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肝毒性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1#

摘要: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伤报道时有发生,已成为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病因之一。大多数中药的成分复杂,其产生疗效/毒性的物质基础与对应的临床症状和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不明确。目前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策略简单地遵循传统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导致中药毒性被夸大或错误的解释。对中药肝毒性物质基础分类及可能的毒性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整理中药致肝损伤危险因素的分类、机制和靶点,以进一步指导中药的安全应用。根据中药所含成分的化学结构,中药中潜在的毒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糖苷类、萜类和内酯类、蒽醌类。根据中药诱导肝损伤过程中药物代谢是否被激活或肝细胞是否受到直接攻击,高危物质可分为代谢激活型、非代谢激活型和混合型。此外,从脂肪代谢,细胞色素P(CYP)、线粒体功能、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和特异质反应等角度总结了中药诱导肝毒性的潜在机制,并提出了毒性成分所涉及的靶点,主要包括代谢酶、核受体、转运体和信号通路。通过对中药诱导肝损伤(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ducedliverinjury,TILI)危险信号的回顾和总结,讨论了中药肝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对中药致肝毒性的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为肝脏毒性中药的毒性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建议。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有着卓越的声誉,对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产业化和国际化,中医以其独特的疗效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保障亚洲及其他民族和地区人民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中药作为膳食补充剂在欧洲和美国也越来越广泛[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都认为来自天然产物的中药是安全的、有效的,对于长期健康几乎没有任何的并发症[2]。然而,由中药引起的不良事件,尤其是中药诱导肝损伤(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ducedliverinjury,TILI)的事件发生率也有所上升。许多临床报告表明,中药可能导致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出现损伤反应。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部分中药的药理和毒性作用认识不足或不全面。肝脏是参与重要分子代谢、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的解毒和排泄的主要器官,以保护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行和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在该过程中,长期接触外源性生物制剂及其代谢物会导致肝脏损伤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3]。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约有万人死于肝病。—年,中国家医疗中心发生的TILI事件约占药物诱导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总量的26.81%,—年美国8个转诊中心中发生TILI的比例从7%上升到20%。临床上,中药可引起机体出现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肝损伤。此外,TILI具有与DILI非常相似或者相同的肝损伤影像,而且TILI表现为多变的非特异性体征和症状。基于临床特征,中药可能导致肝细胞凋亡、胆汁瘀积、混合和肝血管损伤[4],同时伴随着全身无力、胃肠道症状(如腹胀、腹痛或胀满)或典型的肝炎症状。因此,临床上仅通过病史和身体检查对TILI进行早期鉴别和诊断是非常困难的。少数情况下,中药不合理使用甚至能够引起急性肝衰竭或死亡。由于其潜在的肝脏毒性,监管机构已经强制部分临床应用多年的中药退出市场或对其使用范围和规范进行了限制,这完全超出了临床前研究中的预期结果。因此,TILI作为独立DILI的危险因素,严重阻碍了中药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而探索中药中各种成分对肝脏的综合作用一直是亟需解决的难题。一方面,中药复方作为临床常用形式,其所含复杂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层次、途径不同的特点,造成研究和确认中药肝毒性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在临床和日常生活中,中药不合理使用,尤其是大剂量使用中药,甚至误用假冒伪劣中药而引起的中毒事件也较多,特别是何首乌和雷公藤的肝毒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对中药安全性的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