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痨,即骨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骨或关节引起的慢性骨科疾病。中医对骨痨的辨证论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辨证分型
1.阳虚痰凝证:多见于初期,患处隐隐酸痛,不红不热,肿胀不明显,继而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痛甚;伴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畏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阴虚内热证:多见于中期,起病缓慢,午后潮热,盗汗,倦怠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局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皮色暗红,漫肿无头,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舌红,苔少,脉细数。
3.肝肾亏虚证:多见于后期,病变进一步发展,出现骨蒸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论治方法
1.阳虚痰凝证:治以补肾温经,散寒化痰。方用阳和汤加减,药用熟地黄、麻黄、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炭、炙马钱子、骨碎补、补骨脂、鸡血藤等。
2.阴虚内热证:治以养阴清热托毒。方用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
炙马钱子、骨碎补等。
3.肝肾亏虚证:治以补益肝肾。方用左归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炙马钱子、鸡血藤、补骨脂等。
外治法
1.初期:用回阳玉龙膏外敷,或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盖贴,以温经散寒、化痰通络。
2.中期: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如已成脓,宜早期切开引流,用七三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或冲和膏盖贴。
3.后期: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以生肌收口;如窦道形成,可用腐蚀平胬药物制成药线或药条插入窦道,以腐蚀窦道壁,促使窦道愈合。
其他疗法
1.抗痨杀虫:可选用狼毒、百部、白及、蜈蚣、全蝎等具有抗痨杀虫作用的中药。
2.支持疗法: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骨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同时可结合现代医学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应该注意到有一部分人有其他合并症,还有一部分人对于抗结核药物有非常严重的反应根本不能吃药,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增强营养抵抗力,在这方面由于治疗并有比较多我们有许多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