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这一以功效命名的独特植物,在明谢肇淛的《五杂俎·物部三》中有所记载,与预知子、不留行、益母、狼毒等一同被归为以性名命名的一类。此外,《本草纲目拾遗》中进一步阐释了骨碎补的由来,指出其本名猴姜,因其能主治伤折、补骨碎而得名。骨碎补,这一别名为毛姜、申姜、崖姜的神奇植物,以其双叶共生、四季常绿的特性,与崖壁为伴,展现着独特的生命力。其叶片密布鳞片,纤细如毛,形似猴头,又似生姜,因而被民间亲切地称为“猴姜”。这种植物附生于山地林中的树干或岩石上,偏好温暖阴湿的环境,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塑造了其别具一格的姿态。
骨碎补属于附生蕨类植物,其生长方式颇为有趣:下层的枯黄叶片宛如被褥,覆盖着肥美的根茎,并微微张开,收集着飘落的叶片和空中的尘埃,以此为养分;而上层的鲜绿大叶片则“挺身而出”,为根茎增添了一抹生机。根茎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呈洁白色,气味微淡,口感微涩。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本草学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功效,一直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骨碎补,这一本草中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在人们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民间常用的配方是将其去毛洗净后,与当归一同浸泡在白酒中,借助酒的发散走窜之力,增强其药效。
骨碎补的诸多功效在古籍中早有记载。例如,《本草求真》中指出,尽管骨碎补与补骨脂有些相似,但其主要功效更侧重于破血、止血和补伤折,能够确保瘀结者不会留滞,流动者不会妄行,从而有效地修补伤折。而《本经续疏》则进一步阐释了其主破血、止血、补伤折的特性,形容其能消除瘀结,不留滞;同时又能止血,不妄行;更能够补苴伤折,仿佛伤者未曾受伤一般。此外,《至正四明续志》还记载,元代时骨碎补因其卓越品质而被列为贡品,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那些初次听来觉得陌生,但一看便知是常见植物的骨碎补,实则蕴含着诸多神奇功效。在山间,它被誉为珍稀的宝贝,人们总能充分利用其独特价值。除了药用治疗外,骨碎补还可作为烹饪原料,为餐桌增添风味与营养。
食材:骨碎补、当归、续断、新鲜猪排骨
烹饪方法:将食材彻底清洗后,依次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慢炖至排骨肉质酥烂,最后调味即可享用。此菜肴口感清淡却鲜香四溢,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补肾强骨、活血止痛的食疗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