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形科Umbelliferae学名: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Schischk.别名俗名:北防风、关防风、旁风、白毛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介于30至80厘米之间。其根茎粗壮,上部密布着褐色毛状的旧叶纤维。茎单生,以二歧方式分枝,整体形态呈球状。基生叶丛集而生,叶柄既长又扁,基部突然加宽形成叶鞘。叶片或为卵形,或为长圆形,均呈现2回或3回羽状分裂的特征。第一次分裂的裂片为长圆形或卵形,带有柄部,而第二次分裂的裂片下部则具有短柄,顶部则无柄。最终形成的裂片形状狭楔形,顶部通常有2至4个缺刻,叶片质地稍厚。复伞形花序众多,生长在分枝的顶端,形成聚伞状的圆锥花序。伞梗数量不等,通常为5至0个,长度不等,且光滑无毛。每个小伞形花序上通常有4至0朵花,小花苞片数量为4至6枚,形状披针形。花瓣颜色洁白,先端部分略钝。双悬果尺寸约为4至5毫米长,2毫米宽,幼时表面有小丘状突起。这种植物的花期通常在8月至9月间,而果期则从9月延续至0月。
生境
这种植物主要生长在灌丛、草地以及干燥的石质山坡上。
分布
在我省的各个市县中,西部市县的资源尤为丰富。同时,它还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华东等其他省区。
入药部位
根是这种植物的主要入药部位。在夏、秋季节,人们会采挖其根部,并采摘叶和花序,经过洗净后晒干,用于药用。
有效成分
该植物的根部富含挥发油,以及补骨脂素、香柑内酯、欧芹属素乙和珊瑚菜素等多种香豆素类成分。
性味功用
其味道甘甜而带辛香,性质温热。在中医里,它被用来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目眩、项强,以及风寒湿痹、风疹瘙痒、骨节酸痛、四肢挛急和破伤风等症状,它都有显著的疗效。
防风氏的传说
在古老的传说中,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了各州诸侯在会稽山共商国事。这次盛会,被历史记载为“执玉帛者万国”,场面盛大。然而,未能如期赴会的防风氏,却给这场盛会增添了一抹波澜。大禹误以为防风氏因功高自傲,轻视了自己,因此在防风氏抵达后,愤怒地命人将其处决。
防风氏的冤屈
从浙江匆匆赶来的防风氏,因苕溪发大水而延误了行程,尽管他日夜兼程,终究未能如期抵达会稽山的盛会。在大禹的误判下,他遭到了无端的处决。当时,从他体内喷涌而出的白血令人震惊,大禹疑惑之下,命人剖开他的肚皮,发现其中尽是野草。至此,大禹才恍然大悟,自己错怪了防风氏,追悔莫及。防风氏临终时,从体内喷涌而出的白血,飘落在山野间,竟化作了一种伞形羽状叶的小草。时间流转,当地乡民在治水过程中不慎受风寒侵扰,苦于头晕脑胀、浑身酸痛,痛苦不堪。此时,有人梦到防风氏,指引他们食用这种小草,声称能解风寒之苦。乡民们抱着一线希望尝试,竟发现病痛真的随之消解。村民们感慨道:“这是防风神留给我们的冤魂神草,我们称之为‘防风’,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