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慢性病患者的福音中医扶阳医学治疗常见十大 [复制链接]

1#

中医扶阳医学治疗常见十大慢性病之一“冠心病”解析

大家好,我是中医扶阳医学传承人任玉金,中医扶阳医学对常见十大慢性病的认识与防治有着独特的见解,从本期开始,我们一一认识它们,从而更好的防治它们,我们先从“冠心病”开始。

1.冠心病的病因分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的“胸痹”、“心悸”、“晕厥”等范畴,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冠心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分析诸因,皆为五脏阳虚所致。

1.1寒邪内侵:寒为阴邪,主收引,既可抑遏阳气,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本病。《医学正传·胃脘痛》曰:“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素体阳衰,心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诚如《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1.2饮食失调:饮食不节,尤恣食生冷,过食肥甘,以致脾阳受损,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郁胸中,胸阳不振而成胸痹。

1.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致脾运失健,肝失疏泄,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通,而发胸痹。

1.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失运化,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煦,阴寒内侵,血行滞涩,而发胸痹。

1.5年迈体虚:年迈之人,肾气亏虚,肾阳虚不能鼓动五脏之阳,致心阳不足,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即所谓“不通则痛。”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即所谓“不荣则痛”。

2.扶阳医学思想对冠心病的认识

扶阳思想,肇始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寒者热之”,奠基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扶阳气贯穿于六经病中”,经晋唐至金元的探索及明清医家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发,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本质是扶助人体脏腑之阳气。至清末郑钦安始成一派,郑钦安在其《医理真传》中写到“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认为阳气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主张“阳主阴从观”,认为“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治病“首重扶阳,元气为本”,“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用药“擅用姜附桂”等温热之品为主,故又被称为“扶阳学派”。近代有祝威菊、李可、卢崇汉等大家,均以善用“姜附桂”,自拟方多次救心衰病者于濒危,而享誉中医界。

扶正祛邪是中医学的特色。《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扶正中又以“扶阳”最为重要。在治疗胸痹时,调整阴阳是以扶阳为先,“阳主阴从”;“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在补养气血又以益气为先;在调补先天之本“肾”与后天之本“脾”时,均以扶阳补气为先;用药均以温阳之品为主。通过扶阳,可不治痰而痰自去,不治饮而饮自消,不治痛而痛自止。

“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医法圆通·卷四》强调了阳气在人生命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凡人之身皆赖一团真火”,“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他在对胸痹的治疗中,充分重视三焦及相关脏腑的阳气,主张用温热药来“补阳”,如附子、干姜、生姜、炮姜、肉桂、桂枝、吴茱萸等,并认为“学者即在这三焦气上深取化机,药品性味探取化机,便得调和阴阳之道。”其中附子为扶阳之首药,用于补肾阳;干姜为补脾阳主药,桂枝用于补心肺阳气主药,肉桂用以补下焦阳气,吴茱萸为补厥阴阳气主药。临床用药上,选用温里药相互配伍以助阳散寒,兼通脉止痛;温里药与补益药配伍以温补阳气,兼行血防燥;温里药与理气活血药配伍以温行气血,兼活血止痛;温里药与化痰药配伍以温化痰涎,兼宽胸止痛;温里药与收涩药配伍以固涩正气,温阳止痛。

3.扶阳医学思想对冠心病整体治疗的指导

郑钦安先生的“扶阳”理论与方法,在现代治疗胸痹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如擅用“四逆汤”的李可先生,以其破格救心汤(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高丽参、山萸肉、龙骨、牡蛎、麝香等)成功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证(包括肺心病合并呼衰、肺性脑病)。多位医家运用“补阳”和“补气”为主旨的方法治疗胸痹,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亦充分说明了“扶阳法”理论在治疗胸痹临床中具有实际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心阳内虚,温运无力,不仅易导致血行迟缓,心脉失养,亦易引至外寒内侵,盘踞阳位,或水气不化,痰浊内生,复令气血往来受阻,继而血行不畅,经脉淤阻。扶阳医学认为冠心病用药配伍原则应以扶阳、行气、活血、化痰为主,以化瘀开郁、行气活血、消痰行水,如附子,川芎、丹参、三七、红花、没药、降香、麻*、细辛、半夏、瓜蒌、薤白等。

在此着重介绍一下附子的药用机理。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附子)之一,四大主药又称之为“药中四维”,郑钦安称其为扶阳首药,可见其重要。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一般温阳药只具温通之性,而附子为温补阳气之第一品要药,既可通阳,又可补已损之阳,正合胸痹“阳微阴弦”之病机。汪昂《本草备要》曰:“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药性赋》论其散寒温阳效专力宏。曰:“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阳之厥逆。”《本草新编》论之更详,对其效用更为推崇,曰:“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大毒……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镇静也。去四肢厥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在配伍上,附子配麻*,温阳解表;配桂枝,温经散寒;配干姜,温中回阳;配苓术,温阳利水;配人参,温阳益气;配大*,温阳泻热等。

“扶阳医学”医家均为善用附子者,其中祝味菊则是广用附子的杰出代表,称“附子通十二经,可升可降,为百药之长”,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配伍方法,为后世使用附子提供了宝贵经验,如用附子与磁石、龙齿等合用,创造了温潜法,并加用枣仁、茯神,用治心肾阳虚,虚阳上浮诸证;附子干姜与麻桂合用,创温散法,用治表闭而内虚证;附子与石膏、羚羊角合用,创温清法,治热病而见阳虚者;附子与参、地、枸杞子、菟丝子等合用,创温补法,用治气阳两虚或阴阳两虚证等。说明附子可与各类药物配伍,大大扩展了附子的应用范围。为监制其毒性,巧妙配伍,如生姜、干姜、甘草、蜂蜜皆为解附子毒之良药。李可的经验是除上述药物外,配防风、黑豆等也可减低附子毒性。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附子有强心、抗心律失常作用,并扩张外周血管;对免疫系统能明显增强抗体产生;抗炎、镇痛作用;增强机体抗氧化而抗衰老作用;抑制肿瘤生长及肿瘤转移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阳气是影响人体生命健康的关键,决定着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的方向。阳虚是胸痹的致病因素,故论治胸痹,当以扶阳为主的立足点。用药以温阳药物为主,临床多选用附子、干姜、肉桂、桂枝、吴茱萸、补骨脂、姜*等,其中又以附子为扶阳之首药,着重扶正固本、温阳益气,达到消除或改善由心阳衰退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4.中医扶阳医学治疗冠心病案例解析

笔者从医以来治疗了大量冠心病患者,大部分取得满意疗效。在临床中不断创新与总结,形成一个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中药制剂发明专利: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制剂,专利号:1。下面精选出几个案例和大家分享:

4.1某女,46岁,干部。年3月16日初诊:年9月诊为冠心病,年8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均高,心电图提示后侧壁广泛心肌梗死。出院后数月来我处诊治:半年来因劳累,心绞痛发作频繁,今日心绞痛加重,心痛如刀绞,极痛苦,手捂胸部,如被人用力挤压。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中恐惧,似濒临死亡。面色苍白,目光无神,肢冷汗出,唇面发麻。问诊过程中患者意识模糊,就地躺下,失去知觉。脉微欲绝,鼻息几无。以四逆汤合瓜蒌莲白柱枝汤加减,急煎以回阳固脱,强心益气:附片60g(先煎一小时),干姜12g,柱枝15g,茯苓15g,瓜蒌12g,石菖蒲12g,川芎12g,薤白10g,甘草6g,频频喂服。约20分钟后,手足转温,眼睛微睁。连服二三盏,约半小时各症缓解,知饥思食,吃半碗粥后安睡。后以温阳扶正,益气补血之剂,连服1周,诸症悉平,精神好转,上班工作。

按:此例心绞痛加重,心痛如刀绞,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乃仲景定例,合以四逆汤則显示扶阳大法。冠心病心绞痛,《金匱要略》称之为胸痹,郑钦安说:“真气不足,无论在何部便生疾病。”元阳不足乃此病之关键,故治疗以扶阳为首务。

4.2陈某,女,32岁。妊娠期外感,头疼,身痛,失眠,尤以胸背疼痛、胸中满服药动胎未治疗。产后7日,正值地震,露宿于外,病势加剧。医院检查,均无异常,诊为“神经症”来诊。

胸部疼痛年余,痞满不舒,呃逆气阻。畏寒头昏,耳如蝉鸣,骨节酸痛,纳差,多梦,行经腹痛,瘀块甚多。舌质偏淡苔*滑。此为产前感受外邪,产后血海空虚,又受寒湿侵袭,寒凝气滞,胸阳痹阻,清阳不升,故出现胸痞、头晕、耳鸣、失眠、身痛等,俗称之“月后寒”。法宜助阳化气,温经散寒。以桂枝去芍药加麻*细辛附子汤主之:桂枝10g,炮姜30g,甘草15g,大枣20g,麻*10g,制附片60g(久煎),辽细辛6g,吴茱萸10g,3剂。

二诊:服后胸痛减,头晕耳鸣好转,仍觉身痛,经前小腹冷痛。少阴阳虚,风寒湿郁闭未解,原方兼佐活血化瘀之品以调其经血:桂枝10g,炮姜30g,炙甘草12g,麻*10g,,制附片30g(久煎),吴茱萸10g,血余炭30g,当归10g。

嘱此方服至经行即止。

三诊:上方服至4剂,月事来潮。经色、经量、疼痛均大有好转,胸痛、头

晕、耳鸣、体痛、失眠、纳呆亦明显减轻。原方去炮姜、血余炭、吴茱萸,加茯苓安神渗湿:桂枝10g,生姜30g,炙甘草12g,大枣20g,麻*10g,制附片30g(久煎)辽细辛3g,茯苓15g,当归10g。上方服10余剂后,基本治愈。

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本例并无“心下坚,大如盘”之症,又非单纯水气所作,为何移用之?因此证系真阳不足,寒湿之邪乘产后阳虚而逆僭清阳之位,故不必拘泥“坚”与“盘”及水气之轻与重,亦可辨证授以本方。既解太阳之邪,又温少阴之经。阳气升,气化行,寒凝解,胸痹诸症自平

4.3某男,60岁,原发性高血压20年。年4月20日15时,突发冠心病,医院ICU抢救。3日未能控制病势,院方邀请会诊:面色乌暗如蒙尘,体胖唇紫,大汘淋漓,六脉浮大空迟,时一止。心动神摇,胸憋频发,发则四肢瘫软,口不能言,气短不足以息。CT、磁共振见冠状动脉左支梗阻70%二尖瓣关闭不全。院方建议赴京做支架,病重尚未成行。

愚意患者素体阳虚湿盛,复加长期劳倦内伤,虚损非止一端,渐致元阳大伤,痰湿瘀浊盘踞胸中,势危欲脱。邪实正虚,固脱为急,并予荡涤瘀浊,助阳破阴,以冀阳光一照,阴霾尽消为幸。处方:炙甘草g,干姜90g,制附片g,高丽参30g,五灵脂45g,生山茱萸90g,桂枝45g,桃仁泥30g,丹参g擅香10g,降香10g,沉香10g,砂仁10g,石菖蒲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磁石30g,麝香(顿冲)0.3g,苏合香丸2丸

上药日夜连服两大剂,次日诊之,诸症均退,面、唇、舌、甲转红,脉缓脱险。嘱原方附子逐日叠加至g,加干姜50g,余药不变,24小时内服完2剂。计前后三诊,8日内服药12剂。4月28日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未见狭窄性改变。前见冠脉左回旋支梗死的70%已通,二尖瓣功能恢复。这样的病例,仅20年就超过10例。(《霹雳大医—李可》)

4.4王某,45岁,年11月27日,医院内科。诊为“冠心病心衰并发频发室性早搏及纤颤”,经抢救1小时,病情无改善,其婿电话向余征询治法。询知患者心跳次分,心区剧痛,大汗不止而喘,症情凶险。遂电告破格救心汤大剂急煎令服mL而脱险,次日诊之,脉促次/分,尿多不渴,舌红少苔,腰困如折。乃嘱原方加麦门冬,五味子15g以救阴,一日连进2剂第3日下午,早搏消失,84次分而出院,令改服本方平剂3剂。每日1剂,以资现固。追访1年未复发。(《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4.5李某,男,60岁。心慌不安,面容苍白无神。声音细小,两脚水特别怕冷,虽暑热炎天,两足亦冰凉。口干口苦,咽喉干燥,口中无津液,但不思饮水,脉浮数,西医诊断为“心房颤动”。脉搏1分钟达次,动则气喘,舌质淡红,苔白滑。乃师法郑氏补坎益离丹:附子24g,桂心24g,蛤粉15g炙甘草12g,生姜5片治之,连服5剂,自觉咽喉干燥减轻,口中微有津液,无其他不良反应。其后附片用量逐渐增加至每剂g,连续服20剂,自觉精神好转,两脚水肿消,不复畏寒,口中津液多,已不觉口干口苦,脉搏稳定在1分钟95~次。服用原方加补肾药物如蛤盼、砂仁、益智仁、补骨脂、仙茅、*芪、人参等,又服20剂,脉搏每分钟85-90次,其他症状消失而告愈。

按:补坎益离丹乃郑钦安所拟,药物组成:附子24g,桂心24g,给粉15g甘草12g,生姜5片。功用:治心肾阳虚诸症,尤以心阳不足,心跳心慌为适应证。“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真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则君火亦即衰。方用附、桂之大辛大热为君,以补坎中之真阳;复取蛤粉之成以补肾,肾得补而阳有所依,自然合一矣;况又加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医法圆通》)

4.6王某,女,62岁,农民。心慌、气短,胸闷乏力3年余,曾诊为慢性心衰、心房纤颤,长期服用中西药物,情况时好时坏,未见明显改善。近时进行性加剧,心电图报告:心房纤颤、心肌缺血,心率次分。现症见:心慌,气短,胸闷,乏困无力,动则尤甚,面色暗黑,畏寒肢冷,双下肢水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证属心阳虚衰,虚阳上越,治宜温阳潜镇,方用郑氏补坎益离丹化裁,药用:肉桂10g,制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红参10g。3剂,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服药后,情况明显改善,体力明显恢复,畏寒肢冷减轻,心率65次分,律整。原方再服3剂,病愈大半,后服附子理中丸巩固治疗。(《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傅文录医案)

按:心房纤颤是比较顽固的心律失常,其特征表现在心房与心室的跳动不致,即脉搏慢而心率快,脉沉迟无力,舌淡苔白滑,一派心肾阳虚之表现。治用补坎益离丹化裁,补坎者,补肾阳也;益离者,益心火也。同时佐以龙牡镇潜参益气,心病自然得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