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打成粉,效果是否与煎成汤一样,这个问题要分情况讨论。对于一些安全性较高、价格昂贵的药食同源药材来说,打粉冲服,在提升药材利用度、节约药材资源的同时,也有利于药物成分快速的溶出。而且,煎煮中药时,一些水难溶性化学成分在汤剂中溶出有限,而粉末化服用则摄入了中药里的所有成分,包括水溶性化合物和水难溶的化合物。特别是一些超微粉,其疗效并不会比汤剂差。但对于药性猛烈,或是明确标注为“有毒”的中药材来说,打粉并不合适。因为粉末药材中所含化学成分的溶出通常要比常规饮片快速和彻底,这个做法会带来用药的安全性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在评价任何药物时,都有一个必用词汇或是句子,即该药物是否“安全有效”?“安全有效”这个词,安全性要永远摆在有效性前面。也就是说,脱离了安全性来讲有效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中草药,我们在比较打成粉末与煎成汤剂这两者之间药效的差别时,同样首先要考虑用药安全性的问题。
打粉不是件简单的事
为什么说打粉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中药材打粉,首先得说说粉末的粉碎度。我们在生活中常笼统地理解粉末,不大会去纠结粉末的细碎程度。如我们在药店购买三七时,药店常会附送打粉的服务,但大部分人并没有关心过,他们磨的粉末有多细,反正是粉末就OK。
其实粉末细碎程度也有学问,它是根据通过筛孔的内径来确定的。粉末分等如下:
最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一号筛(筛网内径μm±70μm,10目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μm±13μm,50目)不超过20%的粉末;
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μm±29μm,24目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μm±9.9μm,65目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
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μm±7.6μm,80目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最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μm±6.6μm,目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μm±5.8μm,目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极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90μm±4.6μm,目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75μm±4.1μm,目筛)不少于95%的粉末;
还有一种超微粉,有些药企也叫破壁饮片。对于超微粉的细度,药典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当前来说,一般指的是目以上,粉末粒径不大于45μm的粉末。
挺复杂的吧!我也觉得这部分内容实在比较枯燥,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略过。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和常用的药材粉末,通常是不那么精确的粗粉、中粉和超微粉。中药材在煲煮之前,有条件的话,最好粗碎一下,以中药材粗粉的形式煲煮,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和确保药效。药店免费帮我们加工的药材粉末,常常是中粉,当然肯定是不精确的中粉,但并不会影响使用。
当前市场上还有一种在售的中药破壁饮片,即中药超微粉,通常以冲服或短时间(5-10分钟)煎煮的形式使用。这一类粉末,因为粉末粒径非常小,化学成分的溶出快速而彻底,方便快捷的同时,疗效也较好,越来越受到没时间煲药一族的青睐。
什么药材适合于打粉?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在前文中提到了安全性较高、价格昂贵的药食同源药材,打粉冲服比较好。为什么呢?
首先说安全性问题,药性峻猛和有毒中药材,再次强调,打粉服用不合适。那么,是不是所有药性较为平和的中药材都适合于粉末化服用呢?当然不是,因为没有必要。
药材粉末化后,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可能的用药优势:其一,药材成分溶出彻底,在不牺牲药效的情况下减少了用药剂量,物尽其用,比如常规饮片用5克时,粉末化的药材可能只需要2-3克;其二,用药剂量的减少,可节约药材资源,有助于解决自然植物资源有限的问题;其三,用药剂量的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者的用药成本。但是,打粉这道工序也增加了药材的附加值,会导致价格的提升。
所以,药材是否适合于粉末化服用,首先要考虑安全性,其次要在增加工序提高药品成本和减少用药剂量降低使用者成本之间权衡,有没有这个必要,粉末化的药效获益有多大。
在这个前提的指导下,其实结论已经非常明确了。只有安全性高、价格较为高昂、自然资源不那么富足的药材,才适合于打成粉。在保证药效的同时,服用方便快捷,又不会增加使用者的成本,同时还有利于保护药材资源。价格便宜、资源丰富的药材,即使应用的安全性不存在问题,也没有粉末化用药的必要。
结语
对于中药来说,煎汤药服用仍是主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行业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思维和用药模式。虽然对这些新新事物仍存在争议,但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新事物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大和更快的进步。不过,不管以何种方式用药,有效性均应基于安全的前提,切不可买椟还珠。
点亮“在看”,开启美好一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