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当大多数肿瘤患者求助于中医药治疗时,他们往往已经处于病入膏肓的阶段,并且伴有多种并发症,病情复杂多变。他们的症状看似阴虚,却同时伴有阳虚和血瘀的表现;看似阳虚,却又同时存在阴亏和湿毒的症状。而在阴阳两虚的表象下,往往又夹杂着瘀毒和痰结。如何从众多的症状中理出一条清晰的治疗思路,确立正确的标本观念,对于患者生命的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诊疗实践,笔者总结出一些经验,整理如下,希望能对同行的诊疗提供参考和启示。在面对这些复杂的症状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标本缓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核心的治疗上。其次,我们要注重整体治疗,不仅要针对症状进行局部治疗,更要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最后,我们要合理运用攻补之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辨析肿瘤发病的内在原因,单纯抗瘤不可取,扶正固本为首要
肿瘤的病原学秘密,隐藏在人体内部,像一颗被束缚的魔*。正常情况下,由于人体的强大*队——抵抗力和免疫力,肿瘤基因被压制,机体安宁如常。然而,一旦部队力量削弱,免疫力降低,恶魔便会被唤醒。它利用这个机会,改变细胞的基因,使其疯狂繁殖,形成肿瘤。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首先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不足。《*帝内经》中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中医学中的关键因素,代表了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对外邪的抵抗力,对疾病的免疫力,患病后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生命力。因此,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本身,特别是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低下。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轻度消耗导致气虚无力,重度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受损,甚至脏腑衰竭,生命活动逐渐恶化。由此可见,正气亏虚不仅是肿瘤发病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肿瘤病程中的基本矛盾。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重扶正固本,不能只是毫无选择地使用各种抗肿瘤药物。尽管化疗抗瘤法在某些时候能够带来疗效,但其毒副作用明显,对机体损伤过大。如果不在增强人的体质上下功夫,忽视扶正固本的重要性,即使肿瘤被切除,甚至在切除时,为了尽可能清除肿瘤细胞,切除范围广泛,但这并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肿瘤虽然表面上被移除,但潜藏在体内的肿瘤基因仍然存在,形成肿瘤的内环境也可能仍然存在,甚至可能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肿瘤基因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形成术后复发,甚至转移。这种临床情况并不少见。因此,针对机体本身进行扶正固本的治疗,应当是中医治疗肿瘤的正确思路。这需要我们在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心理状态的同时,结合个性化的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中医在肿瘤治疗中强调扶正固本,这一理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补气。肿瘤患者往往在病发前就存在气虚的体质,或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毒亢盛、损伤正气,出现乏力、疲惫等症状。化疗更会加重气虚症状。因此,中医治疗肿瘤时,会着重补气。只有气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气充,血液才能畅行无阻;气旺,抵抗力才能增强。补气之药首选人参、西洋参、*芪、*精等,尤以人参效果最佳,宜早用、重用、巧用。其次,重视健脾。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供应机体营养的重要保障。肿瘤患者因邪毒内殖、痰瘀聚集、气滞湿阻等影响脾胃功能,或因治疗中过度使用清热解毒类的苦寒药物,或长期化疗直接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运化失职、消化不良,出现腹胀、纳呆、水肿、消瘦、便溏等症状。这会进一步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加剧全局性气虚,甚至加速恶病质的进程。因此,肿瘤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健脾,时时顾护胃气,只有脾胃强健,气血才能旺盛,抵抗力才能增强,生命才能延续。最后,重视肿补瘤肾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一般以中老年人群比较多见。这显示出肾虚亦为肿瘤发生的根本内因。其治疗方法应重视补肾固本。临床实践证明,通过补肾、填补真元,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抑制病情发展。特别是对于化疗的患者,通过补肾可加强肾的排泄功能,及时清除体内毒素,减轻毒副作用对机体的危害,保护骨髓的造血功能,进而从根本上增强体质,延长存活时间。补肾药物可酌情选山茱萸、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熟地*等。
遵循标本辨证观,瘤属标,人为本,上工善于治未病
标本辨症观认为,疾病相对于人体而言,只是外在的症状,而真正重要的是机体本身的状态。中医理论注重治本,也就是在面对各种疾病时,首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