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名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优创计划#
老中医揭秘:慢性结肠炎与脾阳虚弱、湿热夹杂的关系
大家好,我是一名专注于肠胃疾病研究和治疗的医生。在日常诊疗中,经常会遇到被慢性结肠炎困扰的患者,今天就想和大家详细聊聊这个病。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很多慢性结肠炎患者都存在“脾阳虚弱,湿热夹杂”的问题,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医学原理呢?又该如何应对呢?咱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年初的时候,有个学生找到我,他双手捂着肚子,整个人显得十分疲惫,一看就是被病痛折磨得不轻。他告诉我,自己肚子老是冷痛,一天要跑5-7次厕所,大便的情况也不好。我仔细观察他的舌质,发现颜色淡,舌苔发黄,再把了脉,脉象很细。结合这些症状,我判断他是典型的“脾阳不振,湿热留滞”,简单来说,就是脾阳虚弱,同时体内还夹杂着湿热。
在中医理论里,脾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中“脾主运化”。正常情况下,脾能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可要是脾阳不足,就像一个动力不足的机器,无法正常工作,水湿就不能被顺利代谢出去,在体内越积越多。时间一长,这些淤积的水湿就会“变质”生热,就像一潭死水,时间久了会发臭一样。而当肠炎长期不愈,又会进一步损伤脾阳,导致脾阳虚越来越严重,湿邪也越来越重,这两者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针对这个学生的情况,我给他开了一个方子,里面有党参、茯苓、补骨脂、赤石脂、炙甘草、干姜、焦白术、黄连、凤尾草,用水煎服,每天一剂。这个方子可是大有学问。其中党参、白术、干姜、甘草,它们就像是一群勤劳的小卫士,能够温中驱寒,补气健脾,给虚弱的脾阳补充能量;黄连则擅长清热燥湿,茯苓可以帮助清利湿热,把体内多余的湿热邪气清除出去;补骨脂不仅能温补脾阳,还具有止泻的功效,就像给肠道加上了一道“止泻阀门”;赤石脂能够涩肠止泻,让肠道恢复正常的功能;凤尾草同样可以清热利湿,辅助其他药物一起对抗湿热。
学生服用了一段时间后,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粘液便消失了,变成了溏便,肚子冷痛的症状也缓解了不少。但新的问题出现了,他感觉腹胀,没有食欲,吃东西也尝不出味道。这时候,我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上了麦芽、葛根、荷叶。麦芽就像一位贴心的“开胃大厨”,能够促进食欲,让患者重新找回对食物的渴望;葛根和荷叶则可以进一步止泻,帮助肠道恢复正常。又吃了7剂药后,他腹泻的症状完全消失了。为了巩固疗效,我让他服用参苓白术丸和香连丸进行调理善后。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和学生探讨了这个方子。其中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茯苓、黄连这几味药组成的其实是连理汤。虽然连理汤在中医方剂教材上并不怎么起眼,甚至很多时候只是被简单提及,但它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治疗脾阳虚弱、湿热夹杂这类病症时,有着“攻坚克难”的功效。它既能温补脾阳,又能解决体内的湿热问题,是这个方子的核心部分。
通过这个医案,大家对“脾阳不振,湿热留滞”应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脾胃不好的人来说,更要警惕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我们才能有充足的营养,身体才能健康。一旦脾胃出现问题,各种疾病就可能找上门来。
不过,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自己有类似症状,千万不要自行用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症状表现都不完全相同,用药也会有所差异。同样是“脾阳虚弱,湿热夹杂”,不同的人可能在具体症状上有细微差别,用药的剂量、药材的选择都需要专业医生来判断。所以,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用药,这样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慢性结肠炎与“脾阳虚弱,湿热夹杂”的关系,希望大家能对自己的身体多一些了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