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的互动自元春封妃时,林黛玉从苏州为父送灵后回到荣国府,两人别后相见。一年的时间,贾宝玉心中品度黛玉,越发出落得超逸了;而后宝玉转赠鹡鸰香串,林黛玉掷而不取。此回误剪香囊,已经又是半年后的事了。这件事即补叙了这半年里,宝黛的生活常态,也为十个月后的元宵省亲作铺垫。此时的贾宝玉年有十三,林黛玉也已经十二岁了,薛宝钗也很快将迎来她的十五岁生日。
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额,大获成功。刚出园门就遇上了贾*的一群小厮来邀功请赏,身上的女红配件都被他们抢了去。从袭人的口中表露,这样的事也非止一朝了,袭人倒是见怪不怪。林黛玉却大为不安,因为贾宝玉身上有她所作的一个荷包。林黛玉气性大,反应快,没有仔细确认就回里屋把给贾宝玉的,做了一半的香袋给剪碎了。
林黛玉的心气,前面已经多有描写。在薛宝钗初入荣国府时,作者特意对钗黛作了一个比较: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诩,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前面薛姨妈差使周瑞家的送宫花,林黛玉毫不避讳,当面表示不满。在梨香院暗讽贾宝玉听从薛宝钗的劝告如听圣旨;讥讽李妈妈装腔作势。更有贾宝玉赠送十分珍惜的,来自皇帝送给北静王的鹡鸰串,黛玉嫌弃它不洁而没有收下。凡此种种都是林黛玉的孤高自诩,目无下尘。/那么如此难缠的林黛玉,为何在贾宝玉的心里却偏偏就这么样的独具魅力,无可替代呢?
读者若是仅从文字描写去读一个人,而不进行细致地人格心理分析,那么以上所引用的一段文字,作者有似乎抑黛扬钗,不免给读者造成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不过作为读者必须明白的是,作者并没有对钗黛作出任何个人的高低评价,仅仅是在表述她们不同的为人处世和行为态度。而且非常笼统,是两个速写的大致形象,细节的刻画有待不同情节的推演,是为后来的逐步描摹立稿而已。
另外,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最好能够抛开主流价值观的理想化,特别是空洞的道德偏见。而要从人物的性情、眼界和心胸各方面去考量。要把人性的复杂性应时应地地剖析,不要把人仅仅作为某种社会价值的简单符号来看待。多数人的世界,有多数人的平庸和污浊;少数人的世界,有少数人的偏执和自我。而恰恰,无论是钗还是黛,她们都属于少数人。
林黛玉之所以会对贾宝玉弄丢她给的荷包一事,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不外乎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出于“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的审美观,贾宝玉历来对女孩子特别温柔。林黛玉与贾宝玉自小一桌吃饭,一床睡觉,两人一起长大,贾宝玉早已习惯了做小服低讨好林黛玉,反过来林黛玉自然也就不免在宝玉面前更容易表现真实的自我,何况她一向个性外露,不愿伪饰自己。
第二,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贾宝玉对林黛玉又是百般体贴入微,两人的精神情感高度趋同,林黛玉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就会依赖贾宝玉,给予完全的信任。所以,她不能忍受贾宝玉对她的轻忽,或情感上表现出的淡薄,她感到自己对贾宝玉的付出被辜负了。
第三,林黛玉有精神洁癖,她既然不愿接受鹡鸰串,嗤之为“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如今自己一番心意为贾宝玉作的荷包,竟然被外面不入流的小厮拿了去,自然会造成她精神上的很大不适。何况,自己乃是闺阁千金,荷包这样私人的东西,又怎么能随便给人。
较之以袭人的坦然处之,林黛玉的反应显得过于小题大做。袭人或者也给贾宝玉作这些配饰,而且做得更多。那是因为袭人是丫环,服务贾宝玉是她的分内之事。也许她永远也理解不了林黛玉在这小小荷包里安放着的复杂的精神和情感寄托,那是林黛玉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她的多愁善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朦胧期望和不安。所以,林黛玉的表现在他人眼中却成了好弄小性,行动爱恼人。
别人不能理解,但贾宝玉却不但理解,更同情而又欣赏林黛玉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他们是彼此的知己。贾宝玉特别珍视林黛玉的一切,所以把她所给的荷包带在里面,就是怕人拿走。林黛玉了解了宝玉的心意:
因此又自悔莽撞……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宝玉道:“你也不用剪……我连这荷包奉还,何如?”说着,掷向她怀中便走。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声噎气堵,又汪汪地滚下泪来,拿起荷包来又剪。宝玉见她如此,忙回身抢住,笑道:“好妹妹,饶了它罢!黛玉将剪子一摔,拭泪说道:“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撩撂开手。这当什么!”……经不住宝玉上来“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黛玉被宝玉缠不过道:“你的意思不叫我安生,我就离了你。”宝玉笑道:“你到哪里,我跟到哪里。”一面仍拿起荷包来带上。黛玉伸手抢道:“你说你不要了,这会子又带上,我也替你怪臊的!”说着“嗤”的一声笑了。
作者每每写宝黛之间因为一些琐事闹别扭,总是伴随着或明或暗的情感因素,而这份自小一起长大,精神上的血肉交融,不可以单纯地只以“爱情”视之。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他们每吵一次,相互的感情就增进、明朗一分。往后还有很重要几次,借着争吵两个人生死相托的心迹也令读者一览无余。
这一回上半章写当年春天,而下半章写的是第二年的正月元宵,元妃省亲的事件,时间跨度在十个月左右。元宵夜,元春省亲与家人共享天伦,众姊妹为大观园题诗,写林黛玉:
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才,自是不快。
很多读者视林黛玉,多以为只是多愁善感。其实不然,林黛玉自负,而且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好胜心,她内心活泼,能说会道。从天性来说,她绝对是属于王熙凤和晴雯一类的人,只是凤姐和晴雯缺少林黛玉的精神思想境界,没有她身上那种深沉的生命意识,自然更不具备她飘逸的才情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