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m.jpm.cn/article-124253-1.html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同年秋天,徐达带兵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
在我们眼中,元朝灭亡了,但是,在蒙古人眼中,人家只是回老家了而已。蒙古人就像一阵风,呼地跑到中原,玩了年,一开始风大,主人家被迷了眼,只能卧倒。
等风小了,主人家站了起来,抄起家伙要和他们干架,他们又呼地跑回了老家。结束了为期百年的“中原游”。
回老家后的“元”,被明朝史学家称呼为“北元”,不承认他是元朝正统,因为元朝正统已经被明朝取代了,只能算是一个割据*权,就好比清朝不承认南明一样。
徐达攻占大都后,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出逃,跑到了元朝的上都,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这里是大元的龙兴之地,这里忽必烈一手修建的“开平府”,也是在这里登基称帝,建立大元。
在上都,元顺帝命令驻扎在山西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迅速回援,此时,汤和正好奉命北上,与扩廓遭遇,结果被扩廓打败。
首战告捷,元顺帝很高兴,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把收复中原的希望全部寄托到他身上。很可惜,徐达出手了,他一个“斩首行动”,差点要了扩廓的命扩廓带着18个人逃跑,大*全部被徐达俘虏。
元顺带不得已再次出逃,跑到了应昌,也就是现在的赤峰市。
不到一年时间,元顺帝在应昌去世,他的儿子“元昭宗”继位。朱元璋发动了第一次北伐,以徐达为征虏大将*,李文忠和冯胜为左右副将*,与扩廓帖木儿在沈儿峪大战。
电视剧《山河月明》中开场的第一幕,描写的就是这次北伐场景。
扩廓再次打败,逃到了和林,李文忠包围应昌,元昭宗北逃,8年后去世,他的儿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位。
年,朱元璋命令大将*蓝玉再次北伐,在捕鱼儿海大获全胜。也速迭儿杀了脱古思帖木儿,自称为“卓里克图汗”。
至此,北元结束,忽必烈的“大元”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蒙古草原上的各个部落。
为什么说也速迭儿继位后,北元就结束了呢?
第一,他自称的是“大汗”,不是皇帝,也就是说,他不是大元的的首领,而是整个蒙古的大汗,要知道,当时不仅仅有大元,还有四大汗国,他们都是蒙古后裔。
第二,他不是忽必烈的后人,而是阿里不哥的后裔。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拖雷的儿子,俩人是亲兄弟,但是最后却为争夺大汗的位置,打得不可开交。
他们两个人的分歧,其实就是“要不要汉化”的问题。
阿里不哥是传统的蒙古人,不主张汉化,因此得到了蒙古忽里台大会的支持,当上了大汉,忽必烈从小接触汉文化,主张汉化,他在开平府也自称大汗,起兵和阿里不可争斗。
但是,兜兜转转,大汗的位置,还是回到了阿里不哥的后代手中,蒙古人,终究还是回到了草原上。
也速迭儿当了蒙古大汗,但是,他并不能号令整个蒙古,他所能控制的,也就是西蒙古,东蒙古仍然是忽必烈的*金家族当家。
由此,北元分裂成两部分,西蒙古被称为“瓦剌”,东蒙古被称为“鞑靼”。
按说蒙古人分裂了,应该是更好打了,朱元璋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消灭了蒙古,反而给子孙留下了无穷的祸患,上演了“土木堡之变”和“庚戌之变”。
很多人都说是大明太“菜”,父子俩人,搞了十三次北伐,都没有把蒙古人消灭,你看看人家汉武帝,追着匈奴的屁股打,冷是把匈奴打残了,打废了,打怕了,北方安定了多少年。
其实我们都误会了。
并不是大明太菜,其实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他们搞的北伐都是胜多败少,从*事实力上讲,大明是不输蒙古的。但是,为什么大明就是没有把蒙古给彻底消灭呢?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第一,从主观上,朱元璋并没有想消灭蒙古,只是想把他们赶回老家,恢复到北宋时期的版图就行,因此,当元顺帝逃出大都后,朱元璋就开始着手修建长城。
元顺帝为啥能逃出北京,你以为是他本事大吗?那是徐达故意漏的口子,因为早在出征前,徐达就请示过朱元璋,如何处理元顺帝,朱元璋回答:
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尽,不消穷兵追之。”
什么意思?
朱元璋认为,元朝气数已尽,穷寇莫追,让他回老家窝里斗吧,斗着斗着自己就玩完了,不用瞎耽误我们的功夫了。
我们现在去北京参观的长城,其实和秦始皇没啥关系,那是明长城,朱元璋修的。
在修筑长城的同时,朱元璋还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分封出去,拱卫边疆,从东到西分别安排了,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十三大塞王。
朱元璋的思路,其实和秦始皇是一样的。当年秦始皇修长城,派蒙恬带30万大*驻守,目的就是把匈奴人挡在长城以北。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都没有把匈奴消灭,乞丐出身的朱重八,怎敢有这种奢望?
朱元璋虽然没读过书,但是他身边有不少大儒,历史的兴衰,王朝的更替,朱元璋比谁都清楚,他知道,北方游牧民族是不可能消灭的。
汉武帝灭了匈奴吗?
并没有,北匈奴是一路向西跑了,南匈奴是暂时服软了,草原上没有了匈奴人的身影,但是很快鲜卑人就来了,鲜卑人南下建立了北魏,与汉民族融合了,但是突厥人又来了。
好不容易李世民把突厥给收拾了,契丹和室韦又发展起来了,女真人干掉了契丹人,蒙古人又干掉了女真人,草原就成了蒙古人的天下。当然,后来不止草原了,半个亚洲和半个欧洲都成了蒙古人的天下。
在朱元璋的思想里,他不认为蒙古是自己人,也不把蒙古草原当自己的地盘,骨子里,他就觉得,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区,才是他要光复的土地。丢失了年的幽云十六州,都被自己收复了,还想啥自行车。
另外,朱元璋是压根看不上草原那块地方的,更别说冷得要命的西伯利亚了。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曾经列了15个不征之国,明粉们都说:“你看,我家朱哥哥就是大气磅礴,有大哥的风范”。朱元璋为啥不征,在史书上都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们都不看。
首先,他是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避免穷兵黩武,只要这些地方不来骚扰大明,能吵吵就不要动手。你看看他列的15个国家,全部都是大明周边的,他为啥不说“不征欧洲”,因为八杠子打不着。
其次,他觉得那些地方太偏远,鸟不拉屎的地方,占领了也没啥用处。他的原话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不仅仅是朱元璋,历朝历代的中原统治者,都觉得草原那地方没啥用处。这是由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长城以北是游牧生活,长城以南是农耕生活。
同时,这也是由地理条件所决定的,打开地图,沿着黑河和腾冲画上一条线,这条线就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北方少雨干旱,风沙多,南方降雨丰沛,气温适宜,农作物丰富。
而这条线,基本上就是和万里长城重合的。所以说,老祖宗修长城,那也不是瞎修的,是有根据的。
纵观中国的历史,国力强盛的王朝,即便是能统一了北方草原,也是以南方养北方,以中原养蛮夷,中原王朝的税赋收入还是要靠中原的农耕文明。
因此,从骨子里,朱元璋就没有把蒙古人和北方草原当成自己的东西,不是自己的,自然不用费劲儿去拿。
第二,从客观上讲,蒙古是一个庞大的族群,而不是一个王朝家族,不是那么容易全部消灭的。
蒙古是游牧民族,中原是农耕民族,从根本上来讲,蒙古和中原是两种并立的文明,他们入住中原,不可能消灭中原文明,同样,中原文明也不可能消灭游牧文明。
这是一种天然的生活方式,即便你把蒙古人全都灭了,一个不剩,只要草原那片土地还在,过不了几年,就会在那里重新形成一种新的游牧文明,可能不叫蒙古,但依然会和中原对立。
因此,蒙古人天然的有自己的根据地,而且,你知道人家的根据地有多大吗?那可比中原大多了,一直向北可以到贝加尔湖,甚至到北冰洋,一直向西可以到乌拉尔山。
甚至翻过乌拉尔山,依然是蒙古人的地盘,金帐汗国。
在这片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上,蒙古人有主场优势,几千公里的纵深,他们随便猫到什么地方,你都找不到,可能你找一个月就没粮食吃了,人家能世代在那里生活,都不成问题。
第三,大明刚刚建立,缺钱啊,打仗打的是什么,那是白花花的银子啊,没有银子,拿什么打仗?
大明的十三次北伐,都是深入蒙古腹地,他们不害怕打仗,害怕的是没有东西吃,动辄上千公里的补给线,有三分之一都消耗在路上了。不是所有的将*,都能像霍去病一样,以战养战,孤*深入几千里。
而且,霍去病的打法,类似于现在的特种作战,精兵强将,深入敌后,就地解决补给问题,根本不考虑后勤,是不适合大*作战的。
有人会说,你啰嗦这么多,找了一大堆灭不了蒙古的原因,那为什么大明还是搞了十三次北伐,朱棣都累死在北伐的路上了,难道不能证明大明想灭掉蒙古吗?
朱元璋搞得前六次北伐,叫做“肃清残敌”,那个时候北元朝廷还在,他们还妄图收复中原,不断地主动出兵,朱元璋算是防御式出兵。
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获全胜之后,蒙古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分,实力已经大大减弱,但是仍然南下骚扰大明,于是,朱元璋派朱棣搞了两次北伐,这两次,算是一个“战略威慑”。
朱元璋是向告诉蒙古,最好老实点,大明有实力随时收拾你们。
但是,蒙古并没有被威慑住,此后离大明更近的鞑靼,仍然与大明作对。朱棣登基后,原本是想缓和与蒙古人的关系,派出郭骥去招降他们,结果,郭骥被鞑靼给杀了。
朱棣一怒之下发动北伐,一直打到了斡难河,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向西跑到了瓦剌的地盘,被瓦剌人杀害,,太师阿鲁台向东跑,下落不明。
这次北伐,鞑靼是元气大伤,瓦剌又发展起来,南下侵扰大明,朱棣发动第二次北伐,再次打跑了瓦剌,此后又发动三次北伐,打鞑靼。
朱棣的五次北伐,四次打鞑靼,一次打瓦剌,都是“被动防御式”出击,如果不是蒙古人南下侵扰,朱棣也不会主动出击。
朱元璋和朱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没想到年后,被皇太极给解决了。
当然,皇太极也没有灭了蒙古人,他的解决方式就是“拉他入伙”。老朱家解决蒙古的方式,和当年的秦始皇,汉武帝是一样的,那就是武力解决,事实证明,一味地“打孩子”,是打不出一个好孩子的。
皇太极的解决办法就很高明了,打一棒子给颗糖:“要不要入伙,入伙了就有糖吃,不入伙就继续打”。
我们来看一下,满清是如何把蒙古给彻底搞定的。
瓦剌,后来被称为“卫拉特”,也叫“漠西蒙古”,他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其中,土尔扈特因为与和硕特有矛盾,曾经率部出走到伏尔加河。后在乾隆年间东归,被安置在新疆和外蒙。
鞑靼,后来分成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两部分。
漠南蒙古,包括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乌拉特等部,其中,察哈尔部是忽必烈*金家族的传人,手握传国玉玺。
漠北蒙古,包括车臣汗、土谢图汗、三音诺颜、札萨克图四部分。
蒙古的第三十五任大汗,林丹汗,就是察哈尔部的首领,但是,他这个大汗是有名无实,根本指挥不动其他部落,因为在与明朝的贸易中和科尔沁争夺利益,因此,科尔沁首先选择投靠后金,以对抗林丹。
对于科尔沁的投靠,后金是大大的欢迎,双方娶妻嫁女,是一片祥和,在清朝初期,科尔沁女人一度霸占了大清的后宫,著名的孝庄太后,就是科尔沁大草原的美女。
林丹选择了投靠大明,与后金作对,为了给亲家撑场子,皇太极三征察哈尔,最终林丹死在了青海,他的八个老婆带着孩子,传国玉玺投靠了皇太极。皇太极和他的兄弟儿子们一起瓜分了这八个女人。
得到传国玉玺的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正式登基为“大清皇帝”。
至此,皇太极搞定了整个漠南蒙古。
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看到皇太极这么生猛,也主动称臣纳贡,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的淡,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称臣,独立性很大。
皇太极费这么大劲儿搞定蒙古,可不单单是为亲家撑场这么简单,因为当时他们急于向关内发展,但是被山海关阻隔,又有袁崇焕的关宁防线,始终无法突破,因此,皇太极才打算借道蒙古南下,绕过山海关。
别说,还真让他做到了,年,皇太极从蒙古借道,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南下,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这下打了袁崇焕一个措手不及,赶紧带人回援,在城外和皇太极恶战一场。
最后袁崇焕虽然把皇太极打跑了,但是却让崇祯颇为恼火,让你防后金,结果人家都打到了家门口,要不是北京城墙够高够厚,说不定都打进来了。皇太极这一闹,虽然没有打进北京,但是却让崇祯杀了袁崇焕。
年,漠西蒙古准葛尔部的“噶尔丹”,统一了漠西蒙古各部,建立“准葛尔汗国”,算是脱离了大清,自立为王。不但如此,他还四面出击,攻打漠北蒙古的三部。
漠北蒙古再次向大清求救,条件就是彻底当大清的“藩属”,康雍乾三朝出兵搞定了准葛尔,把漠西蒙古纳入大清版图,乾隆给这块地方取名叫“新疆”,寓意着“新收纳的疆域”。
至此,蒙古已经全部纳入大清的版图,成为大清的一部分。
但是,对于这些蒙古部落,大清给的待遇可是不一样的,同样是蒙古人,有的是内属蒙古,有的是外藩蒙古。
所谓内属蒙古,就是大清直接派副都统过来管理,比照大清的子民,设置八旗,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蒙八旗”,算是大清的亲儿子。
这些地方,主要是原来的察哈尔部,是大清征服过来的土地。
所谓外藩蒙古,就是大清不直接管理,而是在当地设置“札萨克”,地位相当于“旗长”,别小看人家只是一个旗长,爵位可是不低,最高的可以封“札萨克亲王”。
几个“旗”组成一个“盟”,在旗长中推举一人当盟主,这些盟主和旗长都有自己的兵马,自我管理,定期纳贡就行,大清一般不管。
这些外藩蒙古,也是有亲疏之别的。
一部分是“内札萨克蒙古”,主要是科尔沁,内喀尔喀等当初主动投靠过来的盟友,他们的地盘主要在盛京,直隶,山西,陕西一带,是比较好的地盘,在外藩蒙古中的地位最高。
其地盘,基本就是现在的内蒙古。
一部分是“外札萨克蒙古”,主要是当年被迫投靠过来的漠北蒙古,地位就稍微差一点了,始终游离在大清的权力边缘,基本没有什么存在感。
其地盘,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外蒙古。
如今,我们已经没有农耕和游牧的区别了,山河大一统,都是华夏子民,只是很可惜,年,外蒙古全民公投独立了出去,而不争气的老将,默许了这一事实。
估计老朱怎么也不会想到,蒙古会这么能活,差一点就把大明熬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