三本杂志有密切的关系,包括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林语堂、老舍等。编杂志就是要广交朋友,比如说鲁迅、周作人失和很久了,但他们同时都跟陶亢德有联系。

他主要工作是在30年代,40年代以后人生就开始走下坡路,一直走到80年代。《陶庵回想录》其实就是记述了他上坡和下坡的过程,先写的是“我的后半生”,后写的“我的前半生”。他是绍兴人,有一种特别的风骨。这本书我读起来,最有意思的是这个人。陶亢德不是一个文学家,他完全没有想到这本书会出版,也没有想到这本书是一部文学作品。但他这么多年和文人打交道,当年中国的文脉确实很盛、很强,他用那个时候的文字写这部书,文笔非常干净,特别准确、鲜活。我觉得一个人写文章,写出自己的性格,而且不是故意写的——“我只说事,这里面见了我这个人”,这是文章最高的境界。

《陶庵回想录》有事实,有性格,有文笔,是一部可以成为谈资而且很多内容可以使我们深思的书,我们可以想到作者所经历的年代。我非常推荐这本书,我觉得如见其人,如逢其时,这是读这个年代的作品很少有的。生活中有一种人,他并不挑剔这个世界,但如果这个世界挑剔他,他会很清楚:“我不为难你,但所有人对我的为难我绝对清清楚楚。”我们会想到同为绍兴人的周氏兄弟,他们全是这样的。

关于上世纪30年代,我们读过很多很多的相关文献,但这本书确实跟其他的书不一样。比如关于邹韬奋的轶事,是我们在别的书里没有见过的;比如讲到老舍,他到底怎么成为一个职业作家,陶亢德在里面起了多大作用,特别是《骆驼祥子》这本书他起了多大作用,以后两人怎么关系又不好了;还有陶亢德编的一些杂志的情况,我个人觉得这些东西都很重要。但我更看重的是另一点。

大家知道苏联出过一本书叫《一个人的遭遇》,肖洛霍夫著。《陶庵回想录》这个书的很大价值就在这里——作者写的一些经历,之前我们知道一个名字,或者说一点概念,但没有一个人切实地好好记述下来。这个书确实补充了很多我以前不清楚的事情。而作者个人的遭遇,和我们的时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再有一点,这本书写作的时间是80年代初,大家已经开始可以说点话了。他是年死的,正好他生命最后赶上这个时候了。归纳起来,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一个人在一定的年龄,畅所欲言讲了他一生的遭遇,跟我们父辈或祖辈的遭遇有一些相合之处。我想这大概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有别于相关的文史回忆录的地方。

陶亢德与长子陶明、长女陶洁(年)

他编辑的期刊和催生的作品

是文学史绕不过去的

谢其章:本书特约编辑宋希於直接跟陶亢德的后人打了五六年的交道,玉成此事,这个书出来他有一大半的功劳。

宋希於:我第一次知道陶亢德这个名字,是小时候在奶奶家的书架上翻看爷爷留下的老书。有一本书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年9月出版的《鲁迅书信选》,内容丰富,却有很深的时代烙印。“编后记”中说书里的许多收信人,鲁迅跟他们通信的时候如何如何,后来随着时代变化,这些人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就有陶亢德。

很多年后,当我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坛感兴趣的时候,发现陶亢德这个名字是绕不过去的,他编辑的期刊和催生的作品也是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但他在40年代走错一步路,付出了后半生的代价,吃尽苦头,非常惨痛。

年,我看到陶亢德先生的长女陶洁老师写了两篇文章刊登在《南方周末》上。文章说起鲁迅给她父亲的信是怎么流失如何被拍卖的,她根据父亲的回忆录详尽地做了阐述。我因此知道陶亢德先生留有珍贵的回忆录,意识到它肯定有很丰富的史料价值。通过一位朋友——上海图书馆的祝淳翔先生——的帮助,我给陶洁老师写邮件,说起这本回忆录能够填补文学研究的空白,建议正式出版。后来中华书局愿意接受《陶庵回想录》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又花了好几年时间,这中间我也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

我对陶亢德先生的定位是“编辑家”。大家听说过出版家、作家,在编辑后面加一个“家”字很少见。我这么定义是因为他在三四十年代编辑过几个重要的杂志,包括《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在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有“论语派”的称呼,“论语派”曾经被污名化,现在我们更多地看到它正面的价值。陶亢德也催生了很多著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老舍的《骆驼祥子》。虽然他跟老舍先生后来有了不愉快,但是《骆驼祥子》由陶亢德助推而诞生,他也将此书手稿作为珍贵的新文学文物完整地保存下来,功不可没,毋庸置疑。他的编辑经历和经验,他的编辑成果和伟业,都凝聚在《陶庵回想录》之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值得大家去阅读。

刊有陶亢德《谈杂志》的《风雨谈》杂志第一期

书里大家还会读到一些文坛的轶闻趣事。比如老舍、邹韬奋、林语堂,大家以往看到的多是那种高大正面的描述,很少看到他们在聚光灯背后与常人相同的喜怒哀乐,陶亢德的回忆弥足珍贵。

附录里收入了一些关于陶亢德的文章,包括亲人们的回忆。当时请家属写这样的文章,就是考虑到需要通过更多视角来呈现陶亢德这个人,子女对他一生也有另外角度比较完整的观察。我觉得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陶洁老师所写的两篇关于父母的回忆文章。陶亢德的同辈朋友周黎庵在年给上海的一位文学研究者的信中说,陶亢德夫人“虽然是荆钗布裙、贤妻良母型人物,但学问非常之好”“尤其熟于近代文坛掌故”,陶洁老师写母亲的文章就充分阐明了这位平凡女性的伟大。她对于父亲怎样教育六位子女的细节也写得非常透彻,很值得各位读者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读一读。

当我们重返遥远的历史现场

会选什么样的人作为导游

袁一丹:我查了一下跟陶洁老师的通信,大概是在年3月份,也是通过《南方周末》看到陶老师的长文,谈《骆驼祥子》的出版过程,这篇文章援引了当时还没有出版的回想录。我的专业背景是中国现代文学,我们在谈年代的小品文热,特别是谈到以上海为中心的小品文杂志时,大家知道陶亢德是一个很重要的操盘手,他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许多名篇的“助产士”这样的角色,所以就想知道回想录大概会有什么样的内容。

我通过北大英文系的高峰枫教授联系到陶洁老师,给她写信。当时陶老师已经大部分时间在美国,正好4月份来北大出版社处理一些相关的版权问题,我就跟她约在承泽园见面。陶老师十分健谈,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她父亲母亲和自己的一些经历跟我分享。因为当时我正在参与《龙榆生全集》的整理工作,就想回想录能否通过上海古籍来出版。后来才知道希於跟中华书局也有类似的构想。经过了五年时间,今天这个书以这么精美、完整的面貌问世,不仅给现代文学研究界,也给一般的读书界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所以今天大家有机会来谈这本书的价值。

另外一个小插曲,在陶亢德的朋友圈里,大家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