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看这部海药本草就知道当年广州的药材 [复制链接]

1#

珍珠

海红豆

芦荟

壁画中的唐代海运情景

《海药本草》

“海外药物的传入自然不是从唐代开始的,《海药本草》也不是最早记载海外药物的……当然隋唐五代时期在收集外国药物方面,没有一部能比得上《海药本草》之详备”——《岭南科学技术史》中的这段话,简明扼要地点明了《海药本草》的价值。在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宝库中,这部由曾居广州,世业香药的五代前蜀人李珣著就的巨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是那一时期广州繁盛、宏大的药材贸易的直接反映,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技术交流的一个注脚。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姑娘们爱的珍珠和芦荟

就是这部书最早介绍的

中国的海外贸易开展很早,自然带来大规模且种类繁多的物产进出口。参与贸易的各色人等中,不仅有中国人,也有许多外商。有的外商,在中国已经住了好几代。李珣就是这样一位。他“其先波斯国人,随唐僖宗入蜀”,也即定居于中国的波斯商人后裔。由于定居日久,已经深为中国文化所同化,是五代花间词派的著名词人。但他在历史上,更主要还是以药学家、本草学家所知名的。他的弟弟李玹也是以香药为业,此外还花费大量时间炼丹,所以也精于“金丹”和医药。

李珣所著《海药本草》,收载了唐五代时期传入中国的种药物,绝大多数来自海外,仅一小部分产于今天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介绍和总结经海外贸易传入中国的外来药物的专属本草著作。当中大多记载了产地,以利查考。

全书共分玉石、草、木、兽、虫鱼和果六部。第一部玉石类载玉屑、波斯白矾、石硫*、金屑、银屑、阳起石等药共11种;第二部草类载药达39种,主要有人参、木香、通草、昆布、海藻、阿魏、延胡索、补骨脂、仙茅、白附子等;第三部木类载药49种,如丁香、沉香、乳香、降真香、槟榔、龙脑香、芜夷、没药、安息香、海桐皮、胡椒、椰子等;第四部兽类载象牙、象胆、犀角、腽脐脐4种;第五部虫鱼类载药15种,如牡蛎、秦龟、真珠、石决明、鲤鱼、青鱼、海蚕砂、蛤蚧、贝子、甲鱼等;第六部果类载豆蔻、荔枝子、橄榄等10种。有16种为首次在本草中正式记载:包括车渠(即砗磲)、金线矾、波斯白矾、瓶香、钗子股、宣南草、藤*、返*香、海红豆、落雁木、莎木、栅木皮、无名木皮、奴会子、郎君子、海蚕。今天姑娘们美容常用的珍珠和芦荟(奴会子),就是经由《海药本草》的介绍,才为国人所广为采用的。

有研究者指出,《海药本草》虽收药仅百余种,二万余字,但所引之书,包括《尔雅》《山海经》等40余种。结合他的诗作,可以知道他为了编写这部著作曾经专程从成都东下,在沿线各主要码头考察,从外商、医生和药工中搜集了大量资料。由此可见其著书态度之严谨、郑重。

家族事业加上专业精神为海贸繁荣做了时代记录

之前涉及这一领域的著作,如《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胡本草》等,但都不及《海药本草》齐备。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李珣居于唐末五代的时间点上,又有家族事业之特色,深谙整个唐代输入外国药物的情形,较之前人掌握的一手材料更多。

唐代,经由长达1.4万公里,由广州直抵红海、阿拉伯海巴士拉港的“广州通海夷道”,带来了海外贸易的前所未有的扩展。中外药物、药学,乃至医学的一些领域,实现了大交流。学识渊博,兼通医学的李珣,亲眼看到了经由广州港输入的各种各样的外来药物。唐代的广州,“江中多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珠宝、积载如山”。唐穆宗时,波斯大商李苏沙——也即李珣的先祖——贩运到中国的海外珍贵药材沉香之多,可造一座亭子。当时经海上贸易传入国内的海外药物有龙脑香、无食子、安息香、紫矿、阿魏、波斯枣、偏桃、胡椒、登惹等20余种,《新修本草》记录30余种,《本草拾遗》记录80余种。记录数量的不断增加,表明国人对海外药物的了解和认识都在深入。

众多海外药物的传入,大大丰富了中国药物的种类,促进了民间使用海外药物的实践。但是也正如学者王棣等所言,之前的本草学著作都是将外来药物与中国本土药物混杂起来收载,查找极为不便。由于对海外药物的情况了解不够,所以前代本草在收载海外药物方面还存在着种种缺点,例如对海外药物的产地、形态、功效、性味、炮制、使用、禁忌等方面的记载还很简略,甚至错误百出,影响了海外药物的准确应用。更重要的是,此时距离《新修本草》颁布已近年,从海上进口的许多海外药物还未被收入本草学著作,未被民间广泛使用。《海药本草》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

过半“海药”今岭南有植助力本地医药学发展

“他的词中,还形象、准确地大量描绘了扰榔、椰子、登葱花、象、猩猩、孔雀、瘴雨、朵珠、越王台等岭南特有的景物,表明他对广州的风土物产习俗是非常熟悉的。再加上他的词对由蜀经巴东、入两湖、越南岭、到广州的沿途景物的描写,我们似可断定,李珣曾到过当时海外药物传入的主要港口和集散地——广州”——经由王棣先生的这一段论述,我们对李珣与广州的关系略作勾勒。

有学者统计,《海药本草》中记载的药物,有约66种在今天的岭南地区能找到。可以说,它大大丰富了岭南传统医药文化。它在药性方面分为温、大温、微温、温平、平、冷、寒、微寒、大寒。在药味方面分为酸、甘、咸、辛、苦、涩、辛苦、苦涩、酸涩、甘咸、酸甘、咸涩、酸咸涩,充实、发展了前代本草对药性药味的认识。它对“偏方”的重视也是一大特色,每味药的功用主治后常附有偏方,便于临床运用。由于李珣兼通医术,所以《海药本草》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可称一本简易版的“医疗手册”。

学者还指出,《海药》首次记载的岭南药物有9种,即:瓶香、钗子股、海红豆、落雁木、宜男草、栅木皮、无名树皮、郎君子、海蚕沙。这些药物为后人研究和使用南方药物,特别是岭南药物,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有些岭南药物,在《海药》收载后,直到现在仍为中药学中的常见药物。如年出版的《中药学》一书,介绍了全国多数地区常见的近五百种中药,其中荜澄茄、降真香、海桐皮、珍珠等4种岭南药物,就是经过《海药》收载之后,才逐渐为后世广泛了解和使用,最终成为现代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们指出,《海药本草》的出现,其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自魏晋至隋唐海上贸易的发展,尤其是以广州为主要港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所带来的中外药物交流的兴旺。《海药本草》,充分反映了在唐代海外贸易发展带动下的海外药物传入中国的盛况,也表明国人对于这些舶来品,当时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