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辨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第四千九百 [复制链接]

1#

本病属中医“虚劳”、“亡血”、“血虚”、“血枯”、“髓枯”等范畴。早在《灵枢?决气》篇中就有“脱血”的记载。《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面色白,时瞑目,兼衄,少腹满。”这些论述与再障的症状颇为相似,并认为“此为劳使之然”,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明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进一步对病机予以发挥:“虚劳之证,荣血伤,则内热起。”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也已发现本病治疗困难,如明代戴原礼说:“诸失血而发热者,难治。”《金匮要略》曾记载:“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脉浮者,里虚也”。又说:“面色白,时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男子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这些描述均与再障相似,并认证为虚、为劳。中医认为,与造血有关的脏腑主要为心肝脾肾四者。任何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影响到这些脏腑的造血功能时,均可发生再障。例如:风寒可以直中三阴,三阴包括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及厥阴肝经,使肝脾肾三脏受损;七情妄动、大怒伤肝;思虑过度,伤及心脾;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房劳伤肾,使肾之阴阳亏损;邪毒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等有害物质,入血伤髓。

当这些致病因素影响上述脏腑的造血功能时,不仅出现本脏症状,还会出现血虚证候。《*帝内经》记载:“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类证治裁》记载:“虚损起于脾肾,劳几瘵多起于肾经”,也说明这种虚损病因由于精气内夺引起,并与脾肾有关。

精气、气血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气内夺,气血两虚,容易招致感染,如《内经》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气虚不能摄血,阴虚内热,以及感染发热,热伤血络及迫血妄行,皆可引起出血。这是再障血虚、发热,出血三方面症状的发病机理。

1、髓枯型(急劳)/p>

起病急,面色苍白,壮热不退或低热持续,皮肤瘀点瘀斑,斑色红紫,鼻衄齿衄,烦燥口渴,便干尿*,头晕乏力,舌红苔*,脉洪大数疾。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处方:水牛角片(先煎)30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米仁30克、*芩15克、板蓝根15克、玄参15克、甘草6克、白茅根3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羚羊角粉(冲服)2克。

若有高热、便秘者可加大*9-12克、枳实12-15克等,如出血重者,加十灰丸30克(包煎)凉血止血;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丸1丸,水磨喂服,或紫雪丹4克(吞服),以清心开窍。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2、肾阴虚型/p>

面色苍白或萎*,日晡潮热,反复高烧,头痛眩晕,视物不清,口苦咽干,心悸气短,情郁善怒,耳聋耳鸣,失眠多梦,烦热盗汗,齿鼻衄血,皮下紫癜,甚至吐血、便血、月经过多等。舌淡少津,苔薄*,脉细数或滑数。

治法: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处方:生熟地备15克,当归20克,阿胶15克,何首乌15克,杓杞20克,太子参20克,*芪25克,女贞子25克,山萸肉20克,白芍20克,炙甘革6克。

加减:阴虚火旺加丹皮、地*;兼有血瘀加丹参、白花蛇舌草、泽泻。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3、肾阳虚型/p>

面色萎*,倦怠乏力,形体虚胖,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小便清长或频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精神不振,自汗出,或下肢浮肿,齿衄,肌衄发癍,妇女月经过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滑细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处方:鹿角胶15克,补骨脂15克,陈皮15克,虎杖15克,阿胶5克,巴戟天25克,山萸肉25克,当归20克,太子参20克,丹参20克,枸杞20克,鸡血藤20克,白花蛇舌草10克,肉桂10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4、血瘀型/p>

病程冗长,久治不愈,除血虚、肾虚之见证外,还可见皮肤晦暗或瘀癍,但出血倾向不明显。舌质有瘀点或瘀癍,脉沉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处方:川芎、丹参、当归、鸡血藤各15~30克,红花10克。

加减:肾阳虚者加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制附子、菟丝子各15克,肉桂6克;肾阴虚加女贞子、枸杞子各15克,熟地30克;脾气虚加*参、*芪各30克,或山药20克;夹湿加厚朴、白术各15克,茯苓、陈皮、山楂各10克,谷芽、苡仁各20克,佩兰、藿香各24克,白豆蔻6克;伴有感染加蒲公英、千里光各30克,野菊花20克,射干、贯众、板蓝根各15克,山豆根10克,蚤休8克;出血较重或值月经期者,暂停或减少活血化瘀药,改服凉血止血之品3~5天。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5、阴阳两虚型:

面色苍白,时冷时热,自汗盗汗,食少纳呆,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舌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或沉细数。

治法:滋阴壮阳,益气生髓。

处方: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制首乌18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补骨脂15克、鹿角胶15克、肉苁蓉9克、仙灵脾15克、淮山药15克、茯苓15克、仙鹤草30克、茜草15克、当归15克、鸡血藤15克、*芪30克、焦山楂15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6、阴虚火旺迫血妄行/p>

头晕乏力,面色苍白,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夜寐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口渴喜饮,皮肤瘀点瘀斑,出血色鲜,舌嫩紫红苔薄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处方:水牛角片30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知母10克、*柏9克、熟地*15g山萸肉15g淮山药20克、泽泻18克、鳖甲15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鲜藕节30克。

若出血明显:根据不同出血部位酌加紫珠草、白及、小蓟、生地榆、侧柏叶、花蕊石。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7、气血两虚型:

起病缓慢,面色少华,头晕,短气乏力,纳呆便溏。舌质淡,苔薄,脉虚弦。偶有肌衄。

治法:益气养血。

处方:人参6克、*芪12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15克、茯苓12克、甘草6克、大枣15克。随症加减:心虚惊悸,加五味子6克、龙骨30克,以宁心安神;肌衄,加仙鹤草15克、旱治则:益气养血。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8、脾肾阳虚

面色晄白,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腰膝酸软,食少纳呆,大便不实,小便清长,出血证不明显。舌质淡白,胖嫩,苔薄白,脉沉细或滑细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填精益髓。

处方:熟地*15克、怀山药20克、山茱萸15克、杜仲15克、菟丝子15克、制附子9克(先煎)、鹿角胶10克(烊化),肉桂10克、当归15克、枸杞子20克。

气虚明显者加人参10克(红参尤佳),*芪30克、补益元气;脾虚甚者加炒白术12克、茯苓15克、砂仁5克、健脾和胃;衄血者加仙鹤草18克、三七粉3克(吞)以凉血活血止血;虚胖浮肿者加茯苓15克、泽泻10克、桂枝10克,温阳利水等;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g仙灵脾则温肾助阳之力尤佳。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1.再生汤

组成:当归10克,*参30克,*芪30克,首乌30克,阿胶15克,白术10克,山药20克,枸杞子15克,杭芍12克,白芨30克,仙鹤草30克,龟版15克,*精15克,生地20克,熟地10克,陈皮15克,地骨皮10克,栀子15克。

用法:隔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3次。

2.二仙温肾汤

组成:仙茅12克,仙灵脾15克,*芪15克,人参3.5克(另煎冲),巴戟天15克,北五味6克,当归9克,赤小豆30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用本方一段时间后,应与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交替约7~10剂。

3.青马鸡丝汤

组成:青蒿10克,马钱子5~10克(先煎2小时),鸡血藤25克,菟丝子25克,补骨脂2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马钱子先从小剂量(5克)开始,渐加至某局部有轻度反应(如舌麻木感)为止,改为维持量。考虑到马钱子有积蓄中毒作用,因而采取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的方法。全部病例均加用康力龙及西药对症治疗。

4.加味当归补血丸

组成:人参6克,当归6克,补骨脂9克,*芪30克,鹿角胶6窜克,赤芍6克,胎盘粉9克,大枣肉9克,鸡血藤12克,桑椹6克,川芎6克,广木香1.5克,益母草15克,丹参6克。

用法:共研细末,制蜜为丸,每丸9克。每次2丸,日服3次,连用3个月。同时配合康力龙或丙酸睾丸酮治疗。

5.小儿再障方(由两部分组成)

①再障生血饮

组成:制首乌20克,熟地9克,*芪20克,丹参30克,仙灵脾15克,茜草9克,*参Z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加减:出血明显加仙鹤草、大蓟、小蓟;合并感染加银花、连翘、大青叶;若疗效不显著可酌加鸡血藤、大枣。

②参马散

组成:红参20克,制马钱子3克。

用法:再障生血饮每日1剂,水煎服。参马散共研细未,3~6岁服0.1~O.15克,6至12岁服0.15~0.3克,每日早晚各1次,服7天,停4天,3个月为一疗程。

6.再障散

组成:首乌克,当归芄,*参克,*芪克,紫河车2个(瓦片烘干)。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片剂或散剂。每日3次,每次9克,3个月为一疗程,连服1~3个疗程。感冒发热暂停服用。

1、

肺气虚

针灸取穴:风池、大椎、风门、肺俞、曲池、外关、合谷。

2.脾气虚

针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脾俞、肾俞、三阴交

3.肾气虚

针灸取穴:气海、关元、肾俞、太溪。

1.心血虚

针灸取中脘、关元、气海、心俞、足三里。

2.肝血虚

针灸取穴:中脘、气海、肝俞、血海、三阴交。

2、

1.肺阴虚

针灸取穴:风池、肺俞、肾俞、合谷、足三里。

2.心阴虚

针灸取穴:巨阙、心俞、内关、足三里、太冲。

3.脾胃阴虚

针灸取穴:中脘、合谷、气海、足三里。

4.肝阴虚

针灸取穴:肝俞、脾俞、期门、曲泉、太冲。

5.肾阴虚

针灸取穴:气海、关元、肾俞、复溜、太溪。

3、

1.心阳虚

针灸取穴:心俞、巨阙、气海、关元、足三里。

2.脾阳虚

针灸取穴:中脘、气海、脾俞、胃俞、足三里。

3.肾阳虚

针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取穴:甲组:大椎、肾俞、足三里;乙组:大椎、膏肓俞、合谷、血海。

操作:以连续波与起伏波交替,频率60~次/分,每次30分钟,电流以患者耐受最大量为限,每日1次,两组交替,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取穴:甲组:心俞、三焦俞、足三里;乙组:肝俞、肾俞、绝骨;丙组:膈俞、脾俞、血海。

操作:用50%胚胎组织液3毫升穴位注射,每日1次,三组交替,10次为一疗程,间歇一周。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中国中医研究院进修班结业,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气功师进修班结业,现中医药研究员,高级中医师,高级中药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世界生态诗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