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家药方两则治大肠癌的验方 [复制链接]

1#

01

裘沛然,男,教授,国医大师,全国第一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临证所得

裘沛然教授总结了在临床中常见的肿瘤患者的情况,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①发现肿瘤时已届晚期,已失去手术指征的患者,也有一些已确诊肿瘤但不愿做手术的患者;②肿瘤已经手术切除,气血大伤者;③因不能忍受“化疗”“放疗”的反应而中止治疗者;④边进行“化疗”“放疗”,边服中药,以协同完成疗程者。对于不同患者而言,其治疗目的也不尽相同。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只是想方设法减少疾病的痛苦,尽可能延长其生命;对已切除病灶的患者,主要防止其复发或扩散;对迭经“化疗”“放疗”的患者,旨在解除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故在临证中,裘教授治疗肿瘤的基本思路是,肿瘤虽然生于某局部组织器官,但由病邪导致的反应却是全身性的,表现为脏腑气血的损耗、组织的破坏、功能的失调。按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局部的病变是全身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结果,人之所虚之处,即是留邪之地。

因此,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肿瘤,忙于寻觅消瘤、攻瘤的“特效”方药。作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方面,裘教授认为,中医药应该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他提出:像恶性肿瘤这样有形之积恐难尽除,而患者元气亟宜扶助,主张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佐以清热解毒、活血软坚、化痰散结等祛邪方法治疗肿瘤。

其中,裘教授主张在扶正法中,重点调整气血阴阳及培补脾肾。健脾补气药选用人参、*参、*芪、白术、茯苓、山药、甘草等;补血药选用当归、枸杞子、熟地*、首乌、大枣等;滋阴药选用西洋参、沙参、天冬、麦冬、生地*、石斛等;益肾药选用龟甲、*柏、山茱萸、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附子、鹿角、肉桂等。

在立方遣药时,裘教授常脾肾气血阴阳兼顾,注重阴阳互根、精气互生的道理。在扶正法中同时又须注意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如肝胃不和者,拟疏肝和胃以相佐;脾胃升降失常者,投协调枢机之升降方药;脾肾转输失职者,调脾肾以利气化等。

至于清热解毒,常用夏枯草、*芩、*连、蒲公英、猫爪草、石见穿、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蜀羊泉等;活血化瘀药用桃仁、红花、芍药、莪术、三棱、水蛭、地鳖虫等;化痰软坚药用南星、半夏、瓜萎、牡蛎、昆布、海藻等;虫类药物的作用不可忽视,常用蜈蚣、全蝎、地龙、僵蚕、地鳖虫、水蛭等。

四君子汤合益胃汤加减治疗大肠癌

赵某,男,60岁,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于年10月11医院行直肠癌切除术。肿瘤大小为2.5cm×2.5cm×1.0cm,术后病理结果示:腺癌,神经侵犯(+)。刻下: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口苦,胃纳差,大便黏,寐安,舌质红,舌苔薄*,脉细。

辨证属脾气亏虚,胃阴不足证,故治以补脾益气,滋养胃阴之法,

处方:*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2g,生甘草6g,沙参12g,麦冬12g,玉竹8g,生地*12g,*芪30g,白芍12g,女贞子15g,石斛15g,桃仁10g,牡丹皮12g,栀子9g,半枝莲30g,野葡萄藤30g,藤梨根30g,莪术15g,预知子9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

年11月13日二诊:服前方后口干好转,仍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略黏,寐安,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拟方:首诊方加红藤30g,龙葵3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

年11月28日三诊:服前方后神疲口干好转,大便黏,后重感,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拟方:二诊方加*芩9g,*连9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

年12月15日四诊:服前方后神气渐复,口干好转,大便黏滞,里急后重感,舌质红,舌苔薄*,脉细弦。拟方:三诊方加葛根30g,苦参15g,*连改为12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

年12月29日五诊:服前方后大便已不黏,口干已平,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拟方:四诊方去龙葵、红藤。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此后病趋稳定,随症予以治疗。

按语

本案直肠癌患者初诊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口苦、纳差、舌质红、舌苔薄*为辨证要点,证属脾气不足,兼胃阴亏虚。立法以补脾益气,滋养胃阴为要。方中*芪、*参、白术、茯苓、山药补气健脾,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石斛、女贞子养阴生津,丹皮、栀子清热散火,半枝莲、野葡萄藤、藤梨根、莪术清热解毒抗癌,预知子舒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二诊至四诊期间患者热毒癌邪渐重,而见大便黏滞,里急后重之象,故以葛根、*芩、*连等合参治疗,以葛根能升举脾胃清阳,又能生津止渴,*芩、*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本文摘自《大肠癌经典方临证精华》

02

刘沈林,男,教授,我国著名中医肿瘤专家,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临证所得

刘教授在辨治大肠癌时,认为应治病求本,健脾为要。因正虚为本,是肿瘤滋生的土壤,正气充沛则肿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脾虚贯穿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肿瘤的发生发展,其病机无不体现脾虚的特点;肿瘤的症状,无论早期、进展期或晚期,无不表现脾虚征象;肿瘤的预后,脾胃之气的存亡是其直接的指征。由此,刘教授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亏损,癌毒更盛。可见脾虚癌毒既是晚期大肠肿瘤的病理基础,亦是其发展恶化的动因。因此,通过调养脾胃,祛除癌毒,可使患者脾运健,胃纳佳,则气血生化有源,正胜则邪不可干,从而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最终控制疾病的进展。故在临床治疗中,以健脾益气为基本治疗法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分别配合温中、养血、滋阴、补肾等法。

目前大肠癌的治疗是在手术、放化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施治的综合治疗,结合西医对肿瘤的认识,术后虽然肉眼可见病灶已切除,但体内仍有癌毒残留。根据这一临床特点,结合抗癌中药的药理研究,刘教授在临床治疗中,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癌毒的特点,配合使用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抗肿瘤效应的药物。如以健脾和胃为主要治法的应配合半枝莲、石见穿;以健脾益胃、养阴清热为主要治法的应配合急性子、藤梨根;以健脾温中或健脾清肠为主要治法的应配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莪术。目的在于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祛除潜在之癌毒,以消除隐患,更好地抑制癌毒弥漫流窜。

同时,刘教授还指出,在肿瘤的治疗中,脱离辨证论治的原则,一味追求“抗癌”药的运用,而忽视患者整体状况,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不但不能控制病情,反而使得病情进展。故治疗时应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适当选择抗癌药物,中病即可。其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肠道肿瘤整体多脾胃虚弱,局部多邪毒炽盛”的观点,认为治疗当在整体调治的同时,予以局部解毒祛邪外治之法以控制瘤灶。局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外敷、灌肠等,均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实践。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大肠癌

白某,女,73岁,年5月27日初诊。患者于年底,因慢性支气管炎住院,住院期间发现结肠癌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示:升结肠管状腺癌Ⅱ级,溃疡性,周围淋巴结2/11见转移。术后化疗6个周期,化疗后为求中医药治疗至刘教授处就诊。刻下:慢性肺病,结肠癌术后半年,大便秘结,夜间咳嗽,食欲不振,口中发甜,舌质淡,舌苔薄白腻,脉细弱。属肺脾同病,治以健脾和胃,宣肺通腑。

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10g,云茯苓15g,炙甘草3g,陈皮10g,半夏10g,广木香10g,砂仁(后下)3g,怀山药15g,炙鸡内金10g,炙紫菀10g,桔梗5g,杏仁10g,全瓜蒌15g,火麻仁15g,莱菔子15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北沙参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年6月12日二诊:服药后大便变软,夜间咳嗽好转,纳食改善,口中不发甜,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微腻,脉细弱。拟方:首诊方改太子参为*参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年6月28日三诊:服药后患者自诉大便正常,一日一行,咳嗽未作,纳谷正常,夜寐安和,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弱。拟方:二诊方去炒谷芽、炒麦芽,加焦山楂15g,焦神曲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随访至年年底,在原方基础上随证加减调理,病情稳定。

按语

本案为结肠癌术后、化疗后合并便秘。患者肺有宿疾,加之肠癌历经手术、化疗,正气亏耗,临床表现以便秘、纳差、咳嗽为主,刘教授辨证属肺脾同病,以香砂六君子汤复其胃气,同时考虑肿瘤术后脾胃虚弱,将清补之太子参易为*参,以防滋腻碍胃;针对便秘,在以全瓜姜、火麻仁润肠通便的基础上,选用紫菀、桔梗、杏仁三药宣通肺气,使气降达下,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咳嗽便秘同治,一举两得。纵观全方,选方用药谨守体虚之人便秘,予扶正为先,加以润肠通便,辅以宣肺达下,佐以北沙参润肺止咳,使肺胃阴并养,便秘、纳差、咳嗽诸症得解。辨证思路清晰,用药丝丝入扣,药证相符,故效若梓鼓。可见便秘一症,非攻下一途。本案治疗有效,其精彩之处在选用紫菀一味。紫菀,《本草汇言》认为其有“治老人血枯气燥,大便不通”的作用;《本草正义》曰:“紫菀疏泄肺气,则上窍开而下窍亦泄。”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立有“肠痹”一门,便秘案中多用紫菀。该病治疗选用紫菀,紧扣宣肃肺气这一环节,重视调理肺气,使肺气肃降则升降有序,大肠气顺则传导有度,故疗效颇佳。

本文摘自《大肠癌经典方临证精华》

▼更多精彩推荐,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