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很多人都有听说过,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通常发作时,关节会出现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而所谓的后遗症状,就是关节处的肿痛虽然有所缓解,但功能障碍依然存在。
很多患者可能会有这种感觉:虽然关节肿痛有所缓解了,活动似乎恢复了,但一段时间后,疼痛又悄然复发。这种情况通常源于治疗不彻底或者没有解决深层的问题,表面症状消失,但体内的病因仍未被完全根除,致病的邪气依然潜藏。
那究竟是什么样的邪气在体内潜伏呢?
这就得从类风湿的病因谈起。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常常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和体内气血不和、脏腑失调密切相关。当外邪入侵时,身体的抵抗力下降,湿气、寒气、风邪等易于进入关节,造成关节的炎症反应。类风湿的疼痛往往与寒湿有关,寒邪能凝滞气血,湿邪则会阻碍气血流通,形成疼痛和肿胀。
此外,体内的血液循环不畅,气滞血瘀也是类风湿常见的病理表现。瘀血堆积在关节中,不仅会导致疼痛,还可能妨碍正常的关节活动。即便表面的肿胀消退,瘀血仍然存在,关节的功能恢复也会受到影响。
那么,该如何治疗这些潜藏的邪气呢?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祛湿驱寒、温阳散寒等。针对类风湿的后遗症状,活血化瘀和通络的方剂会起到很好的疗效。
明代李时中医经典《医学心悟》中,曾提到过一方,用于治疗类风湿的后遗症状,效果显著。
方子:独活,威灵仙,桃仁,丹皮,川芎,赤芍,枳壳,黄柏,牛膝,桂枝
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已经患类风湿关节炎多年,早期未重视治疗,以为只是普通的关节不适,导致病情逐渐加重。尽管疼痛和肿胀在药物调理下有所缓解,但患者依然感到关节僵硬、活动困难。经过详细辨证,发现该患者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涩,明显存在血瘀、湿寒的症状。
根据其体质和病情,使用了上述方剂。方剂中的独活、威灵仙和桂枝有温阳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桃仁、丹皮、川芎、赤芍、枳壳则有活血化瘀、理气行血的效果;牛膝则能引导药力下行,调理下肢经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关节活动度逐渐恢复,疼痛缓解,肿胀也逐步消退。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方剂:
1、若关节疼痛主要集中在手腕和膝盖——可加桑寄生、补骨脂;
2、若关节疼痛伴有明显的寒湿感——加白术、苍术;
3、若患者有便秘或消化不良——可加大黄、枳实;
4、若伴随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可加党参、黄芪。
中医治疗的精妙之处在于辨证施治,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症状调整药方。而在治疗类风湿的过程中,正确的方剂配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患者需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尽早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