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伊索寓言》原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其故事流传于民间,到公元前3世纪成书。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
小时候读过《伊索寓言》,其中的不少典故在当时的我看来虽诙谐幽默,但却意义不明。就拿“父子抬驴”的故事来说,当时的我并没有读懂其中的意味。
话说,有对外国父子,因为家里急用钱,所以,不得不卖掉唯一的一头驴子。两人牵着驴子往市集赶,没想到路上有几个小女孩见状,对这对父子指指点点:“你们瞧,这对父子多愚蠢啊,明明有一头驴子,却还要赶路。”
父亲觉得女孩们的话在理,于是,便让儿子坐在驴子上,自己走在前面牵着驴走。但没过多久,爷俩又碰见一垂暮老者,老头指着儿子的鼻子说道:“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当儿子的骑在驴子上,却让父亲徒步赶路,一点都不孝顺!”
儿子听罢,面红耳赤,赶忙从驴子上跳下来,让老爹骑在驴子上,自己在前面走路。但又走了一会,前方的树下有一妇女,她指着驴背上的父亲大叫道:“哪有这样的父亲,让年轻的儿子走路,自己骑在驴子上,真是太狠心了!”
父亲听罢,老脸一红,叫儿子也骑在驴子上,爷俩心想这回我们都骑在驴子上,总没有人指指点点了吧?偏偏前面又出现一伙人,他们见驴子被两人压得直喘粗气,便调侃道:“你们看这驴子瘦得皮包骨,这两人真没良心,也不怕把这驴子给压死!”
父子俩一听,得,这下驴算是骑不成了。俩人一商量,干脆爷俩将驴绑在棍子上,父在前子在后,一人扛着棍子的一端抬着驴子走。可这驴子毕竟是活物,被绑在棍子上一点都不老实。来到一座小桥时,不停挣扎的驴子挣脱了绳索,跌入河沟淹死了。爷俩见状,嚎啕大哭。
笔者比较愚钝,直到近期又一次读到这则故事时,才读懂了里面的深意。
人生在世,往往会听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非议声,有主见的人往往会对这些声音充耳不闻,独立思索。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已在《论语》中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那么,圣人所思考的内容是什么呢?
参见“圣人九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思考,是精神成长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是上天赋予人类的自由。在孔圣人眼里,擅长思考的人才能被称作“君子”。显然,《伊索寓言》中的父子是愚蠢的,他们愚蠢的地方不是用了错误的方式与驴共处,而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来看看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见解,在《论独立思考》这篇文章里,叔本华一再强调了独立思考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别人告知我们的‘真理’,只是被强加于我们身体上的假牙、假肢,它们就像是用外科手术缝在脸上的鼻子,虽然表面上长在你的身体上,但却并不是你的器官。只有通过自我思考得出的结论或真理,才能像与生俱来的肢体一样,它们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书呆子,一生被太多人灌输了真理,所以他终究只是书呆子。唯有通过自我思考获得属于自己的结论的人,才能被称之为思想家。”
哲学家的语言,未免会让人有不直观的感觉。
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
有两个喜欢旅游的人,一个亲身来到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游览人间胜景;一个收藏了各旅游家的游记和景区地图。显然,我们都曾读过网络上的旅游攻略,也都有实地旅游的经验,这两人从真实的景点中和游记中获得的感受,自有着天壤之别。
靠独立思考获取的知识和智慧,就像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虽然未必茁壮,但却有盘根错节的根系保证他们能经历风雨。被别人灌输的思想,无疑是丝瓜和扁豆,只能将枝丫搭在木架上,脱离了框架便会倒下。
那么,既然独立思考这么重要,我们是不是该用尽一切努力进行独立思考呢?
并非如此。
孔圣人还说过这样的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显然,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后,孔夫子也曾废寝忘食地进行思考。然而,却并没有得出什么实际的结论或真理,所获取的收益还不如静下心来读一会书。迈入到一定精神境界的思想家,其思维往往有共通之处,荀子亦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孔子和荀子,两大东周思想家,他们都提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前文中的理论可知,他们崇尚的并非“学而不思”的“罔学”,而是“学思结合”的智学。正所谓“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学习,而不进行思考和吸收,那么,他就会成为只会侃侃而谈却没有主见的书呆子。如果只进行思考,又不结合学习论证,那么,他所得出的“真理”往往会脱离实际,是假大空的遐想。
那么,“智学勤思”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呢,该怎么将二者融会贯通呢?
那就是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主见,要将所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让它们成为脑内的智慧,并能将这份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也就是说,想要成为一名洞悉真理的思想家,而不是书呆子老学究,就得反复去验证学过的东西,且要结合自己的见解进行感悟。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是获取思考的素材,而不是空洞无物的概念。
思想家是如何看待事物的呢?
哲学家尼采给出了以下“定义”:
“就算他们所见到的、所听到的与其他人一模一样,他们也能从看似寻常的事物中摸索出教训和经验,及时填补自身思维的空洞。也就是说,真正的思想家,每一天都在寻常的事物中找到崭新的知识,就像解密一样乐在其中。这样的生活,无疑是有意义且充实的。对于思想家而言,这个纷繁的世界永远有等待挖掘的知识和真理,他们就像身处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学家一样,永无止境地进行着探索。”
不过,毕竟上述哲学家、思想家与我们的精神境界不同,所以,“独立思考”说来容易,践行起来的难度却不小。我们该从何处入手,开始独立思考呢?
且结合一些实例自行感悟。
笔者前几年读了《万历五十年》,*仁宇先生在讲李贽生平的过程中,讲到了耿定理的思想感悟。
耿定理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不过他与一般的天才截然相反,在拥有聪颖天资的同时,他还能保持着脚踏实地的作风。在他读“四书五经”的过程中,发现书中的不少内容都与自己的理解相左,这种情况让他十分困顿。
为了防止陷入“人云亦云”的怪圈,他开始进行独立思考,终于在无数次徘徊于迷茫之后,他豁然开朗。在浩瀚史海中,耿定理只是个名声不显的小角色,是以书中对他的经历也是一笔带过。不过,耿定理独立思考的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至少他的思维方式是值得尊敬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作者叔本华,在该书的序言中讲到:“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他不但说出了这句话,且将这句话作为人生信条贯彻终生。韦启昌先生曾对叔本华做出如下评价:“叔本华只会写那些被他认定为真理的东西,其他东西一概被置之度外”。
在叔本华先生求学时期,每次听课他都会准备纸笔,将所学的东西一一记录下来,随后,还会进行整理。叔本华先生学习笔记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他并不会人云亦云,将笔记上的内容不论净化糟粕一概吸纳,而是会批评那些不当之处,并给出颇具个性的见解。
民国时期的哲学家梁漱溟先生亦擅长独立思考,他还专门在作品中提到:“人之所以能获得学问,是因为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给出的结论截然不同。同时,人能察觉到其他观点中细微的矛盾,并去追究这些矛盾的成因。”
从上述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身上我们或可发现一个共同的特质:这些人都拥有独立性,他们绝不盲从于其他人的观点,而是会进行思考。如果自己不懂,那么绝不会不懂装懂。哪怕再小的疑惑,他们都会较真,用心去揣摩研究。所以,真理往往会在他们不遗余力的探索和较真之下被发掘出来。
讲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论证独立思考之重要性。
今时今日仿佛又回到了百家争鸣的东周,各类正能量思想层出不穷,但是,人们在接纳这些新思想的同时,亦要学会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别家的思想融会成自己的东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