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脏有火该如何正确清火泻火善生活养有道 [复制链接]

1#

火证临床多见,治火不能滥用清火泻火之法,还要以元气为本。元气盛衰决定着治火的思路与方法。

引子

辛丑年的火气甚旺。从春分节气开始进入辛丑年二之气,主气与客气都是少阴君火,两火叠加,火气很旺。从小满节气开始,进入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又是火。进入大暑节气为四之气,客气为少阳相火,还是火。可以说,整个辛丑年有半年的时间都有火。火气过旺即成邪气,火邪伤阴,扰神,动血,为患实烈。故作此文,谈如何治火。

董洪涛,于南宁,时年4月12日

今时之人火多:诸如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则郁而成虚火;外感暑热是火;外感风寒闭郁表气亦化火;内伤饮食会化火,尤其是过食辛辣煎炸烧烤,积而成火;肾水虚于下,则虚火上浮;酒醉则见胃火;吸烟则见肺火;发怒、焦虑则见肝火;烦躁则见心火;房劳则见肾火;劳倦则见脾火……凡诸火气,皆当辨证施治。

为什么火证多见?昔贤有云∶“气有余,便是火。”这是以病气立论的,这是实火的病机。如果元气不足,也会出现火证吗?事实上,的确会,这样的火叫虚火。虚火本于元气的不足。

一则,外感六淫能化火

平时若感冒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自外而内,侵袭营卫,阻滞经络,导致正气流行出入不畅,遂致腠理闭塞,胸腹痞满,二便不通,种种表现,都是病气有余之象,此时若出现火证,是为实火。实火可清可泻,但需知实火之下,元气已见内馁之机。所以,即使是实火,亦当察其所因,注意扶正。

比如,感风则用和法,触寒则用汗法,如此则风可散,寒可去,而不致化火。风寒不化火,则元气不会变虚。反之,若治疗不合病机,导致病气留着,那么六淫皆可化火。前贤有谓:“热病为伤寒”,即是这个道理。

病机十九条中,属热者最多,这与“气有余便是火”有极大的相关性。

二则,七情内伤亦致火

七情是重要的致病之因,而且,七情亦能致火。比如,若喜太过,则喜气有余而心火炽;怒太过,则怒气有余而肝火炎;其他五脏皆如此。如何治疗呢?一方面要调畅情志,使归于平衡而勿过极;另一方面,当从脏气之阴阳虚实而调理。此时绝不可乱用破气降气,或清火泻火之法。否则,火气一泻,元气亦亏,一伤则俱伤,一败而难复,此绝非良医所为。

三则,治火的几个思路

火在外者,火郁于表,宜散。可用麻*、桂枝、升麻、葛根、柴胡之属,轻可去实。若表火失于不治,则即变为郁火。

火燥于里,火郁耗阴,宜滋。可用六味地*丸补精化气,取其壮水镇阳之意。若滥用苦寒,恐火邪虽去而正气易伤。

火虚于中,为气虚化火,宜补宜缓。可用人参、*芩、甘草、白术之属,这即是李东垣甘温能除大热之意。

火实于里,多为三焦实火,宜泻宜清。可用*连、*芩、*柏、石膏、芒硝、知母之属。此取热不远寒之意。《内经》明言:火淫于内,治以咸冷。

因里虚而火气上浮者,即俗称的上火,宜引。可用牛膝、车前子、五味子、补骨脂、附桂地*丸之属,取引阳归阴之意。

因表虚而火气外扰者,即各种慢性皮肤瘙痒病之根本病机,宜敛。可用*参、*芪、白芍、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之属,即敛阴秘阳之意。《内经》云:以酸收之。

四则,五脏火的用药

五脏有火,各有常用之药。临床可辨证选用。

脾有火,多用石斛、白芍。有泻*散可用。此方重用防风,其理甚妙,为医者不可不通。

肺有火,多用*芩、桑白皮。有泻白散可用。此方用量甚轻,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学者宜乎留心。关于*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他永生难忘的一件事。他20岁时因日夜苦读,患伤风,有点咳嗽,渐而皮肤灼热,如同火烧火燎,咳嗽不止,痰涎增多。拖到夏天,更是烦热口渴,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后来只用*芩一两,加水半升,煎汤,一次服下。很快,全身热度消退,咳止痰尽。

心有火,多用*连、栀子。有导赤散可用。其方中用淡竹叶,我临床观察,若能辅以白茅根,利其小便,则清心火之力更强,而且能使药味略甘,使药方平和而不伤正。

胆有火,多用龙胆草、青黛。有龙胆泻肝汤可用。此方中龙胆草甚苦,可谓中药中第一苦药,远胜*连之苦。

肾有火,多用*柏、知母。有知柏地*丸可用。我临床体会,肾火当引之归元,用镇阴煎、引火汤之属,更好用。此类药方皆重用熟地,即是滋水以潜龙之意。另外,亦有潜阳丹法,用龟板引火下行,我常伍以封髓丹,治肾阳虚火浮者效果更佳。

火证多见,火证好治,我临床常喜治疗各种火证。若能妙识病机,辨证用方,火证多可迅速收功。

我的体会是,见火休治火,当先查元气。元气有虚实,方药当相宜。简单来说,治诸火证不可滥用清火泻火,当先看人体元气盛衰。元气旺者苦寒可用,但不可过用,中病即止;元气虚者,则当扶正与祛邪兼治,尤当以元气为本。对于因元气虚而火气上浮者来说,扶得一分元气,即去得一分火气。(董洪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