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我国是药物性肝炎大国,约60%~80%的患者因服药而发生药物性肝炎现象。临床上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药物性肝炎及肝毒性性肝炎两大类,药物性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肝脏保护治疗、肝移植后预防等。那么哪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肝损害呢?目前,已知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种,主要包括降血脂、抗肿瘤、镇静催眠、抗菌、解热、抗病毒、激素治疗、免疫抑制、抗过敏、内分泌治疗等。有些药物可直接损伤肝脏,并可发生肝毒性反应,如使用利福平后可引起慢性肝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使用后可发生肝毒性反应;利福平可引起肾毒性反应;四环素、磺胺类、异烟肼以及化疗药物可导致肝损伤;磺胺类、甲氨蝶呤及其他小剂量的四环素类药物可引起急性肝损伤;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可引起各种肝脏损伤;抗结核药及其他小剂量抗菌药可引起各种肝损伤;皮质类固醇制剂(如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急性肝毒性;某些中成药含有可引起肝损害的成分(如雷公藤、土茯苓、地龙、补骨脂)及可能引起中毒的中药。目前已知引起药物性肝炎最常见的为四环素类药物,其次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磺胺类、噻嗪类利尿剂、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等。但不同类型药物引发肝损害的情况不尽相同,部分可发生于服用其它类型相关药物的患者,而少数则可能于用药期间或停药后才出现肝功能异常,临床上称为“间歇性间质性肝病”或“慢性非酒精性肝炎”。如何预防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主要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有关。患者需严格掌握药品说明书中药品剂量及疗程,定期检查肝功能,定期复查肝功能,出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在药物毒性发生前,一般先在医生指导下对肝脏进行损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对于需要长期服药且肝功能正常者,应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根据药物所致肝损伤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对于需要短期治疗且肝功能正常者,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疗程。尽量避免使用非处方药、保健品等非处方药物;服用非处方药时注意查看药物说明书或咨询医生;对于肝功能异常患者应及时停用非处方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定期复查肝功能、肝脏B超等相关检查;对肝功能异常患者或有肝移植史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患者如何避免药物性肝损害?避免药物性肝损害应做到:不自行服用非处方药;服药前咨询医生,根据自身身体状况、症状判断药物过敏原;选择正确服用方法。注意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合适剂量和疗程;遵医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