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慢性腹泻
升阳止泻汤治疗晨泻
丁光迪
丁光迪教授,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中医世家。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年从父丁谏吾受业,年后即悬壶桑梓。年参加江苏省中医学校教学工作。年转入南京中医学院任教。早年研究时病学,中年以后研究金元医学。曾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方剂学》《中医各家学说》等讲义,专著有《中药的配伍运用》《东垣学说论文集》《金元医学》等。
经过多年的探索,体会到晨泻谓之“肾泄”者,一定见有肾阳虚的证候,如畏寒冷,腰脊酸痛,脚软冷痛,阳痿不育,夜频尿多,舌质淡滑或胖,脉沉迟微弱等,虽不必悉具,但总有一些相应症状,然后运用温涩方法,才能见效。现在有些晨泻病例,阳虚的证候并不显著,而脾虚湿盛病情突出明显,如肢体困重,倦怠嗜卧,不耐劳动,动则气短,慢性泻,或轻或重,或作或止,反复不愈,一般腹痛不著,或腹痛微鸣即泻。无垢积,无后重。或者成为晨泻,每在清晨即肠鸣如雷,意欲如厕,泻后平安如常。舌苔薄白,脉见弦象或濡软。临床检查,大多为慢性肠炎,或过敏性结肠炎,少数为慢性胆囊炎,或消化吸收障碍等。总之为阳气下陷、中虚湿胜的病机。亦有体征并无明显改变的,是病在脾而不在肾,宜用升阳法以治之。余常以羌活胜湿汤为基本方,化裁曰升阳止泻汤。方由柴胡、炙升麻、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苍术、陈皮、荷叶、炙甘草组成,灵活加减,多能取效。
如其病情已经稳定,晨泄全止,但腹中微痛尚存,肠鸣矢气减少而未全止者,即用升阳汤善后。此方肝脾两顾,益气兼以和营活血,颇有深意。因为晨泻久延,不独气虚下陷,血亦随之损伤,每见血虚、血瘀之变。调理善后,应考虑周到,此方屡用效佳,余常加*参、白术、白芍,以川芎易当归,加强疏肝补脾、益气活血的作用。此病需要兼用养血活血药,是从东垣补中益气汤方法悟出的,东垣重“阳生阴长”之理。因为脾居中土,是气血生化之源,营卫之所以出。脾病而仅为气虚者,固然有之,但更多的是气虚血亦伤。因此脾病而仅用益气升阳,固然不错,但其实还只能讲知其一半。必须配伍养血活血,方为照顾全面。所以补中益气汤中用当归,羌活胜湿汤中用川芎,升阳汤中用红花,均为“阳生阴长”而设。余用此法于晨泻,屡屡建功。何况红花能治诸风,腹中血气刺痛。李时珍更赞赏川芎、麦曲治湿泻之功,足证此法有良好疗效。同时,此病调理,应该顾及血分,但不宜多用熟地、当归等阴腻滋润之药,否则又能引起滑泻。即使是甘温益气,用量亦宜轻,否则亦有壅气增满之患。这是因为本病毕竟属于湿胜下陷之变,即使病情好转,但久病之体,脾健阳升,尚需有一个恢复巩固的过程,如不注意及此,反应是比较敏感的。这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用之殊感应手者。总结多年所治病例,最快的1月左右即愈,最长的亦不出3个月;一般愈后都较巩固,少数亦有反复几次,但再进原方,亦能很快向愈。
慢性泄泻病人,不宜用蜜丸之剂,因为难于消化,甚至有反增其病的。即上药见效,亦不宜改成丸剂,用煮散最佳。日常应避油腻,禁冷饮粗食。宜温食,保暖,多饮姜醋汤。
附:秘验方介绍
升阳止泻汤
柴胡5g炙升麻5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藁本10g苍术10g陈皮5g荷叶1方炙甘草4g
升阳、胜湿、止泻。
晨泻。
先用汤剂5~10剂,有时3~5剂即能见效,见效后改成煮散,巩固疗效。即上药为粗末,每日20~30g,加生姜2片、枣3枚煎服。
柴、升、荷升发少阳、阳明清阳之气,羌、独、防、藁、苍术风药升阳胜湿,目的是“下者举之”,使清阳上升,挽回中气下陷之势。陈皮理气健脾,甘草健脾和中诸和诸药。所以用风药较多,但用量则轻,一本东垣之旨,使升清而微微得汗,则阳气升腾,脾气来复,泄泻亦可愈。
如其泄泻水多,小便涩者,是湿胜而气化不行,略参升阳除湿汤意,选用猪苓、泽泻、桂枝、陈皮、神曲、益智仁等1~3味,升降脾胃而上下分消其湿。
如大便夹有黏液,腹中痛而便后仍不觉舒者,这是兼有湿积滞气机茱虚中夹实之证,略参升阳益胃汤意,选用*连、白芍、陈皮、半夏、木香、吴茱萸等味以佐之,苦辛通降,以去湿积。
如药后腹痛缓,黏液除,困倦乏力者,即用升阳益胃汤去泽泻、半夏调理之。
亦有阳气下陷,而虚火上冲,见头晕目眩,两脚发软,夜间盗汗等症,此乃热伤元气;舌上必罩薄*腻苔,脉亦见滑象或数或大,此时不能纯作虚证而加重补药,应仿除风湿羌活汤意,加用*柏、*连等苦寒坚阴,其证即退。这种方法,一般旬日左右开始见效,1月左右即见显效。
如便后偶见黏冻,或大便干时,黏冻附着于粪便上,为有宿积,加白芷、焦枳实、姜半夏各10g去痰化枳;如见脓血者,去半夏,加红花5g、炒当归10g,甚时再加赤芍10g,和营止血。有时亦为病久入络之证,脓血不多,亦加上药。
如大便泄泻,但有时又干结如栗,泄泻交替出现,此为燥湿不能互化,检查每见结肠有过敏性痉挛,或结肠、直肠有充血水肿。加焦枳实、柏术各10g;干结甚时,可加桃仁或当归、或郁李仁10g,滋燥以济。但得效或有时又转为泄泻,则上药均去之。
或气虚自汗、懒倦困重,加灸*芪10~15g,炒*参10g,补中益气;便泄好转,再加当归或川芎,益气生血,有些久泻病人畏风寒、易感冒,再加桂枝10g,生姜3片,大枣5枚。药后温卧,得微汗为度,不必另用他药,着为于调合营卫可已。
如果病迁久,又遇天气阴湿,泄泻而身体困重者,为中阳之气更被遏抑,宜重加风药,用白芷、川芎各10g。
如泄泻久延不愈,畏寒肢冷,甚时下利完古不化,脉细舌滑者,为中虚而下焦之阳亦伤,则减少风药,加桂附理中,脾肾兼调。
丁老先生用自拟升阳止泻汤治疗晨泻,令人耳目一新。丁老先生认为,晨泻病情,亦较复杂,不能仅责之肾阳虚一端,前人亦有解释为肝脾病的病发于晨,时在寅卯,本该肝木当旺,阳气上行,但脾土不及,少阳生发之气不能上升,清气反而下陷,正如李东垣所说:“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所以清晨必泻几次,不能自止。这种解释,于理亦通。对于这样的病情,用升阳法,并多加风药以升清,确可大显功效。
刘某,男,40岁。年4月11日初诊。
泄泻已五六年,大都在早晨发作,肠鸣窘迫即欲如厕,不能少待,泄后腹中即舒;有時连泻两次才适,有时泄如水注。腹不甚痛。大便很少成形。如饮食不慎,或者饮食受寒,泄泻亦能随时发作。经过中西药多方治疗,亦能稍为改善,但过时其病如故。曾经钡剂灌肠,肠镜检查,诊为慢性肠炎,结肠过敏性痉挛。形体疲乏,头昏且重,畏寒喜暖。饮食尚可,但谷入乏味。脉濡,按之微弦;苔薄舌稍胖。诊断为中虚湿胜,阳气下陷。病属久泄,治以升阳胜湿为法。处方:升阳止泻汤加炙*芪、炒*参、煨益智仁各10g。5剂。
二诊:药后效果显著,大便渐能控制,肠鸣大减,并且嗜睡,醒后神爽;但便仍然稀泄。效议再进。去羌活、藁本,加白术。减少风药,加重补中。
三诊:大便已成形,呈软条状,每日1次,小便增多。纳谷香,精神振,再为培本。原方去益智仁,加川芎、倍*芪,益气养血,两调肝脾。此时本宜用当归,因大便易泄,改用川芎。脾泄之人,气虚血亦虚,及时加以益气生血,增进温煦作用,病体恢复较快。
四诊:诺症平复,形气均佳,五六年之病,兼旬显效,殊感满意,继用原方10剂,加白芍一味,寓予柔刚,两调阴阳,便于久服。改作煮散,调理巩固之。
四煨汤为主治疗慢性腹泻
陈苏生
陈苏生,男,江苏武进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上海中医文献馆馆员,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擅长内科杂病,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慢性腹泻之发病原因众多。在《内经》中至少有五说:“湿胜则濡泻”指湿;“春伤于风,夏生飨泄”指风;“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指伤食;“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指热;“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指寒。后世朱丹溪又有痰因说。此均从病邪而言。
在人体,则从“脾主运化”而重在脾,即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然而,慢性泄泻还与肝肾有关,即所谓“肝郁乘脾”和“命门火衰”。肝郁乘脾的病人时常有胸胁痞闷、嗳气少食等症状,并与情志变化关系比较密切。命门火衰是由太阴伤及少阴,泄泻常在清晨之前,阴气极盛,阳气未复之时,有时还可伴有腹痛,俗称五更泻。临床所见慢性腹泻,往往兼而有之,并须排除虫积为患和肿瘤积聚。
临证治病一贯注意病人体质,在强调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之外,尤重视辨人论治。证是人与病斗争之产物,病之与证都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慢性泄泻既有病的刺激因素,又有人的自我调节因素。既可久泄伤阳也可久痢伤阴,伤阴伤阳,都是人的范畴。久泻气从下陷,不当利尿过多,否则不但无分清泄浊之功,反有耗气伤阴之嫌。四煨汤升清辟浊,暖胃和肠,针对兼证不同,或佐清敛,或佐润通,对退行性病变之慢性泄泻甚为合拍。
附:秘验方介绍
四煨汤
煨葛根6g煨防风6g煨肉豆蔻6g煨木香6g
升清辟浊、暖胃和肠。
退行性病变之慢性泄泻。
水煎服,日1剂。
葛根入阳明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即升清降浊;防风辛以散肝、香以舒脾、风以胜湿;木香行气导滞,平肝健脾,乃“郁者伸之”之意;肉豆蔻温中行气,暖胃固肠,且有“寒者温之”之谓也。
偏于脾虚者,可合参等白术散加减;偏于肾阳虚衰者,可合四神丸加减;偏于肝郁乘脾者,加郁金、石菖蒲、白芍、甘草,疏肝解郁;寒重者加附子、吴茱萸;热重者加*连;湿重者加苍术、厚朴;腹痛加左金丸;泄泻严重还可适当加石榴皮、诃子等固涩药。
本方是陈老先生的自拟经验方,选药精当,寓意深刻。取煨法者,是使用小火慢慢将药烤熟,以求药力浑厚。临证应用本方,还当根据每个病人的寒热虚实等具体不同的情况辨证论治,灵活运用上述加减法则,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倪某,男,45岁。
腹痛便泄两年多,时发时停。发时腹中绞痛频作,呕恶,大便一日3~4次,质薄不成形,带有黏液。经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服抗生素后能缓解但停药不久又复发作,持续服药又影响食欲,迁延两年之久,深以为苦。年1月邀先生诊治。根据其证候,诊断为脾肾阳虚型泄泻,与四煨汤、四神丸兼服,前后数诊,服药三十余帖,前症霍然而失。再与参苓白术散加四神丸调理而愈。
处方:煨葛根9g,煨防风9g,煨肉果9g,煨木香9g,苍术9g,制厚朴9g,槟榔9g,白芍9g,甘草9g,生姜9g,大枣5枚。另:每晚临睡前用淡盐汤送服四神丸6g。
运脾温肾敛涩养阴为主治疗久泻
董建仁
董建仁主任医师,男,江苏武进人。出生于世代名医之家。年燕京大学肄业,年考取卫生部中医师合格证书,年毕业于天津市中医进修学校。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天津市中医学会理事、市医药管理局顾问等职。曾发表《胃病证治》《舌诊》《急性*疸型肝炎中医中药治疗》等论文十余篇。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久泻又称慢性腹泻,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吸收功能障碍疾病。
久泻责之于脾肾。因脾主升清、司运化,肾为胃关,司二便。若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伤损脾胃,中虚下陷,则水谷精微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久泻不愈。若脾虚日久损伤肾阳,或久病伤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亦可令泄泻不止。在治疗上,要以运脾胃、温肾阳,收敛为主,兼顾阴液,慎用刚燥,缓而取效。
1.运脾胃运脾胃就是要考虑到脾胃的纳化、升降功能,可用:炒白术10~15g,苍术10~15g,山药15~30g,扁豆10~12g,焦山楂10g,陈皮10g。
2.温肾阳可用:小茴香10g,干姜6g,荜澄茄10g,荜茇10g。这些药既能温肾又能暖脾和胃,用于久泻疗效甚佳。诸如附子、肉桂、川椒、吴茱萸等辛热刚燥之品,宜少用或不用,使其温肾而不燥。
3.收敛涩就是针对慢性腹泻散、滑、脱的病理特点,选用酸收温涩之品,伍用健脾温肾之品,以温固中焦,固涩肾气,收敛大肠。可用:罂粟壳10g,诃子10g,石榴皮10~15g,莲子10~20g,益智仁30g,赤石脂10~15g或用芡实10g。
4.久泻益养阴生津久泻者多由气损及阳,而阴液赤虚。因此,尚须佐以养阴生津之品。若仅用助气、温阳、温涩之剂,则气不能生,阳不能长,反而会出现气津两伤,或阴阳俱虚之证。在久泻方中,董老师用乌梅10~15g,本品生津液而涩肠,乃久泄之必用。其他如麦冬、石斛、玉竹、沙参等滋胃阴之品亦可用。但要忌用碍胃阴柔之品,如阿胶、熟地、当归等。
久泻以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或脾肾阳虚,命门火衰为多见。治疗以运脾温肾,敛涩为法,而少佐养阴生津之品,即可缓而收敛。
附:秘验方介绍
久泻伤阴经验方
炒白术15g苍术10g扁豆12g干姜3g麦冬15g石榴皮10g沙参30g罂粟壳10g生地12g莲子15g玉竹15g诃子10g乌梅15g
健脾和胃、养阴生津、涩肠止泻。
久泻伤阴,脾阴亏虚胃津损伤者,症见:大便时溏时泻,或日十余次,或三四日不大便,迁延反复,日久不愈。胃中嘈杂不适,纳少,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时有恶心、嗳气,舌红少苔或无苔。
水煎服,日1剂。
本方以健脾温肾、收敛、养阴之法组方。方中炒白术、苍术、扁豆运脾胃,增进脾胃纳化、升降之功能;干姜温脾肾之阳,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养阴而不助热,乌梅涩肠生津,莲子益肾健脾止泻,石榴皮、罂粟壳、诃子收敛涩肠止泻。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肾、养阴生津、收涩止泻之功效。
无特殊加减。
久泻伤阴较之脾胃气虚或脾肾阳虚者,在治疗上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其一,益气温阳之品有伤阴之弊;其二,养阴生津之品会加重腹泻。故二者用于久泻伤阴似属不宜,而仅用敛涩之剂亦难以收功。实际上,健脾温肾、收敛、养阴之法同样适用于久泻伤阴者,关键在于三者所占比重和诸药量之间的比例。董老师体验,麦冬15g合石榴皮10g,沙参30g配罂粟壳10g,玉竹15g配诃子10g,生地12g与莲子15g,石斛15g同石榴皮6g,这样配伍既可养阴生津又不会加重腹泻,在此基础上,可选用益气健脾之品,如白术、苍术、扁豆可各用10~15g,再选用一些温阳之药,如小茴香10g、干姜3~6g。多年来,董老师以此方治疗久泄伤阴者收效颇佳。
年孟春,一男性患者李某,年近古稀。因慢性腹泻十余载,曾于某院查结肠镜,诊为慢性结肠炎。多处延医诊治未效,经友人介绍邀董老师诊治。其日腹泻十余次,完谷不化或稀溏,亦间有三四日不大便,纳少,脘闷,嗳气时作,舌暗红无苔。病属中气下陷,久泻伤阴。宜健脾和胃,养阴生津。方用久泻伤阴经验方,服用四十余剂,10年痼疾已告痊愈。
活用痛泻要方治疗久泻
张志秋
张志秋主任医师,上海市人。上海医院内科名老中医。临证近五十年,经验丰富。
久泻主要病机是肝气乘脾。肝主疏泄,其性条达。“怒”本不伤脾而伤肝,其所以引起泄泻,是由于脾气素虚,肝失条达,横逆乘脾,则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故腹痛泄泻。张景岳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吴鹤皋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见于《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之证,每因愤怒即发生腹痛泄泻,平时常有胸胁痞闷,嗳气食少,或大便黏冻,舌淡红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或弦。临证活用此方治疗慢性泄泻、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取得了较好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久泻基本方
防风15g白芍12g陈皮10g白术12g
疏肝补脾。
慢性泄泻、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
水煎服,每日1剂。
防风能发汗解表,祛风除湿,疏达肝气,升发清阳。白术能补益气血,健脾燥湿,甘温益脾胃之阳气,苦温燥脾胃之寒湿,脾喜燥而恶湿。脾司运化,得阳始运,故白术又有燥湿利水之功。陈皮具有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气体排出,调整胃肠功能,止吐健胃。白芍平肝柔肝,养血缓急止痛。治腹痛下利,肝柔脾不受侮而痛除。芍药能泻肝之急,甘草能缓肝之急,故芍草二药相伍有酸甘定痛之功。
外感风寒加荆芥15g;畏风寒加桂枝9g;内寒加炮干姜6g、淡吴茱萸6g;寒湿内盛加川朴9g、苍术12g,半夏9g、砂仁3g;慢性痢疾有红白黏冻加马齿苋、白头翁各30g,秦皮9g;久泻不止、病虚脱滑泻加赤石脂30g;胃纳不佳加焦楂曲各15g、炒谷麦芽各15g。
本基本方即痛泻要方。张师善用此方,灵活加减,治疗慢性腹泻,得心应手;他的加减用药法则,确属经验之结晶,值得借鉴。张师强调运用此方治疗慢性腹泻,用药时必须灵活变通,不可执一。正所谓;痛泻用良方,化裁需法度。
赵某,女,30岁。
左侧少腹痛历时1年半,大便稀薄不实带黏冻,日行1~2次,胃呆纳少,舌苔薄腻,脉弦而缓。医院做乙状结肠镜检查,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证属湿阻气滞,肝脾不和,肝气乘脾。治抑肝扶脾,佐以清热利湿。药用:防风15g,白芍45g,白术12g,辣蓼30g,马齿苋30g,白头翁30g,陈皮10g,川楝子12g,延胡索12g,六一散30g。7剂后,大便成形,日行一次,已无黏液,偶有小腹微痛。苔薄,脉弦而缓。药已对症,按原方连服21剂后诸证均瘥。后以四君子善后调理,以巩固疗效。
久泻方治疗慢性泄泻
陆永昌
陆永昌教授,山东文登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童年时随师学习中医,后又受业于著名中医刘惠民先生。曾任医院副院长、山东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委员、山东中医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对内科杂病,特别是心脑、肾和脾胃病的治疗尤为擅长。参加编写《灵枢经语释》《简易针灸学》等5部著作,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
慢性泄泻,又称“久泄”。病机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虚寒。治宜“温补命火以生土,暖脾固肠以止泻”。临床应用业师刘惠民老中医常用的药物,并吸取古法,参以己见,拟久泻方,用于临床,多见效。
附:秘验方介绍
久泻方
*参15~24g白术12~18g补骨脂12~18g白芍9~15g砂仁6~9g吴茱萸6~9g泽泻9~15g神曲9~15g甘草6~9g白扁豆花18g焦山楂18g五味子6~9g木香6g诃子肉9~12g
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慢性腹泻,证属肾阳不足、脾胃虚寒者。
水煎服,日1剂。
本方以*参、白术健脾益气;用四神丸减肉豆蔻加诃子、扁豆花,温肾暖脾止泻;用砂仁、木香行气止痛,焦山楂、神曲健脾消食;泽泻利水渗湿,化气泄浊。共奏健脾温肾、益气固肠止泻焦之效。
如服上方12~15剂,泄泻不减,腹痛如故者,加醋炒罂粟壳6~9g,煨肉豆蔻9~12g以增其涩肠止泻,缓解腹痛之力;如虚寒甚腹痛剧者,加干姜、附子各6~9g,并加重*参、白术之量,以温补脾胃而止腹痛。
本方系陆老根据业师刘惠民老先生的用药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所拟的经验方。正文所述,体现了陆老的严谨学风和对恩师的尊重。陆老指出:泽泻渗湿化气,利水泄浊,炒用去其咸寒之性,刘老师用之与神曲、补骨脂相伍,且三药每为必用之品。此外,近年来有人用焦山楂、白扁豆花二药合煎,治疗泄泻,临床验证,效果良好。临床证明治慢性泄泻,既要辨证明确,遣方用药恰当,还要守法守方才能见效。
慢性腹泄效方两则
焦树德
对慢性泄泻,不能单从健脾利湿论治。因为泄泻年久不愈,中气渐虚,中虚则泻不易止,泻不止则中愈虚,关门不固则脾气随泄而虚衰。中阳式微,则寒从中生,寒性下降,泻必伤阴,阴寒下降,必伤及肾。泻伤阴伤阳,而致脾肾俱虚,所以慢性泄泻常自太阴及少阴而成为脾肾虚泻。证候的特点是:每日半夜后,清晨之前,阴气极盛,阳气未复之时,即腹泻1~2次,或有腹痛,或无腹痛,但每日必泻,连年累月久泻不止。此因肾为胃关,司二便之开合,命火生土,助中焦之生火。肾阳虚衰,则脾不得温煦,水湿不化而下泻,肾虚大便开合失司故泄久不愈。治宜温补肾阳,使肾气足开合有权,并能温煦中焦,再兼以益气健脾,使中阳复则水湿运化,清浊攸分,泄泻自止。在临床上常以景岳“九炁丹”的方义,结合理中丸法,减荜茇加茯苓、诃子制成经方,药用熟地、制附片、茯苓、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焦干姜、*参、白术、炙甘草、诃子等,另用伏龙肝煎汤代水。
此方对脾肾两虚所致的慢性泄泻均有较好的疗效,但需坚持服数十剂。在服10剂左右时,即按辨证论治法稍事加减一次。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