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39.net/pf/a_6084139.html历史上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大臣们对此争论不休,险些让立了战功的将士们身首异处,好险呢!
假传圣旨的军事行动
建昭三年(公元前6年),西汉元帝派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去处理匈奴郅支单于的事。
起初郅支单于自以为是大国,骄横跋扈,觉得邻邦康居王对自己还不够礼敬,竟然怒杀了康居嫁给自己的女儿。
这小子太嚣张了,简直是作死的节奏,杀自己的老婆来发私愤,这也行!
郅支还杀了不听话的贵族、平民数百人,甚至将尸体肢解投入水中喂鱼。
为了怕报复,他征调百姓筑城,每天名农民工,修了两年才把城堡修好。
他还威胁阖苏、大宛等国,要求每年都要给他进贡,那些小国不敢不给。
这些情况反映到大汉王朝,元帝三次派遣使者到康居,要求交还谷吉等人的遗骨(谷吉是大汉使者,出使康居被杀)。
郅支单于把使者扣押并侮辱,不肯奉诏(使者被杀,身首异处,尸骨送回就知道真相了)。
甘延寿、陈汤通过了解知道这些西域国家是在搪塞。
陈汤为人沉着勇敢、深谋远虑,又喜欢建立奇功,他对甘延寿商量说:“夷狄畏服大国,这是他们的天性,西域本来就是匈奴属国,如今郅支单于靠霸道侵陵乌孙、大宛,经常给康居王出主意,要降服乌孙、大宛。
如果这两个国家归附康居,那么西域诸国就都危险了。
况且郅支为人彪悍,好战伐,又数次取得胜利,时间长了,必定成为西域大患。
虽然他们离我们很远,但是蛮夷没有坚城强弩,如果我们征发屯田的士卒,再驱使乌孙军队,直指康居城下,那么他们要逃则没地方可去,要守则守不住,千载之功,可以一朝而成!”
不得不佩服陈汤的深谋远虑和果敢,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局、战势瞬息万变,能够审时度势临阵决断才是最好的将军。
甘延寿觉得有道理,想要先向皇上请示。
陈汤说:“皇上一定会与公卿们商议,现实情况不是那些凡夫俗子们所能了解的,皇上肯定不会批准我们的行动。”
等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等上面批准就误了三秋了。
甘延寿犹豫,他是怕担负责任,万一不成肯定会掉脑袋,因此没有听陈汤的话。
陈汤可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主儿,既然你主帅不敢,我就一个人干!
恰在这时候,甘延寿生病,陈汤就擅自假传圣旨,征调西域各国武装部队,以及在车师屯垦的戊己校尉部队。
假传圣旨,陈汤胆子也忒大了!
甘延寿得到消息,大惊,也不顾身体有病,急忙制止。
陈汤大怒,按剑呵斥甘延寿说:“大军已经集结完毕,你要沮坏大众吗?”
无奈,甘延寿只好听从,并且开始部署行军列阵,当时征汉、胡兵四万余人。
陈汤能当大事!心大、胆大、能力大!
甘延寿、陈汤上书弹劾自己假传圣旨发兵一事,陈述如此做的理由,然后即日发兵,兵分六路挺进,其中三路从南道行军,翻过葱岭,取道大宛;
另外三路由甘延寿亲自率领,从温宿国出发,经北道入赤谷,过乌孙,进入康居边界,挺进到阗池西岸。
这时,康居副王抱阗正率领数千骑兵攻打赤谷城东,杀死俘虏乌孙大昆弥的部众一千多人,抢掠牲畜财物甚多。
抱阗得胜回国路上,正赶上汉军殿后部队,又抢了汉军不少輜重物资。
陈汤回军迎战,纵胡兵攻击,在康居杀死四百六十人,解救被俘的乌孙民众四百七十人,交还给乌孙大昆弥。
缴获的马、牛、羊则留下供应军食。又俘虏抱阗手下贵族伊奴毒。
陈汤率军进入康居东部边界,下令士兵不得抢劫,秘密派人招来康居贵族屠墨见面,许他以好处,与他饮酒、盟誓,再遣送他回去。
这一切都做得尽善尽美。
汉军继续挺进,在离郅支单于王庭6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屠墨把自己的舅舅开牟送来做向导,因为他们都怨恨郅支单于,汉军通过他们对郅支的部署都完全掌握。
郅支单于失去民心,关键时刻就看出民心的重要性,你不是跋扈吗?可有人能收拾你。
第二天,汉军继续前进0里,再停下来扎营。
汉军大队人马的到来,还是惊动了郅支单于,他派来使者问:“汉军来干什么?”
甘、陈回答说:“单于之前上书,说环境艰苦,愿归附强汉,派儿子入朝侍奉。
天子哀悯单于,抛弃大国,屈身于康居,所以派西域都护率军来迎接单于,护送单于的妻子儿女。”
使者往来传递信息,甘延寿、陈汤责备单于说:“我们为了单于您的事,远道而来,为什么现在没有一个有名的王爵或高级官员来交接?
单于为什么忽视大计,有失主客之礼?我们人畜都已经疲惫至极,军粮也要吃尽了,再拖延,恐怕我们都没法回去。
请单于和大臣们赶紧商议定计!”
第二天,大军再进到郅支单于都城旁边的都赖水河畔,离城三里,扎营布阵。
城上立着五彩幡旗,数百人身穿铠甲,在城墙上守备,城下有一百多名骑兵往来驰骋,又有一百多名步兵在城门口站立,摆出鱼鳞阵,讲习用兵。
看来郅支单于没把汉军放在心上,这家伙太自以为是了。
城上的守军竟挑衅汉军说:“有种就打过来!”
是可忍,孰不可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甘延寿、陈汤下令全军攻城!
战鼓一响,汉军直扑城下,四面围城,各就各位,拿盾牌的在前,持长戟弓弩的在后,仰射城楼上的守军。
城上的敌人往下逃走。
土城外还有两层木质城楼,匈奴弓箭手就在木质城楼中射击,杀伤了很多城外的汉军。
于是,汉军搬来木柴,点火烧木城。
当天晚上,数百匈奴骑兵想要突围而出,被汉军迎击射杀。
单于想要逃走,又怀疑康居王怨恨自己,做汉军内应,又听说乌孙、大宛等国都发兵随汉军来攻打自己,他也无处可去。
已经突围出来的郅支单于又回到城里,说:“不如坚守,汉军远道而来,不能持久,等他们粮草用尽,自会撤军。”
单于于是身穿盔甲,亲自登城固守,他的后宫夫人等数十名女子,也持弓箭向城外射箭。
单于连“娘子军”都用上了,可见已经捉襟见肘。
城外的流矢射中了单于的鼻子,诸夫人宫女也死伤严重,单于才下城。
康居骑兵夜里数次奔袭汉军军营,都被打退。
天亮的时候,汉军四面放火,大声呼喊着登城,战鼓声震天动地,康居骑兵退却。
汉军四面跟着持盾牌的士兵攻进土城。
单于只率百余人退入内城,汉军放火烧城,士兵们争相冲入,单于身负重伤,气绝身亡。
军候假丞杜勋斩下单于的首级。
汉军所缴获的金银财宝,谁抢到就归谁所有。
这一次一共斩杀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虏一百四十五人,投降一千余人,都分配给参与军事行动的西域各国十五个国王。
仗是打胜了,可假传圣旨,擅自用兵,这罪过可大了去了,而此时朝廷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要严惩!
往往就是这样,在前线受苦受累,冒着生命危险打胜了战争,而那些搞政治的一句话就能全盘否定,这就是现实、历史。
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结果呢?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来自于这里!
建昭四年(公元前5年)正月,郅支单于的脑袋被送到了长安。
随之而来的还有甘延寿、陈汤的奏折,也可以称之为“辩罪书”,胜利之后,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
他们在书中说:“天下大义,首先是统一,古代有唐尧、虞舜,如今有强汉。
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臣为北方藩国,唯有郅支单于叛逆,未能伏诛。
他逃到大夏国以西,以为强汉不能再使他臣服。
郅支单于对百姓残酷狠毒,罪恶滔天,臣甘延寿、臣陈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单于首级及名王以下,宜悬挂在长安城蛮夷聚居的槀街,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一名句的出处。
甘延寿、陈汤的这份上书,可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几度草稿,多人润笔而成,其意深达,为自己辩护假传圣旨之罪颇费了一番心思。
而丞相匡衡等认为:“如今正是春天,掩埋尸骨之时,不宜悬挂人头。”
丞相这样认为,就有意思了,他们这是在给甘延寿、陈汤上眼药——别看你们立了大功,可不要太得意哟!
丞相的度量有问题。
于是,元帝下诏,将郅支单于人头,悬挂示众十日,然后掩埋,并祭祀太庙,大赦天下。
皇帝对于这种彪炳千古的大功还是很在意的,并且祭祀祖先,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毕竟在自己统治之下,消灭了匈奴大患,这份天功还是值得自豪的。
这样看来,甘、陈两人的假传圣旨之罪应该自然化解,没什么大问题,然而……
另一支匈奴势力呼韩邪单于闻听郅支单于被诛杀,亦喜亦惧,喜的是汉朝把他的匈奴对头给铲除了,恐惧的是作为同是匈奴人,他感到自危。于是上书请求入朝觐见。
来到长安的呼韩邪单于,竟然提出要做大汉的女婿,以便更加亲近汉朝。
这是一个什么情况?见自己曾经的同族,也是自己对头被诛,就要娶汉朝媳妇,这说不过去啊!
其实,呼韩邪单于的意思是,自己做了汉朝的女婿,成了亲戚,这样无异于给自己加了一个保护层,那么大汉就不会再对自己动手了。
元帝也不想扫他的兴,于是把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给了他。
没错,就是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好白菜让猪给拱了”。
不过用一个美女换取和平,这也值。
呼韩邪单于高兴,上书说:“我愿意替汉室保卫塞外东自上谷,西至敦煌的地方,请皇上撤销边塞及边防部队,以休养天子人民。”
以一个美女的代价换取和平,并且节省庞大的军事开支,这在皇上和大部分大臣看来太划算了!他们都认为可行。
把自己的国防交给曾经的敌人,这也行?
有人就很有前瞻性,郎中侯应认为万万不可。
皇上问他原因。
侯应说:“周秦以来,匈奴暴虐,寇侵边境,汉朝兴起之后,仍受其害。
北部边塞到辽东,外有阴山,东西绵延一千多里,草木茂盛,禽兽繁多,冒顿单于在阴山制作弓矢,然后出来为寇。
到孝武皇帝时期,出师征讨,夺了阴山,将匈奴驱逐到沙漠以北,又建起要塞堡垒,驻扎边防部队守卫,如果我们撤去边塞和守备部队,这是给了夷狄一个巨大的利诱。这是不能撤除的第一个原因。
………安者不可忘危,不能裁撤,这是第二个原因……”
侯应一连说了十个原因,元帝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于是下诏:不要再讨论撤除边塞守卫的事了!
好险呢!差一点就把国家的边防拱手让人了!
说完呼韩邪单于的事,再说甘延寿和陈汤。
中书令石显是汉元帝一朝的权臣、佞臣、奸臣。
这个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家伙竟然是济南章丘人,真给山东人丢脸!
当初,石显为了拉帮结派拉拢甘延寿,就想把自己的姐姐嫁给甘延寿,被甘延寿拒绝,甘延寿瞧不上石显的为人。
这啪啪打脸的行为,让石显很受伤,一直耿耿于怀。
等甘延寿击破郅支单于回来,丞相匡衡、御史大夫李延寿都厌恶甘延寿假传圣旨,擅自行动都不赞成,对他的功勋颇有微词。
陈汤又一向贪婪,抢掠的战利财物都不依军法处置。
司隶校尉竟通知沿途郡县,逮捕陈汤的部下,审讯查办。
这也太不够意思了,前线将士在那么严酷的环境下生存,又提着脑袋拼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客死异乡。后方官员,剥夺百姓,吃香的喝辣的,还对前方士兵这样!
陈汤于是上书说:!臣与将士们一起诛讨郅支单于,幸得擒灭,从万里之外,班师回朝,应该有使者夹道欢迎才是,如今司隶校尉反而将我的部下逮捕问罪,这是在为郅支单于报仇吧!”
元帝立即下令释放被捕军吏,令沿途地方官员在道路旁边设酒食劳军。
到了京师论功行赏,石显、匡衡都认为:“甘延寿、陈汤假造诏书,擅自兴师,不诛杀他们,已经是宽大了,如果再给他们封爵封地,那以后在外带兵的将领,都争相乘危侥幸,生事于蛮夷,为国招难。”
元帝内心对甘延寿、陈汤的功勋很是嘉许,可又尊重石显、匡衡的意见,因此久久不能决定。
关键时刻,有人挺身而出为甘、陈两人出来辩护。
前任宗正刘向(原名刘更生,汉高祖刘邦异母弟刘交的玄孙,学问家,中国目录学的鼻祖,曾经和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上书说:
“郅支单于囚杀汉朝使者、吏士有上百人,事情暴扬国外,严重伤害汉朝国威,群臣无不痛苦悲悯,陛下赫然欲诛之,从未忘记这国恨深仇。
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秉承陛下的旨意,依靠先帝神灵,统率百蛮君长,集结西域各国的军队,出百死,入绝域,击破康居,屠灭郅支单于三重巨城,拔下敌军帅旗,斩下郅支单于人头,悬挂于万里之外的长安,扬威于昆仑山之西,一扫谷吉被杀之耻,立下光耀日月之功,使蛮夷莫不震撼,恐惧臣服。
甘延寿、陈汤立千载之功,建万世之安,群臣之中,没有人比他们功勋更大。
……《司马法》上说:‘军赏不逾月。’赏军功要及时,不要拖过一个月,这是为了让人民立即看到立功的好处,受到激励。
对军事上的功勋,必须迅速做出反应,才有利于激励人才。
……而甘延寿、陈汤,不仅没有得到任何祝福回报,反而抹杀他们浴血奋战的功劳,被刀笔吏挑剔问罪,这不是激励有功,劝勉战士的办法!
当初,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损失大军五万人,靡费亿万军费,经历四年之久,而仅仅获得三十匹骏马的战利品。
但是孝武皇帝认为他万里征伐,不追究他的过失,因此封赏他的部队,拜了两位侯爵,三位卿,二千石级别的官员有一百多人。
如今康居国比大宛国更强,郅支单于的名号也重于大宛王,郅支杀死汉使的罪过,也远远大于大宛王只是不给马,而甘、陈二人,不要国家一兵一卒,不费国家一斗粮食,这和贰师将军比起来,功德是他的一百倍。
但是,他们的大功没有得到表彰,一点小过就揪住不放,臣非常痛心!
应该立即停止对立功将士的调查,恢复他们的自由,不追究他们的过错,而是赏赐给他们尊崇的爵位,以劝勉有功之士!”
刘向的上书,简直就是总结性发言,因为刘向的皇室身份,又加上言真意切、发自肺腑,让元帝大为感动。
于是天子下诏,赦免甘延寿、陈汤之罪,不再追究,并让公卿们商议给他们什么封赏。
大臣们认为,应该根据军法中“捕斩单于”的功劳来定赏格。
但石显、匡衡则认为:郅支是一个失国逃亡的流窜犯,在绝远的地方窃称单于之号,是伪单于,不是真单于。
可见两人的心胸与格局是多么的狭隘,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这两人竟然盛不下别人的一点功劳。
元帝参照当年安远侯郑吉的规格,封一千户。
匡衡、石显再次反对。
元帝于是下诏,封甘延寿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一百斤。拜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
于是,这一历史上假传圣旨,不服从命令,又立下战功的事件告一段落。
总起来看,这一历史事件比较复杂,假传圣旨是大罪,如果假传圣旨都没有罪,那么人人都有皇帝的权力了。
但是,作为一名在外领兵的将军,要有临机决断的能力和气魄,要应时而变,不然错失良机,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次假传圣旨的性质,他是集结属国军队,去攻打本来有罪的敌人,干成了立下大功,就可以无罪。
陈汤赌的就是这个。
而甘延寿也是一个有度量的主帅,陈汤做成这件事后,他不推诿、不扯皮、不掣肘,积极融入到陈汤的计划之中,并且在朝廷反对声音占主流的时候,不去推卸责任,反而与陈汤一起扛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相当的人品是达不到这个程度的。
元帝在平衡这件事上也是煞费苦心,刘向上书,表扬甘、陈二位的功勋,说得十分到位和清楚了。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但是一个中书令石显,一个丞相匡衡还是极力阻止封赏,并且成功把一千户的食邑,减少到三百户,整整少了七百户!
石显为什么极力阻止呢,就是因为当初拉拢甘延寿不成,没娶他的姐姐,拨了他的面子。
匡衡为什么阻止呢?作为丞相,肯定是甘、陈二人不买他的帐,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所以一直在这件事上发坏、使绊子,说白了,匡衡就不是个做丞相的料。
元帝为了平衡两个大臣的面子,才把一千户的赏赐削减为三百户。
说起来都是为国为民的工作意见,实际上都是私人恩怨和小心眼。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