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文明》理论篇一
本文将以完全不同于当代教育背景的全新世界观定义人类文明,作解当今人类文明面临的重大课题。
文章略长,耐心不负卿。
人类文明是什么?为什么出现了东、西方文明泾渭分明的格局?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知道文明是怎么来的。
人类文明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行为是意识的结果,所以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人类文明成果。即,人类文明是人类意识指导行为的结果。而意识是有路径的,我们称之为“思维方式”。所以,搞清楚人类的意识路径,就会明白人类如何发展出不同的文明,也就能明白和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
何谓意识?
意识分为心源意识和脑源意识。心源意识包括心灵意识和性情意识;脑源意识包括逻辑思维意识和混沌思维意识。所谓思维方式不同,就是思维以什么样的意识路径呈现。
万物有性,赖天地变化之机以呈其态。人生于天地,为万物灵长,窥万物之性而识其变化之机也。然人类的行为方式却不尽相同,行为结果也异同。原因就在于窥万物之性的方式不同,也就是所谓的世界观不同。所以理解和掌握的万物变化规律也会因为这种不同的世界观而体现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的不同,进而影响到结果。而这种窥视万物的不同方式体现在人的生理结构,即内、外感官的差别。内感带来的是心灵与情感的心源灵性意识和性情意识,外感带来的则是大脑运算的脑源逻辑与混沌思维意识,不同意识主导的思维路径所呈现出的世界观造就了不同的客观认知,不同的客观认知指导实践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文明结果。笔者将这种感官差别影响思维而得到迥异结果的过程的原因归结为是人类思维的意识路径的不同即“思维方式”异同。
人类文明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呈现的?为什么会形成东西方文明如此不同但共存的文明格局?
从人类文明史之于人类所生存的环境的角度来看,可以考证的最早的人类文明距今也才万年左右。却形成了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治理念、社会结构、人文思想等诸多方面如此不同的世界文明格局。即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东亚地区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从现代的视角来看,这两类文明从诞生之初就如此不同。是什么样的情况形成并延续着这样的文明格局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人类的认知说起。什么是人类的认知方式?感官口、耳、眼、鼻、舌、身这些感觉器官所感知的外部客观世界,以及由内部的心之灵感悟的感性世界,即客观认知与感性认知。客观认知属脑源意识认知,感性认知属心源意识认知。不管什么样的认知,其认知窗口都是外感器官,然后进行意识处理。处理的过程由于心、脑源意识路径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过程,即思维方式差异,最终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可以说,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完全是由于人类生理构造的自然结果。
客观认知是对客观事物逻辑的思维过程,而感性认知是对客观世界所呈之象的心灵感悟过程,这两类认知会形成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我们知道世界观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方法论,而方法论是人类解决客观世界问题的方法。所以人类文明在客观世界中的不同表现,正是这种不同世界观解决问题时方法论不同的体现。
在不同文明不同地域内各类认知方式的人都同时存在,可为什么就形成了各自认知方式单独发展的两大类文明平行至今的情况呢?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各自独行发展的格局。
笔者认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因生存条件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气候原因、人口物产等因素形成的地域生存方式的差别,使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身生存的思维角度,并以此形成记录符号而使文明的思维方式固定下来。
生存方式受客观环境影响。远古时期人类靠狩猎采集食物为生,只有血缘近亲小范围的社会协作,因此社会行为表达也只限于简单的肢体动作、表情动作以及简易的语言符号。随着人类学会使用工具,驯化动物、植物,以及生产能力不断的提高,能够生产足够多的食物,人口便逐渐增长聚集,形成聚落。人口多了就会有更多的协作发生,就会有更多的社会行为,就需要更多元丰富的表达。人口的迅速扩张又会带来资源的紧张,就会引发聚落间的纷争,且有不时的天灾袭扰,这个时候就需要有组织的行为应对时变,早期的治理文化便逐渐形成。做为人类最早的聚落形式,不同地区聚落内因生存环境而产生了不同的生存认知方式,人类不同文明的雏形就此诞生。
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欧亚大陆就于不同时期产生了这两类文明。目前学界公认的两河流域最早出现农业文明,本应该发展出农业文明该有的稳定安逸的文明特征,奈何无险可依,被周边发展起来的强势文明袭扰,加之自然灾害的不时侵袭使其没有稳定的环境基础而不得持续。环地中海以及西欧地区多山且纵横交错,盆地平原众多,气候相对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农牧业发展,逐渐形成众多人口聚居区。但各地区各领域资源并不平衡,所以在随后的发展中,具有资源配置作用的商业交流成为这种众多自治地区文明交往的主流。为了方便记录交易达成契约,便发明了用于精确表达的语言和文字符号。从现代认知的角度可以说,西方印欧语系及其表音文字是商业文明的结果。
相对于西方文明而言,欧亚大陆东端的东方文明则是神秘的。因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以及云贵高原等这些天然屏障的保护,被以竞争意识为主的强势文明趋离遁往或源生于东方的先民并没有那么多强阾环伺,且资源充沛,因此农业文明得以安稳发展。东方先民们主要担心和抵御的是自然的侵袭。不同于西方商业文明中产生的要求精准表达契约行为的记录符号,东方农业文明主要是在和自然现象打交道。自然现象并没有准确的行为表现,时刻都在变化,但在变化中自有其规律,先民们发现这种规律是有迹可循的,且这些规律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将这种自然现象之于人的意象通过符号记录下来。比如,从目前发现的远古农业文明来看,都有自然图腾崇拜的现象,人类的祖先将消除未知的恐惧和祈福风调雨顺而得收成的愿望寄托于崇拜对象,以至于出现了当时普遍的祭祀行为,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社会活动,记录符号便随之产生,中国最早出现的甲骨文便是记录祭祀占卜结果的文字。这种文字表现的是占卜结果的意象,即所谓的象形文字。不同于西方文明表音文字直接表达语言的精确性,东方文明语言本身就是意象表达,所以东方文明象形文字同时具备表音和表意功能。
语言文字是思维方式的体现,而人类文明是将思维意识通过语言文字记录、传承而延续下来的。所以,语言文字就是人类文明思维方式的定式。某一文明的语言文字一旦确定下来,该文明中形成文化的思维也就固定下来了,且文化以这种语言文字的思维方式在教化传承。这就是东西方文明因文明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迥异结果平行发展至今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人类文明形成的本质,是由于人类自身的生理结构所构建的认知方式,作用于外部客观世界的结果。而认知路径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即方法论,作用于客观世界便发展出了不同的文明现实。
语言文字是如何固定人类文明思维方式的?传统中国为什么不会产生科学?
人类文明早期,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同时存在以竞争意识为基础的早期商业文明和以守成意识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为什么这片区域最终却发展成为从现代视角来看的单一西方商业文明领域?
商业文明是以竞争意识为基础的强势文明,具有主动性、进取性。西方商业文明有一句著名的注脚:要么发展,要么灭亡!正如今天自由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局面。人类欲望延伸的困局业已形成,而现阶段人类并没有建立起能够平衡自身文明发展的认知,灾难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正是商业文明这种强势的背景,随着内部发展,资源分配发生变化而使原来利益格局不可持续,就有了对外扩张或是转嫁危机的需要。这种依靠发动战争来解决竞争困局的意识动机,至今未曾有丝毫改变。而这类战争常常是以获胜方强使战败方接受自己文明意识的过程。所以,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这类频繁发生的冲突,使区域文明的交流逐渐形成思维方式相近的语言文字,即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这类表音文字的基础架构是由不具有任何语意的单音节字母构成的。在基础语法条件下,随着对客观世界表达的需要,由字母组成新的词汇,词汇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它的优点是表达精准,可逻辑性强。但同时问题也很突出,即向新的领域逻辑深入需要创造大量专有词汇。这就造成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理解的前提是要先学习数量庞大且完全陌生的专有词汇,给跨领域学习研究带来先天性阻碍。且随着专业发展越深入越具体,这种跨领域认知学习的阻碍就会越大。所以在这种自身越发展越不能兼顾其它方向上客观认知的情况下,一旦该领域逻辑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该领域原有逻辑结果往往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逻辑的证伪。逻辑是需要客观条件的,但没有主观运思的客观一定是片面的。譬如,一些人感受到的客观事物,在另一些人看来总有其它角度的理解。把前一种称为科学发现的话,那么后一种就是科学证伪。但每一种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逻辑的客观发现都叫创新创造。因此,科学是以客观结果为导向的研究,结果就是客观世界。比如我们常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此这种结果导向思维,科学会以病在头和脚的客观结果导向逻辑展开。然以东方视角来看,头痛就一定是头病吗?很显然其思维本质上是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认知,即“眼见为实”的外感器官所能感知的客观世界。在面对没有客观实物的意识层面,就只能将意识指导行为产生的结果作为逻辑依据,而不能解释行为结果的驱动源头,即没办法逻辑意识本身。
印欧语系表音文字就是对语言的表达,文字不具备单独意义。是商业文明要求客观精准表达契约逻辑所产生的表达符号。对客观的联系过程就是逻辑的过程。而逻辑是线性的,逻辑标的是客观具体的。印欧语系及其表音文字正是建立在这种思维基础之上的,所以其表达形式只能通过逻辑思维方式展开。笔者将这种以客观标的为逻辑依据的思维方式称之为“具象思维”。由这种思维方式发展出来的人类文明即西方文明,笔者称之为“具象思维”类文明。
然因地理上的阻隔,在亚洲东部产生了与上述文明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文明,即以汉字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以及受到中国影响的东北亚地区和东南亚部分地区,即东方文明。汉字不同于西方表音文字,其基础单元就是字本身,字即是文。其构造有六书之称,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最早的汉字是作为记录占卜结果用的甲骨文,思维方式源于上古伏羲做八卦以类万物的类象式表达,六书即类,字即象,以成文。汉字相对于表音文字的特点很明显。首先汉字可以不依赖语言自成表达体系,言简意赅,表达效率高。譬如,不同语音群体只需学会汉字即可不用语言交流,而表音文字有口音不同所形成的音节组合不同的问题,所以语言发音不同就意味着词汇组成完全不同,导致语种过多。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可谓十里一音,互相听不懂是常事,但是能用汉字无障碍的沟通。其次也不存在表音文字对新领域新知识需要创造单独表音而不知其意的词汇的情况。汉语在新领域只需将类象意义的单字组成新的词汇即可。只要理解单个汉字的意义便能懂得词组的衍生意义。所以汉字使用者可以无表达工具理解障碍的跨领域学习思考,这样就可以形成多元完整的世界观,即整体观。汉字使用者一生所接收到的信息量要比表音文字使用者多的多,思维效率高的多以及思维频率快的多。汉字使用环境内一般很少发生只向某一领域逻辑而不顾其它客观条件所导致的结果变化而证伪。因为即便使用汉字进行逻辑,也不存在语言认知障碍形成的逻辑闭环,所以总有其他角度的认知参与,很容易对逻辑结果证伪。自然也就不需要强逻辑式的追问,当然也就不会有逻辑式的发现创新了。譬如,决策行为给出战略方向,执行层面运用战术具体执行。执行层面需要面对的是具体事物,它当然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在具体客观层面思维。每一个具体细节都是具体的客观新发现,这就是西方所谓的创新逻辑;而决策行为是站在整体观的角度运筹思量,当然就不会也不必要去具体层面具体发现创新了。因此,这里的决策行为需要的是类象思维,执行层面则需要具象思维。东方文明整体观的混沌意识思维状态成为主流的情况下,意味着只向一个方向具体逻辑的认知很容易被证伪,而不会得到刻意发展,这也就是东方文明没有产生类似于西方文明具体逻辑方向上的科学发现的根本原因。并非今人所诟病的某一文化认知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是东方文明本身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笔者将这种整体观思维方式称之为“类象思维”。由这种方式发展出来的东方文明称之为“类象思维”文明。
综上所述,东西方文明是人类思维两极践于实的自然体现。
正如,人类的各种思维意识都是人性的体现,而人性是自然属性,改变了或消灭了某一部分,就意味着人类性质的改变,人还是人否?就好比,人的手和脚都自认为自己是真理而要求去掉对方一样。不同意识本身就是人类自身生理构造的结果,各具不可取代的作用,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根据各自特征协调运用才是正解。东西方文明显然是这种不同但对称互补的思维意识的结果。今天人类文明交汇期遇到的所有问题,说白了就是人类不同思维意识碰撞带来的问题。这种一方要改变另一方,或者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消灭另一种意识的认知,都是徒劳的,因其不符合自然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当今人类对人类文明的认知还处在相对幼稚的阶段。
不同思维方式有其自身的认知和发展规律。今天国人懊恼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等现实,会在对人类文明不同意识不断的认知过程中消弭。取而代之的是对不同文明思维意识认知如何恰当结合应用的人类文明未来的认知格局。
未完待续…
《大衍文明》旨在为中国知识界提供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为中国人“走自己的路”建言。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