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本报记者王甜
本期专家: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谢林
要长个了,怀宝宝了,年纪大了……遇到这些人生节点,我们总能听到周围人说“多补补钙”,市场上各种补钙产品琳琅满目,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补钙大军。但最新研究显示,我国居民每天膳食钙摄入量平均仅为毫克,不足推荐量(毫克)的1/2,看来补钙极易做无用功。不同年龄的人群应当怎样正确补钙?在运动健身中,我们又应当怎样保护好我们的骨骼?本期《跟着名家学健康》栏目记者邀请到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谢林,教你走出补钙误区,科学补钙护骨。
谢林介绍,缺钙这个症状存在一定的“青睐人群”,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孕产妇、绝经期女性以及老年人都非常容易缺钙。但不同年龄段,对钙的需求不一样。例如,中老年人由于骨钙的流失速度较快,所以对钙的需求量要大于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日摄入钙为毫克为宜。骨折患者由于骨折处需要重建和生长,所以钙需求量也要大一些。而大部分人的日常饮食一般只能摄入不到毫克的钙,所以机体是需要补钙的。
补钙第一原则就是“药补不如食补”,钙的来源以奶及奶制品为最好,蛋黄和河鲜类含钙量也很高。而植物性食物以大豆类制品、坚果类食物含钙量高。海鲜和海产品尤其是虾皮、虾米、海带、紫菜等含钙量高。蔬菜中的金针菇、萝卜、香菇、木耳等钙含量都比较高。“动物骨骼如猪骨、鸡骨等钙含量是很高,但难溶解于水,所以民间通常用骨头汤来补钙是不科学的。”谢林还提醒,需药物补钙的人群应遵医嘱补充合适的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或增加户外活动以促进机体维生素D合成。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医的各种方剂、汤药,往往是用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脏腑,似乎和骨骼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实际上,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患者的过程中,会经常用到中医的一些方剂来进行治疗或是调理。”谢林说,中医治疗有两个观念,第一个就是整体观念,第二个就是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在骨折治疗的应用,吸取了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之长,充分概括了骨科临床上骨折治疗不可回避的治疗与康复、固定与活动、局部与全身、内因与外因、骨与软组织等相互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内涵。”谢林还认为,个性化治疗对骨科尤为重要。中医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以达到个体化诊疗的效果。
虽然老人是骨质疏松等骨科疾病的高发群体,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平时不注重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长期不锻炼,或者长期喝碳酸饮料、大量酗酒,也是容易中招的。“保护骨骼,不是要等到老了才开始做,年轻时就应当要注意。”此外,谢林提醒,适度的运动很重要,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要根据身体情况选择正确的运动方法,避免过度运动和有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